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ly真的只是性格pushy的问题吗?真的只是太专注学习才miss out了吗?
其实编剧们心里门儿清,所以才让Molly作为全片唯一一个住在沿街condo、没有车开的学生。(注:在洛杉矶没有自己的车意味着什么?四个字:负担不起。)
这样的沿街condo公寓在洛杉矶常常是单身汉、单亲妈妈、独居老人、移民家庭汇集的住所,Molly大概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经济条件中下,所以她的pushy也好,专注学业也好,不参加社交也好,是她作为交换更好未来的重要筹码——她可不像“1%”那样可以用钱买进哈佛;也不像“AAA”那样可以又谈恋爱又考高分(很有可能是家里出高价请私人教师课后恶补,不然哪有可能整天表现得像不良少女,SAT却高到能进耶鲁?所以其实人家白天浑浑噩噩是为了营造“我很酷”的人设,晚上回家靠高薪聘请的私人教师把成绩提上去,这才是影片没有让我们看到的真相);她没有体育或编程方面的特长,能靠橄榄球进斯坦福,或是直接跳过大学被谷歌高薪挖走(别以为随便谁都能是非常出挑的体育、编程特长生,除了个人天赋和努力,环境因素非常重要)。
Molly甚至不像自己的闺蜜Amy那样有一对包容的中产阶级父母,她高中三年不参加任何社交(而且拖Amy下水,让她陪自己不社交,不然按照Amy更为随和的性格,未必不会时而跟大家一起high一下),其实是不想花费精力面对同龄人更大的房子、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多的钱。她知道自己没有这些,所以只能靠智力和努力暗自拼搏了,哪怕牺牲社交和受人喜爱的personality,总比将来无法提升经济、社会地位要划算。
皇天不负有心人,Molly终于被耶鲁录取了。她真是扬眉吐气——不——简直是报仇雪恨呀,想想她这样一个身材又胖,又不太好看,家庭条件中下,性格也不讨喜的高中女生,原本会非常悲惨地度过高中三年(特别在美国那样的文化环境),未来也不怎么可观,但是她很幸运,有一个非常要好的闺蜜Amy(应该说两人都很幸运,遇到彼此),并且她也很要强,心里憋着一股气,一定要向大家证明,自己卧薪尝胆三年,最后谁是赢家?
在观看电影捧腹大笑的时候,观众们也别忘了,这部喜剧片的拍摄方和导演都是那"1%",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Molly,所以他们很清楚,当Molly们终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她们难以避免一种“新仇旧恨”般的纠结心理——这很像某些国内高校中挤破头竞争职称的青年教师们,或许他们有国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在含金量很高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或许还有其他种种荣誉加持,但他们在一路奋斗中放弃了太多做人的快乐,等到终于换来“价值”的时候,早就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了——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到中年忽然干起“坏事”的社会栋梁?就是为了弥补年轻时没有真正活过的心理缺失。
Molly的故事没有这么极端,她在收到耶鲁入取通知书、高中生涯还剩最后一天的时候,允许自己小小地放纵一下,这原本无可厚非,可她的心态有点崩溃了,因为她发现,周围那些看似浑浑噩噩、肆意青春的同学们,不仅去向不必她差,甚至还比她好,人家既玩得好,又“学”得好,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Molly的牺牲换来的不过是别人原本就有的东西(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所提供的资源、眼界、已经铺好的发展道路等等),而且最关键的是,别人根本不必表现得很pushy,也不必像她那样兢兢业业地做计划、靠听motivational speech给自己打气,而是可以在一种貌似轻松、自如、散漫、快乐的氛围中,得到她几乎拼了老命才得到的东西。
当然,影片结尾,Molly也学到了重要的一课,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与大家和谐共处是明智之举,因为就算你处处掐尖要强,也拉不平起跑线的差距,那何不调整心态,enjoy the ride呢?
所以,这部影片真正的message在于,背景普通的芸芸众生们,你们自以为牺牲乐趣,拼了老命地奋斗,也就达到Molly的水准,还是不要太把个人成就当回事,因为放在社会等级的现实中,你的这点小成就根本不堪一击,还是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放平心态,多交一个朋友(影片结尾Molly交上了富二代小男友),总是好过多交一个敌人。
这也可以说是"1%"为观众提供的良心建议了。

高材生Booksmart(2019)

又名:优等生 / A+瞎妹(台)

上映日期:2019-03-10(西南偏南电影节) / 2019-05-24(美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比妮·费尔德斯坦 凯特琳·德弗 杰西卡·威廉姆斯 杰森·苏戴 

导演:奥利维亚·王尔德 编剧:苏珊娜·福格尔 Susanna Fogel/凯瑟琳·西尔伯曼 Katie Silberman/艾米莉·哈尔彭 Emily Halpern/莎拉·哈斯金斯 Sarah Haskins

高材生的影评

丑大鸭
丑大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