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虽然走了,但是和你吃过饭说过话的人还在。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也在!”
这是电影《第一书记》结尾处沈浩书记女儿的一段台词。当这样的话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想没有谁可以不动容。无论是怎样的铁石心肠,怎样的铮铮铁骨,或是怎样刻意的伪装坚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小角落很敏感,很脆弱。
电影《第一书记》的热播引发了向沈浩书记学习的热潮。很难想象一部主旋律电影竟然会如此被人津津乐道并得到诸多好评。除了导演的巧妙构思、不落俗套,演员阵容的强大、演技的到位,语言的幽默诙谐,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这部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甚至连小岗村的典型人物也是真人上演。如今社会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什么,是真实。
不想写太多的影评,因为不够专业。也不想对沈浩书记的业绩进行总结,因为总结的人太多了。毋庸置疑沈浩书记是伟大的,他的事迹值得表扬,他的精神值得传承,他的名字值得铭记。可是透过光环,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沈浩书记,还有一位申明大义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和一个懂事听话的女儿。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沈浩的背后有三个。我们所看到的动人事迹背后,付出的不只是沈浩,而是一个家庭。我们铭记沈浩的同时,也不该忘记那些与他一起努力付出的幕后英雄。
影片没有对沈浩书记的业绩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着力表现人和情。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更多的是这个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没有将沈浩书记神化,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过人生的辉煌,也走过人生的低谷,他踌躇满志,却也会困惑挣扎,因此他离我们更近。各大媒体都在报道沈浩的事迹,号召向沈浩同志学习,可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学习沈浩书记工作的方法方式,还是学习沈浩书记的甘于付出,奉献人民?我想这个问题,一万个人会有一万个答案。工作的方法方式是不能照搬照抄的,每个在岗位上认真工作的人,都是有付出的,只是沈浩付出的太多,以生命为代价过于沉重。对逝去的人给予追封是中国自古沿袭下来的嘉奖模式,也许是为了铭记,也许是为了唤醒更多的人。为什么不在这些人生前给予更多的关爱,活着的榜样力量会更为强大,他们本身就是人民的财富。
不是一定要付出生命才叫做无私,也不是一定要有光辉的业绩才叫伟大。一颗马路上的石子,只要它坚守岗位,承载了重量,那么它就是值得歌颂的。同样每一个在普通岗位上的人,只要努力踏实的工作,也是值得表扬的。做好一天的工作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这是坚持和信仰的力量,水滴石穿。为什么安然无恙的付出奉献,就没有人歌颂?也许是因为民众早已习惯这样的付出,也许是面对现实很多人已经麻木,血和泪的鲜红事迹才足以让人振奋。
沈浩书记付出了,也坚持了。他留给亲人的不只是深深地悲痛,永远的怀念,还有无限的自豪;他留给小岗及世人的不只是可见的物质财富,感人的事迹,还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面对僵局奋力突围的精神!
沈浩称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为“突围”,“生命的突围”,这才是沈浩留给我们最为宝贵最为实用的财富。做官难,做一个好官更难,因为面对的诱惑太多。所以我们在片中听到了一些很幽默的台词“一点不做不是意思,少做点,意思意思,做多了,你什么意思”、“做官不一定做事,做事不一定做官”、“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这种灰色幽默其实暗示了这样一种现实:官场自有他的生存之道。面对这样的现实,是要随波逐流还是要像沈浩一样去突围呢?沈浩的突围很成功,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来自各方的认可,可是我想分量最重的应该是源于他自己的内心。也许每一个到过小岗的人也都想过突围,他们为什么没有获得这样的成功?那是因为他们不够坚持,他们只是把小岗当做一块跳板,而不是事业,他们没有用心,更没有动情。面对沈浩,也许每一个相识的人,每一个去过小岗的人都会在内心做一番对比,都会经历一场洗礼。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沈浩的这种突围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将要面对各种挫折的年轻人,无论选择了哪一条路,只要把它当做事业,用了心,动了情,带着一种突围的精神全力以赴,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第一书记(2010)

又名:Major Secretary

上映日期:2010-10-26(中国大陆)片长:116分钟

主演:杨立新 徐帆 王丽媛 李若思 何冰 黄素影 李世龙 田成仁  

导演:陈国星 编剧:思芜 Wu Si/陈国星 Guoxin Chen/邢原平 Yuanping Xing/杨海波/龚应恬 Yingtian Gong

第一书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