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9-29

环太平洋:上帝说,要有光


近2个月电影院都没有个吊人胃口的片子上档,眼睛都快淡出个鸟来。终于来了《环太平洋》,冲着德。托罗,期待就来了。不论他讲什么故事,画面总是在华丽中透出诡异来。同时,基于他之前那片《潘神的迷宫》,虽然剧情简介看起来纯粹是哥斯拉战奥特曼的大俗辣,我总还是指望他能搞出点新意来。毕竟,科幻题材总是方便搞搞新意。

    周末大半夜的,一个人去看了午夜场。贼长的电影,完全没有给我期待的惊喜——剧情真是烂,真是烂。画面也完全没有之前那种妖气。但我并没有破口大骂,因为这片子给了我另外的震撼,远超我意料中的震撼。

    之前基本对3d电影无感。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用专业语言挑各种3d电影画面的毛病。但直觉告诉我,在3d电影里,呈现的已经几乎是非人的眼睛所看见的画面了。摄影机的镜头已经退居二位,首位的是电脑上的各种技术精密的剪贴。从照相机发明以来直到电影的崛起,实际上还总是在模仿人类的眼睛,透过这些模仿的眼睛来看世界。虽然种种技术,例如蒙太奇啊之类的,让这种技术已经开始越来越非人性化。但有一点是没法改变的——总还是光影的世界。阴暗与光明的分布虽然越来越被固定的模式操纵,甚至越来越主动贴合故事——人总不会根据故事去看——但好歹光与影还有自在的不规则,还会随着眼睛式的镜头自主展现和遮蔽一些导演无力去关注的数量繁杂的细节与气氛。于是无论镜头再怎么精心策划,再怎么讲究紧跟主题,这个画面里的世界,还是会有一些根本不尿导演那一壶的东西留存。可惜可怕的事情来了,运用电脑可以将所有写真里头的姑娘修成美女,可以将所有电影画面变成立体无比的动画片。说3d是动画片不表示它们的画面不连贯,而只是说,所有画面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想让你看什么,你就能且只能看到什么——不多一点,不少一点。这样的感觉有时候真让我沮丧。3d号称让人身临其境,实际却将我和故事的世界变成一维的了:谁也不准动,谁也动不了。于是,看电影,经常让我身临其境:身临我小学五六年级,坐在学校里听无聊的数学课之境。3d带来的不是虚假,带来的是缺乏观众与电影画面展开真正互动的乏味。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变成不再是一个光与影的技术活了,它变成一本拙劣的三流小说,甚至变成了故事会。试图全能,就很容易导向无能。

    我说不清楚《环太平洋》用了什么技术,但它真的改变了我对3d电影向来的那种本能的厌恶。所有画面仿佛被放回了水里的鱼,重新活过来了,它们的尾巴经常会无意义的泼剌一声,光亮不再像均质的盐巴,由大厨熟练的撒下。某些时候,那些画面让我重新变回某个老笑话里的人——在那个老笑话里,一个从没看过电影的人在观看一个裸女出浴,罗衣初解,一列火车开了过来,看电影的人的头忍不住左右乱探,试图绕开火车看见三点尽露的裸体。在最后那场香港码头的大战中,阴影和光亮错杂凌乱,想无人原野里的野草,凌乱,生机勃勃,毫无意义的疯长,它们只是显现,而不给任何外加的答案。

    这种画面让我完全忘记追究故事的俗辣无比。可惜的是,本来可以有很大的新意可搞。例如二人结合共同操纵大铁人,本来可以往这样的方向发展:两个自我的回忆、感情、知觉交通汇合后,会不会变出一个新的异于那两个人的第三人出来?尤其是其中一人死了之后,那个活着的究竟是第三人,还是原来的另一个人。这个扯起来有搞头。更有搞头的话,还可以考虑进入他人的情况究竟是怎样?不能把被进入的那一个人当作某个固定的画面或者场所——那样的话,被进入的人的脑袋就是跟之前的3d电影一个性质的东西——那被进入的人对进入的人而言,不会是僵死的画面,而是充满各种偶然性,结合产出的新人也不会是一个土豆加一个土豆变成两个土豆那般简单。这个扯起来简直有无限可搞性。。。爱、死、对主体性的争夺,都能搞出无穷的后现代意味来。好吧,咱不求全责备。毕竟这真是个好电影,它让我不再悲观的以为,所有技术最终都难免朝非人化的方向狂奔而去。这也让我开始重新理解了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忐忑的乐观了。

    看完这个电影,我昏昏沉沉的一边走向停车场,一边忍不住默念圣经里的那句话:上帝说,要有光。。。。。。对,要有光,但不是脱光。

环太平洋Pacific Rim(2013)

又名:悍战太平洋(港)

上映日期:2013-07-31(中国大陆) / 2013-07-12(美国)片长:131分钟

主演:查理·汉纳姆 菊地凛子 伊德里斯·艾尔巴 查理·戴 朗·普尔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编剧:特拉维斯·比彻姆 Travis Beacham/吉尔莫·德尔·托罗 Guillermo del Toro

环太平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