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8-05

第一书记:乡土中国

作为一个人类学票友,用费老写的这四个字当做标题,一确实这四个字儿对我来说感情特别深厚,再一个,确实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么一个这片土地上永恒不变的话题。但写这四个字之前呢,还是想说一个不算题外的题外话:如何拍好主旋律。

主旋律电影,这是一个被生造且在如今的网络语境当中已经被异化的名词。主旋律电影这个几个字没有丝毫贬义,甚至连类型片都算不上,只不过是通过电影去描述传达一些政府或者说约定俗成的政治正确样板戏。电影强如美国(独立日,与狼共舞等,甚至姜戈)苏联者(雁南飞,解放等),边缘如澳洲者(澳大利亚,钢琴课等),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影响,是电影艺术和人类文明共有的符号。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斯特劳斯也曾经说过,文化之间会有差异,但人类的思维结构是相同的。所以有电影的地方就有主旋律,甚至可以说主旋律是检验一个导演的试金石,当今我朝很多自谓刚强独立的导演对此电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高尚无暇,不愿意当专制政府帮凶。但回过头看看大多数这类反主流的片子很大的结果是他们自己都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说什么,即使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说老舍写不好命题作文,这不逗吗?

为何观众会喜欢电影?因为人是感情动物,都会移情到电影中的角色,寻找那些与自己相似,或者说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通俗一点就是电影需要接地气,无论是表达一种个人的品格,还是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亦或者是真实事件的改编,观众都希望在里面发现点什么,即便在我个人来看许多烂俗的影片例如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能让一些人产生共鸣,那么就算是接了地气。但是手撕鬼子,或者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电影,能产生什么共鸣?一般人类或多或少能够承认自己某些时候笨,但是不能承受自己智商低下,面对这种影视作品,观众无法找到审美和智商上的认同。主旋律的影片如果能简单的做到接地气三个字儿,那么离成功就不是很遥远了。

说回本片。

“文化是之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的那部分生活方式。” Ralph Linton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甚至说全部中国人都有着对农村的记忆,无论来自自己的田野体验还是家人的遗传记忆,那份骨子里从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很难抹去。费老在《乡土中国》里描述的文字下乡和差序格局,每一个人都曾体会过,那种原始的熟人社会形态。从沈书记修路,解决挖掘机,重竖村里的精神图腾,祖坟问题和最后的年夜饭,无处不透露着工业时代把农业时代消亡前农村普通人的思想情态和一个”接地气“的共产党官员,导演并不是刻意去体现,而是细致观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却合乎所有的理论,这是field work的力量,也是诚意的力量。甚至连工业取代传统经济的命题都有出现过,不得不说这种写实的主旋律片抽取主旋律这三个字它依旧是一部好电影。年夜饭那段,正是全片,甚至是整个农业文明和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无法不让人动容。

我无意去质疑小岗村这个改革开放图腾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有没有这个图腾,都会有一个象征符号,造福一切社会需要前进的理论制高点。

p.s. 沈家小姑娘真是萌死了。

p.s.2 欢迎来学影视人类学

第一书记(2010)

又名:Major Secretary

上映日期:2010-10-26(中国大陆)片长:116分钟

主演:杨立新 徐帆 王丽媛 李若思 何冰 黄素影 李世龙 田成仁  

导演:陈国星 编剧:思芜 Wu Si/陈国星 Guoxin Chen/邢原平 Yuanping Xing/杨海波/龚应恬 Yingtian Gong

第一书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