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给不同年龄的学生上课,主题刚好都是dreamy jobs,我问他们: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六七岁的孩子毫无顾虑,奶声奶气地说想当舞者(因为有好看的芭蕾舞裙),想当厨师(可以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做好吃的),想当清洁工(因为开着环卫车的样子超酷)......我非常喜欢他们的想法,鼓励这些眼睛发光的孩子一定要为自己的未来好好努力。
后来问十岁左右的孩子同样的话题,他们不是很愿意主动发表感言,我随机用“问答转盘”抽了几个孩子,他们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当医生,有人想当国家领导。我反问:你们有人想当厨师吗?学生们哄堂大笑,觉得这压根不是一个应该被提出来的职业。为什么这个职业很好笑?因为它听上去不那么fancy,别人不会觉得一个厨师很酷。
和初中生沟通这个话题简直就是在渡劫,他们根本不理我的话茬,只是照着书上的例句读一读练一练,算给这个话题交了差。
你看,和我们的普遍认知不同,孩子从十岁开始就已经知道这个社会到底看重什么贬低什么了,他们戴上了思想的枷锁,不再去关心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开始害怕自己因为不一样而被排挤。
在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里,我越来越认同伍尔芙所说的一句话: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学生还小,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句话其实更适合成年人。
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有想过:当我三十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呢?当我身处当时幻想的未来,发现自己确实在做着自己梦想的工作,养了一只好脾气的猫,并有着挚爱的另一半,那种人生的虚幻感便消减了不少。于是我又想:当我四十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呢?说真的,我想不出来。
直到看到《机智的医生生活》。这部讲医生和病人日常的剧集,不仅带有不可思议的疗愈作用,还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四十岁——四十岁,我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剧集当中,主角们都年过四十,有的还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可是我却看不到他们被生活打败的痕迹。尤其是对待自己的专业,永远都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最难得可贵的是对病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这五人团的友情从大学一直延续至今,他们一起排练乐队,一起露营,到最后,都成为了家人一样的存在。四十岁时还能拥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一辈子的福气。
《机智的医生生活》看似是一部安安静静的剧,但其实内在是极度闹腾的。你可以看到医生的专业,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可以看到每个人工作外的模样,还可以看到自己未来想成为的样子。
人生并不长,我们大概率只来这一次。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让自己成为自己。不光对那些稚嫩的孩子很重要,对所有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