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2-07

到阜阳六百里:何处是归程?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有一阵子我疯狂迷恋Noon版本的《500 miles》,几乎每天听。晚上十一点多我一个人从自习室回宿舍的时候就在哼着100 miles,100miles,Lord I’m one,Lord I‘m two,忘了词就一直100 miles。

这里面有个巧合,500英里大约是800公里,跟帝都离我家的距离是差不多的。

我时常厌恶自己的恋乡情绪,因为我深知家乡对于我来说已经面目全部,回不去了,可是我又是那么想念那个我的根所在的地方。帝都的第五年,开始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愈发感受到难以归家的惆怅。

在看《到阜阳六百里》之前,我并未查看任何关于此电影的信息,因为安徽人很难不对阜阳这个城市敏感。空白着去观影,收获超出想象。侯孝贤监制,杜笃之录音,很难不让人想起台湾的新浪潮,虽然故事的确有些戏剧化,但是保持了基本的现实感,整个的观影过程很流畅,很投入。

不得不说说阜阳,阜阳是一个很奇特的城市,全国出名的贫困地区,可是出过许多全国有名的大贪官。我唯一关于阜阳的亲身记忆是幼时乘车途径阜阳的某个村子时,车停下来,一群小孩子涌上来卖小的手工品。其实这在许多稍有商业化的镇子或村寨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途径阜阳的那一幕确实印刻在脑子里了。安徽一直是输出劳动力的大省,而阜阳更是大户中的大户,于是便传出了一些关于小偷村,骗子多的传言。阜阳也成了一座被污名的城市,他的不完美被肆意地放大以至于成了面上的伤疤。颇为惭愧的是,我刚入学时,班里有两位阜阳的安徽老乡,在跟他们交往时我竟也心有怯怯,无疑后来被他们的朴实无华打了耳光。地图炮在中国太常见,而省内的不平等也依然存在,狭隘总是难免。

阜阳却又可以作为中国小城市的缩影,那些漂泊在珠三角长三角的阜阳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中国流动人群的生活状态。底层工作的枯燥与不确定,与本地人之间复杂的矛盾,耍小聪明作为对不平等的抵抗方式,同乡之间微妙的情感,性爱的需求,代际关系危机,恋乡情绪。在某一刻我意识到尽管自己看似拥有着较高的学历和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有时在情感上却同他们一样软弱无力。

影片一直围绕着“回家”这件事,最终有人回了家,而有人却选择留在了异乡。留下的人是因为家乡已无可留恋,只剩下过往的痛苦的回忆,而回去的既有绝望也有希望。妈妈辛辛苦苦做小时工只为让女儿吃穿的好些,却发现女儿早已长大走上了一条她看来的不归路;妻子打电话回家想听听家人的声音可是却未能遂愿,于是只能下定决心抛弃这座城市。

看电影之前,我恰在看《<华尔街日报>如何讲故事》这本书,其中讲到了一篇关于墨西哥人偷渡到美国务工的报道,文中描述了墨西哥一个村子的贫困,土地的失去,人们为了生计被迫偷渡到美国务工的境况。欣慰的是,记者没有描述他们褴褛的衣衫,不洁的颜面和破旧的房屋,而只是让他们说出了自己生活的故事,讲出他们为了生计而离开家人孩子的痛苦和无奈。尽管一个讲离乡,一个讲归家,但同样欣慰,《到阜阳》里没有令人不适的编剧的声音和判断,话语和行为也是生活的,自然的,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也增加了电影的市井味道。当世界被宏达叙事构建成一个集装箱,值得欣慰的是文艺还在关注着活生生的个人的声音。

我还在忧虑车上了路会不会出事,而电影就结束了,有些戛然而止,只留下看似happy ending的字幕。而曹俐一人在逼仄的空间里向窗外的凝望,为电影留白。对于很多在外漂泊多年,孑然一身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归程并不明朗,身份的焦虑将会持续地困扰着。

世界是一个笼牢
我努力的奔跑
何处是我最后的落脚











到阜阳六百里(2011)

又名:Return Ticket

上映日期:2011-12-23(中国台湾)片长:89分钟

主演:秦海璐 唐群 李彬彬 沈羿铨 周益伦 

导演:邓勇星 编剧:杨南倩 Nan-Chian Yang/秦海璐 Hailu Qin/席然 Ran Xi/邓勇星 Yung-Shing Teng/葛文喆 Wen-zhe Ge

到阜阳六百里的影评

种树书
种树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