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完结了,追了这么多年,就好像是一段输给时间的恋情,不舍得,但是无可奈何……

下午邀好友一起去看,得到的回复是“评分太低了,不想看”,我才注意到评分竟然只有6.3,很多人大呼“太失望了”“被骗了”“场面不够激烈”“好无聊啊”,更有甚者说前三部没看完看第四部觉得烂透了……我只能对没看过原著也没怎么看过前三部的观众说,活该你浪费电影票钱。

我不明白观众的期待点是有多偏才会觉得这部电影失望,难道要凯特尼斯单枪匹马翻过围墙手刃了总统才算大快人心?难道真的要手撕分机才叫刺激和高潮?难道真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是非观才算快意恩仇?拜托,这种电影每天都在上映,多看看漫威,放过饥饿游戏好吗?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对错可以分得清辩得明啊。

在我看来,饥饿游戏这四部电影合在一起是可以问鼎这个星球上任何电影奖项的,可惜背景太宏大,铺垫多,不得不拆开来慢慢讲。作为原著粉,我很感激导演员以及制作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用心程度。拍的如此忠实于原著,但是全然没有被剧透的无聊感。在我看来四部曲的排名顺序应该是:第四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不管从场景,音乐,演员的演技,情绪的铺垫,第四部都是巅峰之作。而现在,6.3分,IMDB也只有7.3,和第一部持平。

没有时间重温之前几部,直接去看的,其实前面有些情节都记不清了,甚至不记得上一部到哪里结束的。但是电影一开始就被拉入凯特尼斯悲哀的情绪当中,到现在都没有缓过来。整部片子的情绪基调是悲哀,其中些许的愤怒只是悲哀过于漫溢时找到的临时发泄口。大表姐整部电影的表演几乎可以打满分,很久没有机会看到这种不用表情只用眼睛就可以淋漓尽致的表演了,也不得不夸夸画面对于这种情绪瞬间捕捉的精准。在电影院里有一种要淹死在漫溢的情绪之中的感觉,这是我觉得这部片子够得上“大片”的原因之一。

欧美“大”片,“大”片……大片的定义是什么。投资大?场面大?当然这部电影的场面和投资也很大,但是不“俗”大,灌完沥青的广场的那个环视的镜头我觉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当然另外一个“大”的元素是它的视野,看社会与历史的角度虽然不大,但是高度很大,在人视与上帝视角之间,约为“半上帝视角”。

我之前一直以为这算是一部反乌托邦的作品,但现在回头看来,我看原著的时候的理解力还是有限。作者什么都没有反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只是在疑惑在询问,所有的反抗姿态都是在对现有观念的一种提问,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否定和打压,是一种谦卑的,我站在和你平等甚至比你低的位置询问,用商量的语气。其实挺不喜欢有人拿青少年文学来说事儿的,你们真的觉得自己比青少年强多少吗,拍拍心想一想,自己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呢。

对于诟病颇多的结尾我不想说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用一句俗气话来说——这就是凯特尼斯的罪与赎。对与皮塔和盖尔之间的选择的问题,其实凯特尼斯没有做任何选择,是盖尔选择了放弃和一些别的东西而已。

最后用一句话圆一下我的题目,“太疯癫”与“看不穿”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一笑而过。但是这么浅都看不穿?是根本没去看吧。

P.S.1.奥斯卡影后并非虚名,和高手同台飙戏才能立见高低,小玫瑰的演技在大表姐面前被秒成渣了,大部分人在大表姐面前都变成了台词复读机。
2.小玫瑰发型不错,可以忽略她嘴歪的事实。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 Part 2(2015)

又名:饥饿游戏:自由幻梦最终章(台)/饥饿游戏终极篇:自由幻梦2(港)/饥饿游戏3:自由幻梦(下)/饥饿游戏:自由梦幻(下)/饥饿游戏 第三部(下)/嘲笑鸟(下)

上映日期:2015-11-20(美国/中国大陆)片长:136分钟

主演: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 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伍迪·哈里 

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 编剧:丹尼·斯特朗 Danny Strong/彼得·克莱格 Peter Craig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