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公开说被这样一部噱头十足的电影所触动,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绝对有理由相信换个时间,换个地点,感觉会全然不同。
整部影片中,那么几组关系,那么几个人物,浅白得似乎不需要解释与评述,却还是忍不住来评述。
一.Andy 与Miranda
只有在酒店里褪去状容、无力地倚靠在沙发中时,才让人真切感到Miranda实已是一名韶华已逝的老妇人了,还是一位和所有感情受挫的平凡女子一样,纤弱无助的妇人。Andy心软了,开始理解了,哪怕Miranda摇身一变又是那个凶狠的女魔头。也许不认同Miranda,但是,这个画面却足以让我们理解她,甚至一定程度上原谅她。
Miranda在面对敌手时平静,甚至冷酷。面对得失种种,也许有感伤,或许有悔恨,但她明明白白地担当起了这一切,清楚地宣布这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怪不得任何人。这样的坚毅,让我忽而有点心疼。同时,也佩服她,至少没有活在任何借口下。
Andy跟那位作家说,如果Miranda是名男子,也许我们就会夸赞她如何成绩斐然,而不是报以讥讽。实在是女子的尴尬与无奈。
车上,Miranda跟Andy说,我在你身上看到了自己。斩钉截铁的话语,惊醒了Andy,猛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得已其实已经是一种选择。而顺着这条路下去,伤痕累累则是必然,一如眼前的Miranda。需要鲜花,需要掌声,需要人们的热情,来弥补自己的种种失去。
Andy选择了离开。好在她这个年龄尚有资本选择离开。而Miranda,则继续上演着自己的辉煌与落寞。
二.作家、男友与Andy
作家与男友是两种爱情的可能。我觉得男性角色在这部影片里是单薄的,但由于与Andy关系重大,仍不妨一说。
男友的职业是厨师,给Andy实实在在的温暖。多年以来相行相伴,却对Andy的工作种种没时间陪自己颇多怨言,甚至首先提出了分手。
在这部影片的男友角色上,看不到体谅。Andy吹灭了手捧的小蜡烛,荧幕下的我一声叹息。眼下的Miranda,或许就是在一次次独自吹灭的蜡烛里走来的,在脆弱的时候面对着抱怨与不理解,愈行愈远。
作家的角色是有吸引力的。以调笑的方式亦表达了Andy不适合目前工作的意思。与男友不同的是,至少他心疼的是Andy的才华。这就让Andy心生感激,有得遇知音之感。这里的温暖是精神上的温暖,配以作家的强猛攻势,与浪漫的巴黎夜色,难免让人心神荡漾。
可惜,毕竟这位作家只是一个记着些风花雪月句子讨女生欢心,见面两三次便能将肉麻词语说出口的男子,那片刻的精神火花,谁能说不亦如那些风花雪月的句子一样,只是帮助虏获芳心的必备才华的小小施展而已呢?
Andy回到了男友身边,或许只是恋旧加一些内疚。其实何尝需要内疚?帮助Andy作出选择的只能是Andy自己,而不是别人,也不是男友的几句抱怨。如果一定有个外力,那也只能是Miranda而已。
在这些男子身上,只看到他们自己的欲望与需要。
可惜偏偏,如Andy与Miranda这样的女子,在他们身边亦总是楚楚可怜。
三.Andy与乃杰
乃杰是全片里最可爱的男人了。与追求时尚与虚荣的女孩不同,他来到这里是出于一种艺术的虔诚。全身心的投入。
当他自己终于可以主宰自己生活的时候,那兴奋的大喊是那样真诚。
虽然影片为他暂时设计的结局并不美好。但我相信,如他这样的人,生存于这个行业不会是一种禁锢与束缚。
爱一行才能做好一行,并且快乐地做好,而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或者作为另一目的的跳板。
乃杰在这个行业的打拼,与Andy的选择离开对于各自来说是相同的效果。
他们都那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得那么纯粹。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大意为人的出生是一种“有”,自此人便生活在“有”的笼罩下,无力反抗。所以人要格外珍惜自己说“不”的权力,因为这一声“不”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主宰。

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2006)

又名:时尚女魔头 / 穿Prada的恶魔(港) / 穿着Prada的恶魔(台) /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上映日期:2007-02-27(中国大陆) / 2006-06-30(美国)片长:109分钟

主演:安妮·海瑟薇 梅丽尔·斯特里普 艾米莉·布朗特 斯坦利·图齐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编剧:Aline Brosh McKenna

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影评

温酒
温酒 •
温酒
温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