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免费看戏、看好戏的满足感弥补了近期不能看演出的部分遗憾。National Theatre Home全球免费放映活动的第二部是《简·爱》,英国国家剧院和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合作出品的《简·爱》,我依然是用投影仪分两次看完3小时的制作(外加一个幕后小短片),看完后大力推荐大家去看,并在隔了一天后又二刷。
之前一周免费放映的《一仆二主》是比较爆米花,导演自述戏没什么深度的。而开场、串场音乐我觉得是很多余的,因为演员转型演奏演唱增加趣味,但对戏本身也没多大意思。最重要一点,这个戏性别观很陈旧了。《简·爱》就不一样了,而这明明是一个很老的故事啊,但无论我们身处东方还是西方,在当下依然是让人感动的,依然对女性有激励和启示。这就愈发显得勃朗特很厉害了。更厉害的是制作和导演,真是既清新又有力的一版。
可以说,这个版本是我第一次get到这部名著好在哪里,第一次体验到作者夏洛特·勃朗特《简·爱》是多么伟大和前卫。我小时候看《简·爱》小说,觉得故事无聊,又没有俊男靓女什么的,加上印刷字体太小,中途就放弃了。唯一看完的就是琼·方登的电影版,然而这版对于女主的形象其实有点过于好看了。至于,北京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那版是我不想回忆的一版(吐槽见最后)。Bristol Old Vic剧院和NT合作的这版,因为舞美和音乐细节特别出色,我这种平日几乎不看话剧的人会忍不住二刷,并决定有时间要重新认真拜读一下小说。
布景、道具和灯光
这个制作一景到底,通过音乐和舞台上其他演员协助换装、灯光切换完成了场景切换转场。二刷的时候才意识到其他几位演员在演员和工作人员两种身份切换多么流畅。他们在充当道具、换装等工作人员的时候存在感和演员时候形成鲜明对比,我竟然可以在一刷的时候被我选择性的忽略到底是哪几个演员帮忙、演配角(原来罗切斯特前面有那么多其他人的戏),专注于剧情和主角,说明导演、演员的表演和灯光配合默契。
舞台特别简约,只有少数道具有变动,但舞台灯光设计一流,外加火焰、风和纸屑等等。每一次“阁楼上的女子”有动静的时候,灯光还带有鬼魅、“哥特”气氛的闪烁。加上出色音效设计和绝对应该出一张专辑的音乐,侧重点不是实景而是舞台氛围。其他演员手上举着灯,用来充当简·爱暖手的壁炉火焰也是够简约了。当然这个舞台上好几个地方真的能烧火,简约但是不乏刺激,疯女人的有两场戏是带火的。
除了灯,还有窗户和风的运用。庄园“场景”用了更多的灯,和窗户这个窗户是吊杆放下来的。最后庄园被烧毁之后,地面和空中都出现了不完整的窗户框架,满场黑色纸屑飘落,暗示了火灾后的场景。
还有一些窗户是靠其他几位演员用手举的:关闭-定格、打开-定格。教条、沉闷的学校,窗户紧闭,让简·爱无法自由呼吸,于是她决定改变。即使是21世纪的学校教学重复性的劳动也可以是很无趣的,所以,我在大学实习时就放弃了进中小学的打算,完全理解简·爱为什么要放弃稳定的教职。简·爱到了庄园之后,同样的窗户,空气“清新”程度有了质的提升,带来了“新鲜感”。还有一段风是是婚礼的面纱,面料的光泽配合灯光效果非常好,很有形式感和象征意义。尤其是配合当时台词,简·爱是为了让罗切斯特开心,才愿意戴上用他的钱做的头纱。
女性和教育
这个制作和传统的简爱故事呈现方式不同,主线不是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独立女性如何追求自己爱情,而是一个女孩从出生、成长、入学、工作,最终才提到了提到了一下爱情和婚姻,去掉了继承遗产的冗余。简·爱的人物性格特征被提纯了,更加简练、更加现代的女性,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
二刷的时候,我还问自己,她为什么可以改变自己,为什么可以克服如此艰难环境。我想了一下,是因为教育的普及,此外,她健康活下来了(也算克服了家族都短命的基因?)。即使舅妈如此恶劣,简·爱被送去孤儿院,但她并没有失学,哪怕院长的观念非常变态。想到比较玛丽苏和养成系的《长腿叔叔》,虽然独立程度不同,但是时代进步和教育的普及才是女主角真正得以努力改变的外部原因。如果是朱丽叶呢?14岁就得嫁人了,交了一个男朋友就得私定终身,还得殉情。至于罗密欧有多少前女友,反正双双殉情了也不作深究。不过在《简·爱》当时,职业女性最常见的出路也不过就是家庭女教师,类似于仆人,但又比仆人高一些。奥斯汀的《爱玛》里面,爱玛的家庭教师的最后结局就是嫁给了一个鳏夫。罗切斯特不也是变成了鳏夫之后才能跟简·爱在一起么?这是道德前提。少数有特殊技能的女性可能成为了歌唱家、舞者和钢琴家、小说家、诗人,类似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珍妮·林德(吐槽《马戏之王》的林德人设)、克拉拉·舒曼。
家庭教师?庄园女主人?其他?
在这个戏中,简·爱是不满足的,在她给阿黛尔上了一阶段课之后,她不满足于每天雷同的内容。此时,罗切斯特的登场是多大程度挽救了这个精神上的困境?我现在很难判断。假设简·爱顺利当上庄园女主人,她会满足吗?从这个制作来看,简·爱是不会。剧中的简爱,强调了女性应该像男性一样,可以自由在各行各业选择,去发挥自己能力和工作热情才对。不过,这思想在勃朗特那个时代太早了,太前卫了。21世纪了,现在还有多少行业从求学到几页依然对女性有限制?可以说还有很多,那么简·爱就依然对我们有鼓舞和启示。
她是一个斗士,一开始我甚至觉得这版简·爱是不是过于愤怒了?像一个“愤怒的小鸟”去突破和清楚了人生中的各种障碍,并保持了自己的三观不变,没有为了爱情或者金钱去违背道德、或者完成所谓的责任和义务。看完之后,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在夏洛特·勃朗特那个年代提出这个简·爱人物的设想是多么前卫,靠自己的信念、努力突破传统、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去打拼自己想要的目标和生活。
其他演员
除了女主角,其他演员不分年龄、种族、性别的饰演多个角色,而且演员不同角色对比做得不错,我看到男主角终于以罗切斯特登场时候,完全忘记他作为简·爱学生的状况。男主角看采访应该是一个很有喜剧天赋的演员。他求婚的那段戏,显得既真诚又好笑,既充满爱情又刻薄……真是很有趣的场景。
这个版本如果略有违和的地方,就是成年人饰演小孩。演海伦的女演员,还演了阿黛尔,那个尖叫声有点吃不消,后来女扮男装演圣约翰倒是很意外地合适。演狗的男演员还挺蠢萌的,总是引发观众阵阵笑声。
音乐
这版音乐太棒了,棒到我希望出专辑,很诗意。而且音乐的穿插要比我想象中的多很多,我可以假装看了半部音乐剧了。我最喜欢的一幕戏是,婚礼被中断后,女歌手/伯莎·梅森、简·爱和罗切斯特构成的三角关系,舞台上三根柱子前一根柱子靠着一个人。与此同时,配乐是钢琴、贝司以及鼓三件乐器,戏剧和音乐构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双重的三重奏,歌词似乎是在唱伯莎,似乎也在唱简·爱和罗切斯特。
这种写意和清澈的音乐,让我想到1月在伦敦看的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音乐都很清淡,都不喧宾夺主,编曲都很好听。不过这版简爱的音乐更多元一点,有那种现代主义的滑音上行制造紧张气氛,歌曲有一些偏古典、有一些偏现代,也有英国田园民歌风。北女中主要演员都唱歌,但是简爱这版中只有一个主要歌手,黑人女演员/歌手Melanie Marshall嗓子特别厉害,鬼魅的歌声特别适合罗切斯特的前妻。油管直播的视频,都在问歌手是谁,而meet the band的视频下都是希望有专辑。
Bristol Old Vic官网上有一篇对音乐主创的采访,新现场公众号介绍《简·爱》和音乐创作的素材应该取自于这篇采访:
https://bristololdvic.org.uk/blog/2014-01-31-the-music-of-jane-eyre
看完这篇之后,暂时没想到Elgar的哪个音乐和这个剧中的音乐是旋律相近的。有时间有点想先去复习电影版了,正好1月去伦敦看的马修·波恩《红舞鞋》也是用了电影配乐大师Bernard Herrmann各部电影的音乐。
曾经想要忘却的一版
虽说不应该踩一捧一。但我一刷看完这个版本之后,我终于可以忘记那个被王洛勇演绎得像小丑一样可笑、还油腻的像是被Miss Saigon皮条客附身了的罗切斯特——国家大剧院版。终于可以忘记那个可怕音色的降调唱夜后的女歌手,以及可怕的法语味台词,以及感冒后坚持上阵的袁泉。这样的话剧风格,让我这辈子都不想再进中文话剧剧场。也让我想要忘记简·爱的故事。终于,因为这个版本从耳朵到眼睛都被洗过了。同样是话剧,人家英国那边演员找的是专业唱歌兼演员的,乐手本身也有充当过群众演员,乐手还自己唱歌了。当然全世界和英国话剧演员平均水平比都有一定差距吧……

简爱National Theatre Live: Jane Eyre(2015)

上映日期:2015-12-08(英国)片长:200分钟

主演:玛德琳·沃拉尔 劳拉·埃尔芬斯通 艾莉·康德伦 Craig  

导演:Sally Cookson 编剧:Mike Akers/Charlotte Bront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