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粘贴的,就是希望分享一下,希望观看这部电影要理智一点,不能否认她的婚姻悲惨,但当时的社会阶级女性地位的确很惨,可我觉得玛丽安已经心理有问题了,就事论事,就像她母亲对她说她的心里现在太黑暗了,她却很淡定的对她母亲说我去给你倒杯茶(!!这里)随后她母亲死了,她毫无内疚,走之前一点泪也没有流,不能因为她是女性就为此找理由(当然我觉得男女平等)
然后下面这些调查是对美国等地区分析的有区域限制性,但是这部电影女主是英国,故事改编的女主在下面的条件几乎样样符合,所以我认为不能同情,不要说什么女主自强独立,这部影片根本与这个毫无关系,
她们是谁、为何及如何行凶? | 女性连环杀手的犯罪心理画像
小友说:纵观美剧《犯罪心理》、韩剧《signal》、日剧《ON 异常犯罪搜査官・藤堂比奈子》,这些影视作品中都有不少杀人案件的凶手是女性。但你能想象出现实中女性连环杀手是什么样的吗?
如果现在要你想象一个真实的“女性连环杀手”画像,你有很大可能会想错。
又或者是《红蜘蛛》等以女性犯罪案例为主题的影视剧里那些美丽而阴狠的角色。
也可能是韩剧《signal》里那位穿艳红色高跟鞋、涂正红口红、用大红色包包的自恋达人(这后来也成了案件突破点,就不剧透了)。
当你意识到她可能只是茫茫人海中一张普通脸孔,恭喜你,起码你不再是以为坏人脸上都会写着坏人的单纯宝宝啦:)但你也许还是不太清楚她们通常从事什么行业、杀什么人、一般怎么杀人以及由于什么动机杀人。
如果你对如上问题不能肯定而具体地回答,建议你抽 8 分钟读一下这篇文章。读的过程里你可能会感到寒毛竖起(放心,不会出现任何血腥图片哒),但放心吧,如果你已经窝在房间里的话,看完你会重新踏实一些,因为她们通常不会半夜入室抢劫=_______;=
为什么特别研究“女性”连环杀手?简单来说,研究者希望唤起人们的警觉。受文化影响,人们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和刻板印象,首先觉得女人从先天条件和心理来说不太可能成为连环杀手,顶多会跟踪骚扰别人(femail stalker)而已(注:连环杀手指实施三次以上谋杀行为的人,且两次杀人行为之间间隔超过一周)。
心理学家玛里森和她的犯罪心理研究团队警告我们:如果你继续保持这种错误观念,可能会造成致命性的错误。因为有将近16%的杀人犯是女性,也即六个杀人犯中就有一个女性。而且,她们的犯罪行为比起男性来说通常会保持更久不被人发觉。部分因素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否认女性也有攻击与作恶的倾向。
哈里森和她的团队归档了 64 份在 1821 到 2008 年间活跃的美国女性连环杀手档案。研究者用 http://murderpedia.org 这个网站识别出那些杀手,然后在声望可靠的新闻平台、政治报道渠道上确认追踪这些案件内容属实。尽管历史记录不完整,很多犯罪记录里有部分信息缺失,但如果能发现一些因素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这些人通常都是典型的受过教育、已婚、有着照顾扶养角色(如母亲、保姆、护士等)的白人,几乎全都(98.4%)出生在美国本土。具体犯罪画像,往下看。
走在路上,你或许很难分辨出这些人。她们:
有 88.7% 是白人,除了有 9.7% 是黑人和 1.6% 拉美裔;
她们 54.2% 都已婚,有 15.3% 离婚,还有 13.5% 是寡妇,8.5% 在长期承诺亲密关系里,8.5% 单身;
有 1/3 的人有学士学位,另外 19.2% 没学位但受过高等教育,15.4% 是高中毕业生,剩下 30.8% 高中没毕业;
她们的工作很多样化,但其中有将近 40% 在健康相关岗位工作(比如护士等);还有 21.6% 身担其他一些直接照顾者的角色(带孩子或做家务的保姆);剩下四成的女性则从事着包括“农夫、组织领袖、管理员、妓女、精神病患者、药贩子、服务生”在内的各种工作。
样本中有四成的女性曾经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有三分之一(31.5%)曾在童年遭受来自父母或祖父母的生理或/和心理虐待,这种虐待也可能来自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长期伴侣。
她们有 55.3% 的属于中产阶级,40.4% 属于下层阶级,而 4.3% 来自上层阶级。
日剧《ON 异常犯罪搜查官 藤堂比奈子》剧照
研究者发现,相当一部分杀人如麻的女性都从事着人们刻板印象中女性占主导的行业,比如护士、保姆。另外她们在生理吸引力上高于平均水平,这一点可能会帮助她们换取受害者的信任。倘若与下述她们杀人的习惯联系起来看,则令人发怵:
这个样本中的女性连环杀手总共杀害了 331 人,平均每人杀害 6.1 人。
她们平均在 32 岁时第一次杀人,但持续杀人的年龄跨度则从 16 岁一直到 65 岁。杀人行为持续时间平均在 7 年,但最短的是一年,最长的则有 31 年。
67.3% 的女性连环杀手男女都杀,还有 20% 的只杀男性,12.7% 只杀女性。
大部分受害人都和杀人者认识,甚至就是她们的亲属(包括孩子、伴侣、未婚夫、男友、母亲、婆婆、父亲、阿姨、侄子侄女)。在所有这些案件中,每个杀人犯都曾经谋杀过至少一个没什么还手能力(比如孩子/老人/病人)的人。
下毒是她们最常用的杀人手段(是男性杀人者使用毒杀概率的四倍),但除此之外她们还用到了各种各样其他谋杀的手法。
“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不太可能实施这些极端的犯罪行为,但我们所研究到的女性连环杀手会毒杀、闷死、烧死、噎死、射杀、重击致死别人,还会射杀新生婴儿、儿童、老人、病人,当然还有健康成人;而且最可能是那些认识且可能相信她们的人。”
——研究者说
photo from http://keenetrial.com
(翻译)从上往下依次是:
毒杀、闷死、射杀、捅死、击打致死、溺死、忽视虐待(估计是对婴儿)、总计
在犯罪心理学里,她们最常见的杀人动机可归于“享乐主义(hedonistic)”,有半数样本都符合这个分类——即出于寻求经济利益(profit)和受欲望驱使而杀人。排名第二的常见动机是“寻求权力(power seeking)”,包括杀害自己负责照顾监管的人。
根据数据结果,哈里森团队指出了几处明显的模式:这些女性相比普通人口中的女性来说,遭受身体或性虐、有药物和酒精滥用问题、符合心理疾病临床诊断或特征的比例更高。
引用一些杀手陈述,你可以在其中嗅到精神病理性思维(区别于普通人偶尔口头宣泄的攻击念头):
“他们(孩子们)烦到我了,所以我决定杀了他们。”
“我喜欢参加葬礼。当有人死了的时候我就很快乐。”
“我的野心就是去杀更多人——杀更多的无辜人——我要比史上任何人杀的人更多。”
与男性连环杀手相比,女性连环杀手更少有性暴力和性侵犯行为。总的来说,这个研究样本里的女性杀手更多为获取资源(利益、控制)而杀人,男性则会为性(强奸、性虐待)而杀人。哈里森团队认为这也符合进化论,因为男性有尽可能寻找发生更多性行为的动机,而女性则天生有动机去寻找一位愿意承诺且有足够多资源的伴侣。
尽管进化学视角可以帮我们理解这种无意识驱动的力量,但连环杀人仍旧是一件有意识的滔天恶行,所以没有任何理由能为其作掩护,或将其正常化,没有!
这项研究肯定有明显的限制啦:比如太依赖历史档案、新闻报道,且只关注美国国内的案件。但这个话题终于被人从冷清的角落里捡起来,并得出了一些阶段性结论。
研究指出一个令人担心的趋势:从 1975 年至 2015 年,记录在案的女性连环杀手数量增加了 150%,相当于翻倍增长,这一点值得我们警惕。
看完这篇数据累累的文章,你大概自己已经找到了和生活的一点关联。
研究者总结:“如果我们增加对连环杀手的理解,同时加大对相关人群的干预,或许可以拯救一些潜在的受害人,并防止那些潜在的杀人犯走上连环杀人的不归路。

黑暗天使Dark Angel(2016)

主演:琼安·弗洛加特 西姆斯·奥尼尔 艾伦·阿姆斯特朗 劳拉·摩根 

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 编剧:格温妮丝·休斯 Gwyneth Hughes/大卫·威尔森 David Wi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