更新时间:2019-02-20

精神病院12天:12情結

不得不說由於近來創作的原因變得對各種詞語片斷甚至數字十分敏感
比如12,是一個多麽具有意義的數字 幾乎是所有周期的代表性 很多時候符號演變文成字再演變成語言 然後是文化 在這部片子我看到的更多是瘋癲與文明之間的矛盾 我看下來了 沒有煽情的戯份 也不是資料性的説教更沒有喧嘩取眾的宣傳廣告植入 其節奏客觀冷靜 我喜歡上了 這樣的一部記錄片真實到讓人懷疑片中的“病患”是否都經過演員訓練 轉而又發現 這可能是真實不虛 在我們幻想的西方文化宣揚尊重人權的法國 對於瘋癲的定義也居然如此刻條死板 對本宣科 那些掌握"病患"命運的“法官”業餘的讓人懷疑是不是臨時請的演員 讀完台詞 戲就結束了 (一些敬業的臨時演員比他們至少還要盡力點)所以中間虛實的錯覺也許是内心的悲憤無法得到宣洩 這點我很能理解 當你内心情緒過多時會讓你有時幾乎無法分辨現實世界甚至認知情緒的表達 片中的每個人物看似重復沉悶 但每個都帶出了一種極有力的情緒 我甚至明白一些無法得到共鳴觀衆的情緒 因爲這太殘酷 也太真實了 小時候看過一則冷笑話說“如何讓人相信你沒有精神病” 千萬不要否定你沒病, 因爲那正是精神病的特徵 現在的我倒是笑不出了,這個社會幾乎無孔不入的滲透一種隔離意識 "病患"們 無論如何努力證明自己可以融入社會 得到的答案永遠是讓人絕望的糖衣包裝絕對式否定 我一直堅信 極端便產生邪惡 各種的標簽不是像美國那樣出明文規定 像中國那樣焚書坑儒等等就可以解決問題 這裡我說的是解決 而絕大多數的人更多想的是杜絕 隔離 因爲自私的本性 人與人的距離 是遠的可怕 這涉及到文明的意識 片中最讓我崩潰的是 一位經受職場霸淩的女士 哭著說我不想被強制住院 因爲我喜歡攝影 如果又繼續住的話我又要錯過電影節了 我聼完快要抑制不住眼淚 然後片中沒有人會去理會這位女士的“瘋言瘋語” 更不會有人換位思考何謂瘋癲何謂文明 即使影片導演用重覆對話接近麻木洗腦的方式試圖喚醒任何一位觀看者的意識 意識這種東西其實很可恨 醒著的人覺得我都已經撕心裂肺了 而沉睡的人依舊沉睡 甚至會覺得你的表達是毫無意義的噪音 這種矛盾甚至不是時間 可以解決的
片子最可笑的一句台詞是“病患”問猩猩作態流於形式化的”法官“試圖讓”病患“理解他的職責:“如果你又不是醫生 又理解不了我的感受, 那你其實有什麽用?" 這句話太有力了!確實這句話正是所有他人對“病患”不負責任的指責 而這“病患”聰明的從他們的角度去做他們會做的事 你感覺如何 ? 只可惜 幾千年幾萬年以來人類物質文明是進步了 而這方面死循環正如季節的輪回正如孤星淚偷麵包的罪大惡極 依舊太陽底下無新事 無常亦無力回天的沉重 這當中也有導演對生死常態的反思 片子抓取大量代表生命的積極意象 比如中間過渡的搭配音樂的植物及厚厚的積雪 還有此時的配樂 無不在渲染導演對生命的敬重 對活著的公式化死灰靈魂的諷刺 其中一個“病患”喃喃自語的翻譯拉近鏡頭十分必要 (這裡感謝字幕組)是導演對這個冰冷世界被忽略角落的一點細微的人文關懷
細節的捕捉是這部記錄片打動我的最大因素 我寫這個影評之前也看過其他人的觀點 大多把“囚”這部來對比,如果我執意追求延展它會是我想看的下一部記錄片名單之一 畢竟角度才是視野的關鍵
不得不提的是電影中的插曲 出色之餘讓人措手不及 旋律變化起伏與電影情緒主題搭配完美 片尾優美到甚至令人想跳支舞 意猶未盡 回家查了一些 Alexandre Despla 的資料 原來是我不識廬山真面目 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思考常規事物的本質 片子並不是鼓勵我們去同情”病患“ (這一點我很喜歡)而更多的是客觀去陳述導演已經了解的部分事實(如果你明白紀錄片並不代表事實真相)並沒有去引導你相信哪一種信仰文化 作爲一個負責任的觀衆的角度 我覺得要作爲一個客觀的導演絕非易事
看這部記錄片前也曾約朋友一起觀看 最知心的好友遠在英國(聊天中提起原來她很早以前也想看但錯過了) 其中一個朋友居然說 你看吧 瘋子才看這種片子 說出這句話的人究竟是什麽心理 究竟看一部電影是不是也要身份要一個動機才能去看 最終 我決定孤獨前往 如果非要有一種動機 我想就是影評開頭的數字 12吧
再囉嗦一句:以後真的不要在我面前聊“品味”兩個字 因爲我真的聼了會瘋了!

精神病院12天12 Jours(2017)

又名:12日疯人认证(港) / 12天 / 12 Days

上映日期:2017-05-25(戛纳电影节) / 2017-11-29(法国)片长:87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雷蒙·德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