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误读——万玛才旦的电影与文学
05月25日 周日 18:30-21:00

每次去单向街都拿个手机边听边记,想着把听到的切心之语记录下来。你懂的。每当嘉宾或者提问的观众说到那么一句话,有强烈的共鸣,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同意,用一句英文就是:I can’t agree it anymore.单向街真好,给了我们沟通的途径。读文章,看电影,还可以看作者,看导演,听听他们说些什么。有时候,你从作者身上可以看到另外的东西,而文章或电影里很难察觉。
  这次是电影《静静的嘛呢石》放映,结束后导演会来跟大家做交流。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西藏一个寺庙的小喇嘛在过年的时候,回家跟家人团圆,再回到寺庙。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生离死别,但电影却吸引人从头看到尾,不知不觉被感染。
  想先说说这部电影感动人的细节。其实说感动,没有泪流满面那种矫情,很多地方只是会心一笑而已。
第一个细节,是关于勾魂的故事。回家之前,小喇嘛的师傅催他睡觉,小喇嘛不愿意睡,师傅说:每天晚上梦里小鬼都会来称小孩的体重,要是不够重,就把小孩的魂儿给勾走。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夏天,夜里,几家大大小小去村头乘凉,月光下小孩跑来跑去,跑累了,板凳坐在大人怀里,黑暗中显得格外有安全感,这时问,“奶奶,给我讲个故事吧。”或者“婶婶,我想听毛猴子的故事。”(毛猴子,大概是长着毛的魔鬼的意思)然后,大人就开始说话。夜色微凉,一阵阵小风吹过,奶奶慢慢的语调随着鬼故事的发展变得有一股吓人的力量,小孩只觉得颈后微凉,缩缩脖子,使劲儿往奶奶怀里钻一下,左看看,右瞅瞅,再继续抬头望着大人黑黑的脸的轮廓,听故事。古人有“小国寡民”的梦想,我童年时候的生活,应该算最接近的吧。可如今,20年过去了,我所在的乡村,已经面目全非,在人们的举手投足间,你能够很清晰的感受到一股商业和市侩气。原来的朴素已经消失无踪。西藏,地处偏远,加上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应该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幼儿期,生活中原始的思想和朴素仍旧在人们的生活中。
  第二个细节,是唐僧喇嘛的故事。故事中唯一的冲突点就来自唐僧喇嘛的VCD。小喇嘛被父亲用马接回家,穿过一片荒凉的草甸回到村里。妈妈到门口迎接儿子,边问“在庙里没有受苦吧?”边亲亲额头,又告诉最小的儿子快去叫哥哥和姐姐,就说小喇嘛回来了。弟弟一溜烟——真的是一溜烟,路是土路,天气干燥,跑起来一阵土被踏到空中——跑去叫哥哥姐姐。然后,小喇嘛回到家发现一个大事,家里有电视和VCD了,弟弟告诉他是哥哥做生意赚钱买的。其实,电影在小喇嘛回家之前,在庙里的时候已经做过铺垫,小活佛家里有电视,小喇嘛也跑过去看,小活佛和小喇嘛坐在电视前,小喇嘛问有没有别的,小活佛回答只有这个,电影没有给出电视上的画面,只有声音,毫无疑问是央视,新闻在报道伊拉克战争。等到小喇嘛回家,发现了两个现代化的电器,简直是意外之喜。走着坐着都想看唐僧喇嘛。新年第二天要去放生羊,头天晚上央求爸爸,终于同意他看一集;看智美更登戏剧时回家后,让爷爷放风,跟弟弟一起偷偷开VCD看;寺庙的师傅经常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他又央求爸爸把电视机和VCD放在马背上带去寺庙给师傅看。对《西游记》,我们看的是孙悟空,对唐僧,我们称为“迂腐”,还编了个“only you”来讽刺他。而对有信仰的藏人,他们看的是唐僧,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他们自动把唐僧叫做唐僧喇嘛。
   最后,爸爸赶着马回家,马背上驮着电视机和VCD,小喇嘛送爸爸到垭口,跟爸爸要了VCD的盒子,如获至宝一样带回了寺庙。把盒子放在经房的桌子上,一个人看着盒子,看了很久。这一幕让人泪眼婆娑。在这一幕,导演要表现的主题并不清楚,也许他根本无法清楚的表现,就像小喇嘛以后的人生,是继续“西天取经”,还是还俗去做生意?小喇嘛自己也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师傅已经决定去拉萨朝圣的时候,带着小喇嘛。
第三个细节,其实是很多的细节,人际交往中,简单不做作。比如小喇嘛的爸爸来接他回家时,与师傅之间的交谈。爸爸说,这是给您的新年礼物;师傅说,谢谢。一切顺理成章,没有多余礼节。小喇嘛和爸爸回家路过篆刻嘛呢石的索巴大叔的帐篷,爸爸坐下来,与索巴大叔聊天,索巴大叔有一个在外做生意的儿子,言谈间能听出那个儿子不孝。索巴大叔从帐篷里拿出儿子的信,和一个苹果,给小喇嘛。吃苹果吧,大叔说。对一个孩子,长辈也保持着疼爱似的尊敬,让他帮忙读一封信,也要给他一个苹果。
   第四个细节,就是天人合一。影片用一喜一悲两个细节,表现藏人生活的朴素自然。小喇嘛的哥哥,和他的朋友们,在演《智美更登》的舞台剧——所谓舞台剧,很简陋,舞台是一个寺庙院子的屋檐下,观众搬着自带的小板凳,多为信仰虔诚的老人,转着经筒,黑红的脸上刻着皱纹,真实的岁月的痕迹。小喇嘛和弟弟发现了有放录像的,一块钱一个人,他们没有钱,于是回去跟哥哥要。回到屋檐下,《智美更登》还在继续,小喇嘛蹲在屋檐下,说,给我点钱吧,扮演智美更登的哥哥此时正倒在台上,回头说,我还没演完呢。此时却有老奶奶说,智美更登,你就可怜可怜他,给他钱吧。智美更登,额,也就是小喇嘛的哥哥,无奈从兜里拿出钱给了小喇嘛。这一幕,观影现场的人,都禁不住笑了。镜头打乱了戏里戏外的界限,让戏里的哥哥成为戏外的智美更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是这个意思吧。
  悲剧,是索巴大叔的突然离世。小喇嘛和爸爸在家待了3天后回庙的路上,听说了消息。爸爸说,前天回家的时候,还跟他聊天,怎么突然就去世了。生命如清晨的露珠,转瞬即逝。小喇嘛和爸爸绕着路来到索巴大叔家,亲人们忙着处理身后事,而他的儿子始终没有回来。索巴大叔的亲人,把没有刻完的嘛呢石拿给了小喇嘛。此处的象征意义也许是,老人没有完成的,要孩子来继续。
  有时候,看看周围,我在想,所谓文明,带给我们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到底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呢?《河童之夏》里,那个有情有义会喝酒会相扑的河童说,作为回报,人类也要失去灵魂吧。现代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离土地离基本的灵魂越来越远。
  在这个时代,我们总是怀念童年,怀念过去。我们生活过得好了,反而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为什么呢?

虔诚,漫长,枯燥的生活,苍凉大风的恶劣环境,人们依旧信仰着佛祖,在日出日落之间生老病死,用心行善,这才是真实的西藏。电影,和文字,把生活艺术化了。这里,有真正的生活,是艺术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影片的导演万玛才旦说,他10岁的时候捡到一本白雪公主,开启了创作之门。很戏剧性的经历,可却是藏区最大的真实——在枯竭中,星星之火,就可以点燃一个孩子如宇宙般的梦想。
臧人们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你折腾你们的,俺们过俺们的。他们用永不止息的转经筒,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是生活。

静静的嘛呢石(2005)

又名:ལྷང་འཇགས་ཀྱི་མ་ཎི་རྡོ་འབུམ། / The Silent Holy Stones

上映日期:2005-11-25(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片长:102分钟

主演:洛桑丹派 确赛 巨焕仓活佛 三木旦 普日哇 李毛加 格桑  

导演:万玛才旦 编剧:万玛才旦 Pema Tseden

静静的嘛呢石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