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门视听艺术,声音、音乐、画面、色彩等各个维度缺一不可。在光影世界里,画面、配乐这些可以给我们带来最直观的冲击力,但有一项元素,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那就是声音。



脚步声、爆炸声、水流声,这些伴随着画面释出的声音,已经很“理所当然”地与情境融为一体,并适时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但其实,为了更好地完成后期制作,比如确保人物对白的完整性,这些声音大多并不是在拍摄同期收录进去的,而是后期通过特殊道具来模拟完成并合成到画面中。
这就不得不提到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拟音。



跟生物学中的拟态类似,拟音就是模拟声音的发生,以让其符合特定动作和行为所发生的环境,并最终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这样在制作上的好处是可以合理控制声音效果的时长、频次和相对音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模拟的过程一定要跟画面保持同步,否则就会让观众出戏。而完成这个过程的工作人员,我们就称之为拟音师。
通常情况下,拟音师们会在布满各式道具的工作室内展开工作,在那里会有一个大屏幕播放需要添加声音的镜头,他们便在观看屏幕的同时执行包括步行、敲击、摩擦衣物、破坏物体等各式动作,以确保声画同步,并由混音师来完成合成。



说起来简单,拟音这一形式可是大有来头。
拟音,在英文中叫做foley,早先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为了纪念“开山祖师”杰克·弗利(Jack Foley)才以此命名的。



杰克·弗利
移民自爱尔兰的杰克·弗利生于1891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会计、漫画家、特技演员、电影导演、油画家、半职业棒球运动员等等,全能到你很难用一两个标签去简单定义他。但他留给后世最大的贡献,恐怕还得算拟音这门艺术了。
最早期的拟音,更多是为了配合上世纪20年代各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剧现场直播而产生。那个时代的留声机功能简单,不足以真实地再现大多数声音效果,所以必须有一个人专门在现场为广播剧创造应有的声音。
下图中右数第二个人,便是这样原始的“拟音师”。他手里拿着效果板,可以模拟振铃电话和关门的声音。



而拟音应用到电影中,则离不开电影产业整体的变革。
1927年,华纳推出影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被看做是第一部有声电影,这是电影工业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之前的一些电影虽然有提前录制好的音乐,但由于没有与画面人物口型相对应的对白出现,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



不过,《爵士歌王》只有很少的几段对白,还是一次误打误撞的结果。拍摄时男主角阿尔·乔生(Al Jolson)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随口说了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后期制作时,这句台词被无意中保留下来,即便直到剧情进行至40多分钟后才出现,但这对当时习惯了默片的观众来说,已是足够惊艳了。
成本42万美元的《爵士歌王》不出意外引发观影狂潮,最终统计的北美票房高达760万美元,不仅帮华纳顺利解决了财务危机,更使其一跃成为顶级电影公司,顺便开启了30年代的歌舞片风潮。



《爵士歌王》观影盛况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票房大卖,也促使各大电影制片厂加大了对有声电影的投入,杰克·弗利的东家环球影业也不例外。
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环球影业呼吁任何有无线电经验的员工站出来。弗利成为声音部门一员,负责将环球当时准备推出的“无声”音乐剧《演出船》(Show Boat)进行带声音版本的改造。



当影片在屏幕上播放,录制音乐的时候,身兼助理导演的弗利召集了一个团队,增加了些如拍手、欢呼等偶然的声音,也被收录进去了。这让他颇受启发,发现如果把音效对着画面实时同步模拟,成片效果非常好,还省去了后期剪辑加工等诸多麻烦,效率明显提升。
电影最原始的拟音就这样诞生了,这一方式被各大制片厂商所采用。为了纪念杰克·弗利的巨大贡献,便以其姓氏Foley作为拟音的代名词,拟音师也被称为foley artist。
最近,在一档综艺节目《好莱坞工匠》第四季中,节目组采访到了好莱坞知名拟音师艾利森·迪·穆尔(Alyson Dee Moore),通过她的一番展示和描述,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更为立体和更富情感的拟音师一职。



别看拟音很早就出现了,但据艾利森介绍,职业拟音师直到70年代才正式出现。到目前为止,拟音师都是一个十分稀缺的工种,全球仅400多人从事这一块,据之前统计,国内一流的国家级拟音师也只有区区五个人。
明白了这些后,便也不难理解从业35年的艾利森,参与拟音工作的影视及游戏作品就几近300部,平均1年要完成10部。
这些作品名单,你一定非常熟悉,包括迪士尼动画《超能陆战队》《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诺兰经典《盗梦空间》《蝙蝠侠:黑暗骑士》《星际穿越》以及一些游戏大作如《光环5:守护者》《铁拳6》等。



艾利森的作品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
拟音师最大的魔力,就是可以用一些看似普通的小物件来模拟出很多完全无法想象的声音,堪称声音的魔法师。不过他们的办公环境,却一点也不“高端”。走进艾利森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一家杂货铺,用她的话说,跟二手甩卖市场没什么区别。



看似杂乱的背后,其实这里一切都是有门道的。
单单脚底下就已经相当复杂了,材质不一的木地板、铺着的地毯、自成一块的沙土地,穿上不同的鞋子后,配合其他小道具,就可以模拟出各式环境下人或动物走路的声音。当艾利森亲自演示后,你一定会惊叹于她创造的声音魔法。
丛林探险时的脚步声,其实是踩在啦啦队用的花球上发出的。



大雪中跋涉,脚步声来自于深浅不一地踩在沙地上。



两个马桶塞,在泥地上的来回敲击,通过控制其频率、轻重,就制造出了在奔跑、散步以及逐渐减速等不同状态下的马蹄声。



甚至于用一把芹菜,反复扭动,就可以模拟出骨折的声音;一块麂皮来回抖动,便是从天而降蝙蝠侠的披风、巨龙的翅膀或者扬起的风帆所发出的声音……



这一切,若非亲眼所见,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是很难将前后联系到一起的。
除了这些生活中存在的声音,拟音师还不得不面对很多原本就不存在或者基本无从得知的声音。
只要是动画片、科幻片,基本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比方说《超能陆战队》,别看里面胖嘟嘟又暖萌无比的大白造型非常简洁,但想要模拟出他的声音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原声来作为参考。



考虑到大白的“充气”体质,为了展现这一质感,艾利森和她的团队用健身球和皮质手套进行了多次尝试,让Baymax的举手投足间都会有充气球摩擦的声音,真实可爱,观众也会有亲近感。
在《冰雪奇缘》中,一个小小的竹篮便创造出了调皮搞怪的雪宝千变万化的脚步声。



科幻片如《星际穿越》,在宇航服道具中,放入一个小麦克风,这样观众听到的声音会略有回声感,就很像真的置身于宇航头盔中了。



当然,碰上严苛的剧组,靠“假声”也有行不通的时候。
还是在《冰雪奇缘》中,该片的剪辑师就挑明要用真雪来模拟脚步声,以使效果更逼真。于是艾利森团队每天都要从声音道具行购买大概150磅的雪,运到年最低气温都在10°C以上的洛杉矶,并一直工作到雪融化为止……
所以整部影片中雪地里的声音都是真实的,艾利森也笑称这是她做过最愉快的一部片子。



拟音师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毕竟声音是复杂多变的,同样是雨声,落在人衣服上和地上的水坑里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想要准确模拟出影像中的各式声音,需要拟音师对生活有足够多的观察和了解,并进行反复试验,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用艾利森的话来说,不管是模仿已有的或是创造未知的声音,最重要的都是需要将自己、导演和观众都考虑进去,找到最契合场景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部影片显得更加真实,声音对观看者情绪的调动也会更加饱满。



或许是拟音师的工作太过“微不足道”,隶属于声音部门的他们往往被导演团队以及大众所忽视,甚至有的导演和制片人连拟音是什么也不清楚。
别看艾利森为诺兰的很多影片都进行了后期拟音工作,可据她透露,她其实还没有真正见过诺兰本人。当然,这些都因人而异,比如大卫·芬奇就非常喜欢拟音的过程,在完成《十二宫》后期时,二人还就片中一位女性被连捅数刀时应有的声音效果有过深入交流和探讨。



每当参与的电影获奖时,哪怕个人没有任何斩获,对艾利森来说,都是一种激励。虽然每次的拟音工作都需要精神和身体上的高度集中,但她坦言正是通过在接二连三的项目中不断尝试和摸索,才在这份职业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不管怎样,仅用语言很难描绘出拟音师的神奇之处,在即将播出的下集中,艾利森就现场演示了《冰雪奇缘》的拟音片段。除此之外,你想知道艾利森是如何入行的吗?她最钟情于这份职业的哪一点?本周四中午12点,腾讯视频《好莱坞工匠》第四季《<冰雪奇缘>拟音师艾利森·迪·穆尔(下)》为你揭晓答案。

好莱坞工匠 第四季Behind the Spotlight(2018)

又名:好莱坞工匠4 / Behind the Spotlight

主演:吴靖萱 罗恩思 布莱恩·泰勒 Brian Tyler 加布里 

导演:牛博宥 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