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读简爱,1970年版本的电影看了不下十遍,上学放学的路上哼着电影的bgm,我从小就算是简爱的脑残粉了,提前一个月买了这次英国国家剧院的舞台剧的电影票。
来之前,我的预期是一部忠于原著的再现,因为看过的电影和bbc剧集都是如此。
看完之后,我感觉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说几个喜欢的点。
很喜欢唱背景音乐的演员,非常好听的旋律,我以为她只有伴奏这个功能。看到一半才发现,她居然还隐喻阁楼上疯掉的女人。她拿起火柴点燃房间,攥着婚纱走过简爱,一边唱着曼妙的旋律。还有她走路时傲娇的身姿,完全不是一个婚姻失败的疯女人,而是一个不折不扣对抗男权社会的勇士。
我喜欢这个设定,因为从她口中还唱出了简爱的心理活动,真的很奇妙。从表面看,她们俩一个是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一个是现任女友,存在竞争关系。其实,这个设定也并不让人惊讶,因为在整个男权社会面前,她们不就是同一个战线吗?不都是被剥夺平等权利的女人吗?
还有就是整个改编把简爱的童年生活部分提高了篇幅。它不再是说一个女人的罗曼蒂克史,而是一个女人的自传,正如导演所说。就在这段时间,我还看到有人说简爱是言情小说的鼻祖,维多利亚时代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故事。但这次简爱的改编,故意把爱情的部分弱化了,让我们更多看到这个人物的选择和成长,并没有突出罗切斯特有多爱她,还删掉了最后简爱一夜暴富的情节。这个改编太好了,不落俗套。
最后就是女主角和男主角的颜值深得我心。他俩都不漂亮,坦白来说,这才是符合原著的形象。简爱不讨喜,她从未要讨喜过,她就是这样一个锋芒毕露的女人。
舞台剧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也很棒,简爱出生时,大家齐呼It is a girl,结尾罗切斯特缓缓脱下大衣,折出一个襁褓里婴儿的形状,和简爱迎来他们的女儿,大家又齐呼It is a girl。电影里传来现场观众如雷的掌声,而电影院里大家鸦雀无声。我猜,可能大家并没有太多地领会到这个结尾的深层含义,结合当下社会的语境,你看到一部富含女性主义意味的作品,如果略微了解女性主义,你会很骄傲和欣慰。
小时候听说有国外的作家专门写了一部小说以阁楼里的疯女人为主角,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结合舞台剧,算是真正明白了每个文学作品对于每个时代来说,被赋予的历史任务不同。
我终于可以说,简爱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是我的文学启蒙,是我的思想启蒙,也在我女性主义意识慢慢觉醒的当下,肯定了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