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达的女王 The Devil Wears Prada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艾米丽·布朗特
推荐理由:服装搭配堪称影史经典。人物的多面性,成功的定义令人深思。
1. 美术设计:
《穿普拉达女王》服装造型由著名服装设计师Patricia Field操刀,在服装造型上的造诣在于在两大顶奢品牌普拉达与香奈儿的赞助下,本片并没有像其他同类型影视作品利用其优异的时尚资源不断展现着衣服的华丽与时尚的奢靡,而是相反让最经典与奢华的单品不喧宾夺主地成为角色的一部分体现一众高知女性不同的人物特征,创造了一种永恒的,难以被时代淘汰与超越的时尚美学。
安迪的同事艾米丽是一个为了工作可以抛弃睡眠,个人时间,甚至生理需求的工作狂。尽管艾米丽对于奢华的时尚生活有着强烈的欲望,她的搭配中却很少出现奢侈品牌,而是选择性的使用设计师品牌构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搭配体系。从Rick Owens到Vivienne Westwood,这些来自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服装逐渐构成了艾米丽不平易近人,如刺猬般浑身带刺却内心脆弱的人物特质。
艾米丽电影里的第一套Look在上衣穿着了Rick Owens的坦克马甲,两块厚重的垫肩被称作“Power shoulders(力量性的肩膀)”,正如设计师Rick Owens本人在采访中所说,这种力量性的垫肩在女装上的使用上表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着装者在行走的过程中似乎就像是一台冷血的推土机向前推进难以阻挡。
艾米丽本身也在时尚行业从业以久,其目中无人的态度也越发明显,自己就像一台推土机一般冷酷地向时尚高位前进。本套皮带与衣服上的柳丁也形成了呼应,两种金属的质感搭配着衣服本身的黑色,构成了一种类似朋克的反叛感以加深艾米丽与他人的距离感。
本片服装搭配的优异不仅仅在于体现角色特征与性格,更在于创建一种永恒的时尚审美,定格甚至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时尚标准。女魔头的第一次出现穿着着Dennis Basso黑色长皮衣,Armani黑色手套,Prada的高跟鞋与白包。
这套Look客观上在任何秀场中出现都是平淡至极,而明明有更华丽的套装,为何要在最重要的出场环节选择这套搭配?背后的原因正是Patricia对时尚永恒感的追求。
她曾在采访中说: “对于米兰达的角色,我希望她的服装更有原创性,不应该穿有明显品牌的衣服,但同时又要看起来很奢华。”Patricia与大量成功设计师共有了相同的创作逻辑,运用了昂贵的时尚资源与面料,却搭配出了最稀疏平常的服装,服装类型在无数年后都无法被淘汰,可其中的面料与品牌的高度在未来的无数年都不能被他人企及,这就是时尚的所谓“永恒感”的体现。
Dennis Basso的长皮衣与皮草是该品牌的代表作,它制作的新皮草是对于老牌奢侈品皮草的完全颠覆,以实用主义的内核收短皮草长度,使得皮草更低调内敛也更适宜工作与日常穿着。
这种实用主义的新皮草被大量职业女性穿着,而本次的运用也正是使用了大衣的质感来作为整套搭配的亮点,以质感拉开了她与其他下属的差距。
实用主义在职业服装的使用更可以在本套Look的普拉达当中体现。普拉达品牌被同样来自高知环境的Miuccia Prada所继承,作为女博士与共产党员,Miuccia的创作有着共产主义的制服感与对于衣服实用性的追求。一众奢侈品牌大多都能轻易塑造出奢侈富有的人物形象,但很少有品牌能塑造出一个真正有内涵的知识分子形象。本套搭配当中的包与高跟鞋,都以普通但有设计感的实用面料构成,方便穿着却有着时尚意味。
整套造型极少出现品牌Logo,使用面料的质感体现出了女魔头独一无二的气质。
再例如出席活动的Prada长裙,从衣领的尖锐感就可以看出裙子使用了更具实用性的科技面料。在一众来宾穿着着华丽柔软的奢侈长裙时,实用感强烈的黑色特殊面料的使用正是隔开女魔头与其他来宾的方式,看起来专业严厉,有棱角,美丽而又令人敬畏。
造型师Patricia在《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的时尚永恒感的念头并不是灵光一现,在其后期造型作品电视剧《欲望都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与本片类似的难以被淘汰的永恒感。
在没有赞助品牌对其发挥的限制下,Patricia自己创作了大量单品,不受任何设计师与品牌的支配。
剧中干练冷静的Miranda,循规蹈矩的传统女性Charlotte,成熟热情的Samantha,都能从她们不同的穿衣风格当中体现。Patricia更在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基础上让我们明白衣服的永恒感甚至不在于衣服的价格,Carrie所穿着的蓬蓬裙的价格只要五美刀,但裙子本身的廓形就将衣服可以拥有的美感展现得淋漓精致。
Patricia的创作让我们明白了衣服的颜色与印花可以轻易被时代淘汰,而衣服本身面料的特质,廓形的美感,这些衣服最初的特性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2. 配乐
本片最记忆犹新的音效一定是安迪手机的铃声。安迪的铃声是刺耳而又响亮的合成音效,米兰达通过拨打手机来吩咐安迪需要做的事。
影片对于铃声响起的时间点安排是非常巧妙的,铃声永远出现在安迪与其他人处在同一环境时,例如在朋友聚会,家人聚餐,与男友的争吵中都曾响起,这种刻意的特殊时间点的不断重复体现着工作对与朋友和恋人关系的侵扰,工作与私人生活边界的混淆。刺耳的铃声加强了烦躁感与侵略性,象征着工作对安迪个人生活的吞噬。
《City of Blinding Lights》是本片中最为著名的配乐,出现在安迪与女魔头在巴黎时装周时。在这一段时装周的混剪镜头之前,艾迪还处在与男友激烈的矛盾之中,她错过了男友的生日和与朋友们的聚餐,每日的加班与全身心的工作让她将男友与朋友放在一边,男友告诉她自己已经和她没有了共同之处,让两人都分开一段时间。两人发生了如此之大的矛盾,可当米兰达的电话响起,《City of Blinding Lights》开始播放时,女主却好像忘记了之前全部的矛盾,沉浸在巴黎的繁华的街道,高高在上的埃菲尔铁塔,陶醉在美丽的夜景,奢侈的秀场,高档的轿车当中。
本曲的歌名“耀眼灯光之城”就与繁华的巴黎相呼应。
歌词“Neon heart, day-glow eyes”,“Flash bulbs, purple irises the camera can’t see”, “the city lit by fireflies”,都体现了巴黎的繁华动人与主角在环境中的沉浸。她在高档轿车中看着巴黎的夜景,好像自己已经拥有了眼前的这一切。
在浮华奢靡、满目亮丽的时尚界中安迪心甘情愿地为了一份五分钟内就可以被替换掉的助理工作,放弃了自己以前最珍惜的恋人与朋友。这种心理上的迷失与对初心的遗忘也就是歌名中“Blinding”的意思所在。
3. 镜头
影片开头44秒到1分25秒使用了相似物转场的方式,来完成几位女性从梳妆打扮,到穿衣服出门的场景转换。
几位女性走进自己的衣帽间,手持着衣架比划着来挑选自己当天穿着的衣服,又从梳妆台的抽屉中的几排口红中选择了自己的口红,对着镜子耐心地夹着睫毛。
镜头此时切到女主安迪,她随手拿起廉价塑料口红,一边走向衣架一边往嘴上涂抹,在衣柜中直接抽出衣服穿上。
镜头又再次切回了精致的几位女性们,他们拿起耳环与配饰,在镜子前耐心的佩戴。
她们穿上高跟鞋,而安迪穿上靴子,几位女性走到街边打车,而安迪吃着塑料袋装的早饭走进地铁站。
这段虽然由不同女性表演,但由于都符合我们认知的起床梳妆打扮的逻辑,并且使用了相似物品与动作,在观看者眼中非常自然,同时也能够看出安迪在这一众女性中的突兀,其廉价衣服与口红与其他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段镜头预示着电影故事的冲突与衣着和生活态度的高档与廉价,前卫与过时有关。
接着,在耐吉尔得知并通知办公室的员工女魔头即将到达时,影片使用了一连串快速切换的镜头,表现出了人们的手忙脚乱。员工们快速地进行走动,有人倒水,有人收拾材料,有人扔垃圾,有人补妆打扮,这些镜头与女魔头向办公室前进行走的镜头互相穿插地快速出现。
这一连串的镜头体现了女魔头的压迫感之强,镜头的摆放位置不固定,不断跟着正在拍摄的主体的动作进行移动,增加了画面的不稳定性,有着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
电影最著名的镜头是安迪换装时的挡黑镜头。在安迪在决定改变自己,由耐吉尔帮自己进行改造后,她开始了自己逆袭后的“时装秀”。
剪辑使用了路边常见的元素,例如电话亭,出租车,人群,巧妙地作为遮罩来遮挡镜头,完成分开拍摄的割裂镜头之间的拼接使得镜头好似一镜完成,仿佛记录了安迪每日通勤穿着的新常态。
这段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安迪转变的关键时间点,此时她已经转变成为了理解并且对喜爱时尚的天桥女孩中的一员,与影片开始她使用的廉价服装与化妆品,潦潦草草的出门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表演
作为最为有名的时尚杂志主编,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米兰达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这一面就有一段精彩的演绎。
在杂志选品时,安迪因为觉得米兰达与下属所纠结的两根皮带没有区别而冷笑,还称时尚为“stuff(东西)”,这是本片中唯一一次其他角色对于米兰达的冒犯,而梅丽尔饰演的米兰达对其的回应令人感到意外。她冷静得让人感到毛骨悚然。(23分前后) 在听到安迪说“stuff”一词时,米兰达立刻转头,仰着头略微带有笑意地使用疑问的语气重复了“this stuff”二词。米兰达的笑并不是真正的笑,她的嘴唇紧绷嘴角微微下垂,面部肌肉僵硬,是“笑里藏刀”与蔑视之笑,配合着质疑语气的“This…stuff?”的慢速重复令人生畏。
接着梅丽尔又展现出了出众的台词功力,她的一大段台词从2002年的经典蓝色秀场讲起讲述了安迪所穿着的毛衣的蓝色背后的渊源,来告诉安迪她以为自己选了一件与时尚不搭边的邋遢毛衣来展现自己的对时尚的不在乎,但这种蓝色就正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挑选的,最终这个蓝沦落到百货商场被安迪买到。这一大段台词节奏快速声音严肃,搭配着梅丽尔说台词时对安迪的上下打量,具有着强烈的震慑力,充分体现出了女魔头对于安迪的不屑与批评的严重性。而合适和日常的断句,搭配上她继续帮衣服系皮带,对其他员工的使唤的动作,让我们感觉好像米兰达的这段话是她随口说出的。
一个角色好像随口就能讲出几十年时尚发展对非时尚圈的人的意义并且展开批判,充分体现了米兰达的专业性与对时尚透彻的理解,展现出了米兰达目中无人的资本。
梅丽尔对米兰达这一人物的另一面的演绎也淋漓尽致。在影片一小时十七秒时,米兰达以老态的脸庞直面安迪与正在观看的观众。
当她谈到自己的离婚时,她的眼神不再坚定,不断绕开与安迪的眼神交流低头往画面下方看去,一边谈一边轻微地摇晃着自己的头部。
接着,她不再讲话眼珠开始转动。当她再次开口时,她开始讲述离婚带来的影响,报刊上会对她做出的恶意评价。
这一段表演极其自然但又有着精妙的构思,眼神接触的规避与米兰达先前灼灼逼人的表演完全相反,体现出她私人生活一面的可怜。她没有了处理公司事务的坚定,而不断摇晃的头也体现着她对自己个人生活的无奈,这时的米兰达与困在生活与爱情中的普通人没有了差异,之前高高在上的光环也在此时变得黯淡。话题的转换通过语言的停顿与眼珠的转动自然地进行,通过眼珠的转动我们可以看出米兰达正在进行着思考,而她接着也就讲出了自己对报刊对自己评论的推测,新的话题正是她在语言停顿,眼睛转动时进行的思考。这一段表情与语言的运用极度连贯,一气呵成,没有割裂感。
话题的又一次深入也有着明显的信号,而此时的信号是米兰达的假声,她使用自己的假声用力地说道:“我真的不在乎别人怎么写我。”
梅丽尔第一次在这里使用了眼神接触,头逐渐向安迪探出,眼神接触与真假声的切换在告诉观众情绪的更加深入与情绪高潮的到来。
最后,她到达了整个话题讨论的关键点,梅丽尔含着泪水,哽咽说出的 “但我的女儿…….这对她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一句,是对女魔头恐惧离婚直接原因的揭露。她一边说一边摇着头,眼睛向上看以止住泪水下流。米兰达的形象在此时此刻才得到了彻底的还原,让我们明白了米兰达华丽面具背后的真实。这段表演有两次话题的深入,两次深入将对话自然隔开成为了三部分,每次深入都有着明显的信号,而三部分的面部表情与语调都各不相同。这精彩的表演足以体现出梅丽尔作为方法派对每一部分情绪表达的精心设计,传递情绪抓住观众注意力的经验老套。
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哭戏在《苏菲的选择》,《女人心海底针》,《猎鹿人》等电影中都极其经典。
在苏菲的选择中,苏菲面对德国军官交出从未认可的父亲的反犹太人文章,不断言说着自己从未赞同过的反犹观点,说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是所谓“血统纯正的”,可纳粹的恶魔放不过杀戮的机会,让苏菲自己亲自选择一个孩子带走,另一个杀死。虽然客观上做出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带来相同的结果,可作为一个母亲她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亲手杀害了孩子,当她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孩子就被她亲手杀害。苏菲的选择复杂到了极点,她是被纳粹迫害的人,但同时也是纳粹的后代(父亲是反犹知识分子),他拯救了儿子受到纳粹毒手,但又亲手选择害死了自己的女儿。
梅丽尔抽搐的脸上有着杀死孩子母亲的自责,作为纳粹后代的惭愧,作为生还者的内疚,这一切复杂情绪全部在这一场场哭戏当中体现。梅丽尔的出色表演让观众惊叹不已,如此痛苦的哭泣任何一个演员的精神状态都无法支撑他演第二次。苏菲的选择中的多场哭泣将她传达情绪的能力演绎的淋漓尽致。
5. 角色
安迪:
安迪本身并没有想要进入时尚圈的念头,只是一心向当记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给予她面试机会的《天桥》杂志社。她误打误撞踏入的时尚圈与她本人格格不入,从她一开头与一众时尚女孩打扮出门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她不爱打扮也对时尚一无所知。
艾米丽对她的鄙夷,耐吉尔对她身材的负面评价,女魔头对她的种种刁难,都不断证明着她不适合这份工作与这个世界。在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工作量,无数恶意,格格不入的环境中,女主安迪的选择却是无比的努力与坚持,面对别人的嘲讽与恶意却永远用真诚与善良相待。在艾米丽想不起名字的时尚晚会中艾迪不计前嫌帮忙化解尴尬,在米兰达提出明显刻意刁难的任务时尽心尽力完成。
在安迪得知米兰达将被替换时,她立刻甩了上流社会的英俊作家,玩命地去找到曾经疯狂刁难她的米兰达,这里的行为已经完全不只是善良,更像是一种圣人的大度宽恕,一种同在时尚世界中高知女性的肝胆相照。
当然,在无比浮华虚假,背后勾心斗角的时尚圈,善良与初心不可能能够从头到尾保持,影片人物塑造的真实感与饱满感就通过安迪初心的缓慢丢失而体现。
当她为了拿到哈利波特没有发布的版本而寻求爱慕她的的男人克里斯丁,与英俊的克里斯丁发生感情上的联系时,当她接到米兰达的电话直接离开了朋友们的聚会时,当她和天桥女孩一样穿着着华丽奢侈的香奈儿,向朋友们介绍品牌与时尚的意义时,她逐渐被“blinding”的浮华时尚世界吞噬。
安迪已经理所当然地将高人一等的工作排在第一位。她有着在朋友,恋人与工作之间选择的机会,但安迪永远以“我没有选择”作为缺席的借口。她如米兰达伤害耐吉尔一般亲手埋葬了艾米丽的时尚前途,她与米兰达一样心中暗暗知道了要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需要亲手移除所有的障碍,她就在变成下一个米兰达。
正是这种被浮华世界的逐渐吞噬,才更加证明出了安迪最终放弃时尚世界的洒脱与纯净。安迪目睹了女魔头踩在为她卖命的耐吉尔头上保留高位,女魔头亲自告诉她自己和她是一类人,都是为了名利可以放弃良知与道义,在背后动手脚来在表面上看起来浮华高尚的人。她在还未被心中的恶魔吞噬之前开始了第一次反省,弱肉强食的时尚世界血淋淋地放在了她的眼前,她明白对艾米丽的伤害只是第一步,只有不断在一个又一个艾米丽身上跨过才能到达高位。她的所谓圣人与天使之处就在于她在此时做出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能够亲手扔掉自己曾经陶醉的一切,回到普普通通没有尔虞我诈的生活当中。这种看透本质后放手名利与虚荣的坚强与毅力,对初心的重新探寻与拾起,是安迪真正与名利场其他人不同的纯净与伟大。
但假设女魔头没有在此时点破,假设安迪没有听到女魔头说自己保住位置的方法,安迪会不会越陷越深,良知与底线逐渐淹没无法自拔,真的变成下一个女魔头?
那基本也是必然。
米兰达:
米兰达的角色明显有着充足的两面性,在外表上,她冷漠傲慢,作为时尚界最顶尖的人物目中无人趾高气昂。她在时尚界可以呼风唤雨,在与助理吩咐事项时就如时尚暴君一般点名一众时尚界最顶尖的设计师与摄影师。她有着至高无上的光环,也有着难以被他人接近的坚硬外壳。
这种神圣光环的第一次黯淡是在安迪拿着排版稿件到米兰达家,看到了米兰达与丈夫的争吵时。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她另一面——一个常常缺席与丈夫约会的妻子。
这种在普通人的繁碎琐事中才会出现的争吵在被神圣化的米兰达身上发生,使得米兰达身上的光环开始褪色。而米兰达在观众面前摘下神圣光环则是在与丈夫即将离婚时。米兰达未化妆的充满皱纹的老态面孔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看着她哭红的眼眶,我们才第一次意识到米兰达只是一个遭遇不幸的可怜女人,是婚姻与私人生活失败的普通人。
角色的精彩程度到这里远远没有结束,角色极为极端的两面性只会使得电影变得无趣可以预判,而另一事件则将这两维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饱满。
米兰达即将被芙蕾替换,芙蕾成为新的天桥主编。而米兰达做的则是拿出会与她共进退的天桥员工的名单,并且给死对头芙蕾安排了一份将本来属于工作兢兢业业的耐吉尔的岗位,挽救了自己要失去的工作。
我们看到了米兰达的第三维:她不仅冷漠傲慢,在私人生活中悲伤失败,而且为了自己的发展愿意不择手段地在背后勾心斗角,出卖好友,最终就像耐吉尔说的一般“众叛亲离”,只剩下自己手中的成功。
米兰达是个无比复杂的个体。她好像是恶魔,但她无比优雅,又无比令人着迷,她对事业的执着令人敬佩。她恶,她为了成功会冷漠地清楚面前一切的障碍,但在时尚世界这个鱼龙混杂的圈子当中又有谁不作恶?米兰达恶得不令人生厌,她恶得坦坦荡荡,恶得理直气壮,在一片骂声中活的美丽精彩,甚至还能调侃自己为报业大亨创造了多少收入。
影片结尾的一个笑,米兰达的人物形象就立刻在我们脑中又一次被颠覆。米兰达最后一笑直接让我爱上了这一角色,那种展示出来的宏大胸怀,对一切的心知肚明,最终永远坚持着向自己定义的成功前进着,这又是多么了不起。在看到她笑的这一刻,我已经彻彻底底地确定米兰达不是恶魔。
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真的太细致入微太立体,一个表情观众对她先前的印象就能又一次被推翻,这种角色的刻画真的令人惊叹。到最后,我觉得米兰达不是恶魔,安迪也不是天使,如果要去定义她们,我只能说她们就是影片刻画出来的极度立体的——人。
6. 叙事
本片采用了常规线性叙事,讲述了安迪追寻美国梦最终破灭的故事,以面试,入职,受到刁难,前往巴黎,放弃工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进行,情节环环相扣相互联系。
安迪的两条主线,工作与和朋友恋人的关系互相交叠出现与耐吉尔“当你众叛亲离时,就说明你要升职了”一句相互呼应,安迪工作的越发成功,她与好友,与恋人的关系越发恶化。
这种两条主线相互穿插的安排督促着安迪在两条线当中做出选择。而当安迪身处巴黎时,恋人与好友主线的消失代表着她已经在两者之间正式做出了选择,和米兰达与艾米丽一样将事业排在了第一位。主线的不再交叠同时预示着影片高潮部分的到来。
本片使用常规线性叙事方便凸显安迪随着时间发展所产生的变化,不为观众对影片的观看与理解增加难度。我们一边了解安迪的变化一边探索着女魔头的面具下的全貌,对安迪身边的人和事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仿佛我们就是片中的一个角色,观察着故事的发展。
安迪工作主线中一步步着装变得华丽,工作变得拿手,受到米兰达的赏识,与另外一条主线中朋友对她的疏远,恋人和她的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开始对安迪更加重要的亲友线逐渐被她淡化,体现了安迪对自己初心的遗忘。
7. 价值观
1. 初心是最宝贵也是最容易失去的东西
安迪的初心是想要当一名编辑或是记者,而在天桥工作仅仅是因为天桥提供给她了面试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安迪渐渐被身边的人同化陷入了时尚的繁华与虚假之中:她有着换不完的奢侈品装扮,有着爱慕她的社会顶层人士,有着参加不完的晚会与看不完的秀场,有着好友们羡慕的种种时髦礼物。
她原先常常对着好友与恋人抱怨这份工作,可在她逐渐被同化成为天桥女孩的一员后,她笑话朋友对时尚的无知,迎合米兰达与天桥员工的时尚品味,对恋人背叛,对好友疏远。她因自己上流的工作而骄傲,而所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光鲜亮丽万人嫉妒,麻痹双眼的虚荣心。
若她没有了解米兰达背后的勾心斗角,没有听到米兰达说那一句“你很像我”,安迪只会越陷越深众叛亲离,变成下一个米兰达或艾米丽。
初心是很宝贵的东西,但也是最容易在繁华的世界中丢掉的东西。
2. 每个人的成功方式不同,没有对错
虽然主角安迪最终选择了离开浮华的时尚圈,回到薪水不高,普普通通的记者工作,但本片实际上并没有对于安迪的这种选择有任何评价或倾向性。
大多对本片的影评都在歌颂着安迪看透时尚圈的浮华,能够放弃浮华“由奢入俭”多么高尚,但这是带有个人偏向性与价值观的解读方式。影片实际上仅仅赞美了安迪可以守住初心这一行为本身的宝贵与难得,简单从艾米丽与米兰达在影片结尾的笑,就可以看出创作者对艾米丽与米兰达两人的选择与价值观也保持绝对的尊重。
安迪毅然决然地退出很适合于价值观中容不下尔虞我诈放弃道义的她,但这种选择并不适合所有人。在安迪走后,又会有无数女孩挤破头想要争夺安迪所在的位置。这只是每个人对成功与幸福的价值观与定义不同,有人喜欢恋人温暖的相拥,有人喜欢冰冷的成功与繁华,两种成功的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都需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才能达到。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影片观众一直对于安迪的选择有两极化的评价,一边认为安迪的选择高尚,时尚界混乱复杂,一边认为安迪放弃努力了这么久的成果愚蠢,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成功却选择回到苦日子,这两种评价都正确,而评价的两极化恰恰就证明了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差异性。影片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价值观与成功的定义没有对错,只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周围的是是非非迷惑了双眼,就值得歌颂。
人生没有真正的对错,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人生方式并为之努力做出牺牲,同时对别人的生活态度保持绝对的尊重。
看到最后,我只觉得这部电影没有反派,没有恶魔,只有价值观不同的人们。安迪拼了命去告诉曾经不断为难她的女魔头她要被芙蕾替换的消息,艾米丽与米兰达两人最后想着安迪时的笑,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人生为人所拥有的人情味,那种令人感叹的崇高的尊重与宽恕。在这种伟大面前任何矛盾怨恨都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