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罪案,改编自著名的印度黑公交轮奸案。一名23岁的女大学生,在与男友看完电影搭乘公交回家时,被公交车内六名男子殴打和轮奸,在轮奸过程中使用一根铁棍对该名少女进行性虐待,甚至伸手从她体内扯出了她的肠子。
路人发现这对情侣时,他们浑身赤裸,女孩的身上多处咬痕和血迹,体内只剩下百分之五的肠子,十二天后,永远地失去了二十三岁的年轻生命。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已经猜测到德里罪案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故事必定悲痛万分,让人不忍直视。
好在它并不是这样的,整部剧冷静克制地可怕,仅仅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争分夺秒的追捕凶手,情绪化的镜头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讨论为什么我们出现了这样惨无人道的轮奸?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它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不愧是准备了五年之久的剧作,没有囿于悲痛,而是选择反思和改变。
在这部剧里,你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印度,没准你还可以窥探到一点中国的身影。
比如,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发生了这样一件轰动全国的重大刑事案件,呼声最高的无非两点。
1.“处死犯罪的人”2.“问责权力机构”。
在德里罪案中,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了绞死罪犯这样的请求。在警察局门口示威游行,打砸车辆,宣泄愤怒。甚至有人要凌驾于司法审判之上在警察局门口蹲点想给罪犯处以私刑。
而印度的政府也为了给民众一个交代,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平民愤,在权力机构中寻找替罪羊。(更有意思的是,这名替罪羊非常可能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跟罪案本身毫无关系。)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面对一桩罪案时,最先想到的永远都是这两点,因为作为民众,我们愤怒且恐惧。
由于害怕此类事件的重演和对残暴罪犯的恐惧情绪,我们迫切的希望,甚至是幻想着,只要解决了制造问题的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一些。
但事实真如我们所期望的如此简单吗?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中国,我们一定也会要求处死这名罪犯(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接着,我们就会嘱咐我们的女儿,女朋友,女性友人,不要在夜晚出门,不要穿着暴露,不要…… 但是凭什么?凭什么是我们作出退让?为什么到了最后,我们选择牺牲自由,来换取安全,先不说这种牺牲是否值得,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只是解决了表面的问题,让更深层次的问题持续潜伏和发酵而已。
实际上一件重大的刑事案件都对应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像德里罪案,并不是营销号推荐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女性歧视,男女不平等。的确,在现行社会,男女不平等是个时髦的论题,但我希望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此,这会让我们看不清真相,真相是印度人民法律意识薄弱,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真相是整个法律体系不完善,公职人员懒散懈怠,警察系统缺少人手。
你看看这些问题,是哪一个国家没有的吗?这不仅仅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运行的永恒话题。
但是这个案子本来的样子已经不存在了,它活在我们的想象中,罪犯被妖魔化了,案子被妖魔化了。民众的干预,也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警察断案的难度。如果我们仅仅只是简单处决掉了那六个强奸犯,那么我们为这个案子所付出的沉痛代价将毫无意义,等待我们的不过是下一个罪犯而已。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普及基础教育,增加就业机会,对法律系统加以完善,等等。
真相是,如果你追求阳光,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哪怕是法律相对完善的欧美国家,同样也是借重大刑事案件推动律法的完善,有时候甚至是成败在此一举,如果案件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就可以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比如我不是药神的原型,就是一个人改变了一个群体的命运。)直白的说,德里罪案,是印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和它们的文化密不可分。
如何解决它,以及与它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将影响到印度未来的发展。
而德里罪案好就好在,是以欧美视角来拍摄这起案件,宁愿减少受害者及其家属的镜头,避免观众的情绪化,来了解到案件背后的真相。
毕竟,发现案情,解决案件,避免它的再次发生,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

德里罪案Delhi Crime(2019)

又名:德里警察故事(港) / Delhi Crime Story

主演:莎法莉·什提 拉塞卡·杜加尔 拉什·塔朗 雅夏维尼·达亚玛  

导演:瑞奇·梅塔 编剧:劳伦斯·鲍温 Laurence Bowen/托比·布鲁斯 Toby Bruce/瑞奇-梅塔 Richie Mehta

德里罪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