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视剧从来不思考,看个表面。电视剧人物的表演都是很吸引人眼球的,开着一边吃饭聊天,一边做个背景,不会有什么需要沉下来思考的情节和人物。只有少数电视剧是例外。这部大染坊我最早几年前在b站看过一个经济学视角的解说,讲主角商战里的经济学道理,当时这部剧就给我留下了印象。这三天在家养病,山东卫视正好在播,我就从后半段主角已经把生意从青岛转到山东开始看。在销售办公室工作过几天,这里面的各种操作对我来说已经和之前纯粹对理论的理解不一样了,因此看此剧就变成了一种看爽剧的快意。没有别的,就看主角怎么发财。直到今天再在b站上补前半部的剧情,才明白这部剧,我现在最看不懂的应该是主角这个人。
这部剧故事发生在民国,实际上放在九十年代发生也一点不为过。乡村发家的工厂主,第一桶金靠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同行竞争,市场营销,专利,兼并,价格战,外资,经济之外的不稳定因素,等等,故事如果写在经济史里,对我这个外行来说,是完全可以发生的。但是编剧显然并不言尽于此。主角一路开挂的商业成功,作者并不完全将他归功于他的个人才能,还着重描写了他的善。
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也许在二十年前的社会更有谈论的空间,道德,究竟是否会影响个人或者一个社会的成功。无论是否,接下来还有无数的问题,什么样的道德,群体的道德,个人的道德,或者乡村的道德与城市的道德,资本的道德与传统的道德,等等。回到主角身上,他采用的无疑是最传统,也是最普遍的那种,从说书匠口中听来的儒家忠义道德。主角是街头要饭的流浪儿童,他每天的生存是依赖于别人的善意的,对他来说,别人的同情就是他的活路。剧里恨不得每集都要强调的一点,主角生意如此成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不识字,不忘自己穷苦出身,不忘报答当年帮助过自己的人,不论是街边老汉,还是富贾巨商。这就是编导全剧核心的生存哲学,用剧里的话说,就是善与狠。对待竞争对手,不择手段打击,但对待盟友和帮助自己的人,则不计回报报答。他的手段,既使在赚钱剥削上,也使在花钱救人上,所遵循的也无非是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但是却是诚心做到了家。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前老板。这些私企的老板,在没有规则束缚的环境里,用这些心计已是比主角还要娴熟了。
这片子还有三个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力。一是孙俪演的女大学生和主角的一段情。不得不说编剧实在是会为主角占据道德最高点。愣是把一个大字不识的土豪和涉世不深的女子的这段情写出了名士风流的味道。更绝的是二人全剧兄妹相称,没有越轨分毫,只留了主角和东家的两句对话点到为止。脖子一下不能写这样的规矩恐怕就是这些活在清朝读孔老二的男的定出来的。各花入各眼吧,这个支线士大夫精华。
第二个是对各个民国番邦的描写。对日本写的最多,对德国人写的也很逗。编剧借主角这个角色,嘲讽了不少外国文化,加上演员小眼那么一转,放在现在也挺逗趣的。
第三个便是里面对律师和银行家的描写。这个剧里有很多现代职业,比如贸易代理,律师,银行贷款的银行家,翻译,这些角色在剧里虽然出现得不多,但每次出场,我觉得都变成了主角嘲弄的对象。做律师的成了讼棍,做银行的直接导致银行破产,带翻译的外国人都会说中文,贸易代理自己根本不谈生意。对,还有留学生,这也是一个群体,主要就是富二代,做生意根本搞不过主角这个混江湖的。哎,不得不说,在社会上经历这大半年,这些个刻板印象大差不差矣。
看这些老剧,我才明白什么叫盛世。现在的电视剧,顶多算是安慰剂。为什么要注水,怕这样不注水的剧你看不懂,看懂了怕你高潮,因为现实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和事了。这样连捧带骂,连吹带骗的土剧,恐怕三十年也就着一茬了。而从这个梦里醒来,也就该整理整理眼前的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