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6-15

痴男怨女:王尔德比影片严肃

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不过,和原著相比,有几处重要改编,对主题表现有很大影响。“淑女和荡妇只有一线之隔”只是一种最抓眼球的浅薄概述。
其一,温先生的形象和对欧太太的态度。原著里,温先生由始至终都是道德界线和上流社会规则的维护者。与此相应的是他强烈的“庇护者”形象:在一开始,他认为欧太太至少坦荡诚实,有心洗心革面,因而愿意资助改变她的物质生活,甚至不顾妻子的反对,坚持将这样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引入家庭晚会。他在这一场中表现得极为强硬,几乎完全不顾妻子的感受。同时,他经常称温夫人为“my child”,也是一个标识。他对妻子的维护是为了保护她的“纯洁”,以至于在他认为欧太太实在不可救药以后,不能容忍她碰过妻子的扇子。
而电影里,温先生的道德色彩大大削弱。一处最明显的不同,是他顺应妻子的愿望,拒绝欧太太出现在家庭晚会上。这和原著态度截然相反。他在晚会后期隔着门对愤怒的温夫人说出的一番温软挣扎的话,是原著中的温先生不太可能说出的低姿态。“爱情”成了这个人物的出发点。但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开头专门讲述了欧太太如何施展魅力和温先生搭上话,坐上他的车,把他引入自己的房间。温先生没有真的做什么,因为可以推测到,随后欧太太就对他揭示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影片让他能受诱惑到这一步,不免在一开始就暗伏下了对“爱情”的质疑。
与此相关的是温夫人的表现:温夫人在进入达灵顿勋爵的房间以后,思想左奔右突。王尔德让她挣扎后决定回去(也就用真正的道德本能撤销了用出轨报复出轨丈夫的情绪化决定),才让欧太太出现;而影片则让她走向相反的方向:她以为是达勋爵来了,虽然仍然忐忑,却赶紧摆出一副她理解的放荡不羁的姿势: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原著借Dumby之口称赞温夫人“sensible”,有“common sense”,虽然Dumby夸的是她“通情达理”地让丈夫的情妇上门,但其实恰好夸中她真正的特点。这个温夫人是有道德判断、能做道德选择的,翻看丈夫的支票簿也是她明知不应该但仍然决定做出的举动。影片中这个特点削弱了,温夫人是因为达勋爵的设计才无意中翻到了支票簿;而她在达勋爵房间里的表现,同样像一个没有什么判断力的小姑娘,任由情绪带着走,如果不是欧太太进来,她就真的走上了用出轨报复出轨的路。
这两处可能是最重要的改编,因为它几乎完全改变了批判对象:王尔德批判道德中的好坏界线和与此相连的上流社会道德观。电影中,道德退为温太太未见世面、人云亦云(听了很多gossip)的粗浅见识;真正主导她的是情绪。温先生在原著里有如此鲜明的道德形象,在电影里则成为一心爱妻的丈夫,他在一开始经受不住欧夫人引诱的情节则完全把他排在道德讨论之外。于是电影的主题在温先生身上变成了爱情是不是像他号称的那样坚贞,在温夫人身上……好像没有讨论,只是展现她要么特别爱,要么爱情转为愤恨后完全把自己抛了出去,道德在事实上并没有地位。
于是,原著中达勋爵后来赞美他爱的女人是“见过的唯一真正的好女人”,确实适用于有道德判断和节制力的温夫人,他的爱情似乎也有了几分真诚;而电影中达勋爵看来确实只是引诱美人儿温夫人的international playboy了。
对欧夫人的一处改编,与此有一点关系。她出于亲情,维护了女儿温夫人的名誉,却牺牲了自己与有钱老头儿奥大人结婚的前程。王尔德让她刚刚出了温家的门,就编了一个故事哄倒了奥大人,奥大人马上再次决定娶她。对此,温先生讽刺说,欧太太真是“绝顶聪明”;温夫人则对欧太太做出了“好女人”的道德判断,虽然,欧太太结婚的动机和手段都谈不上道德,简直和她对温太太的高尚举动截然反转。影片里呢,是温夫人编了一个故事哄骗奥大人,于是欧太太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水,看来从此真的要做个好女人了。王尔德笔下的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出于“一时的心的觉醒”做了道德性的牺牲,又马上凭自己的机灵和魅力给自己争取了在上流社会的大好前程;电影里塑造的是一个经历了一场心灵洗礼后要改过自新的女人,她的前程来自于温太太的回报。她的道德争议性通过这场“觉醒”“救赎”消解了,与道德对抗的“聪明”也消失了。这是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从良故事。
欧太太的“心的觉醒”,来自于对温太太的命运共鸣。母爱在里面可能有一些作用,但引发她转变的,是发现温夫人即将走上和她一样的路(虽然温夫人后来自己hold住了),激起了她对这二十年苦痛的感受,感到同样的事相继发生在母亲和女儿身上,才是她“真正的惩罚”(后来还出现了“赎罪”这种词,欧太太实际上是有很强烈的道德判断的)。温先生认为母爱全然是“devotion, unselfishness, sacrifice”,欧太太感受到的这种母女间更复杂和深刻的命运呼应,深化了母爱的意涵,从而产生了更复杂和深刻的“sacrifice”和命运转折。基于此,欧太太反复告诫女儿,守住你的孩子,不要让他的一生因你而毁。这是她的告诫,也是她的忏悔,——但王尔德并没有让她因忏悔而从良。
温夫人在原著里有个孩子,在电影里是没有的。这个孩子增加了她与欧太太的命运相似,使她出于母亲的身份,像孩子一样向她的母亲伸出手说:take me home, take me home。王尔德在这里对母亲的歌颂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温夫人一直活在对母亲的纯洁怀念中,生平唯一一次忘记了母亲,就做出“蠢而坏”的决定。而欧太太一辈子唯一一次有了做母亲的感觉,就做出了自我牺牲。母亲成为了道德的来源。
而电影里,由于取消了道德的位置,母爱成为纯粹的情感,正如在温氏夫妻之间讨论爱情一样。取消道德而让情感膨胀,同时轻微地质疑浪漫情感(爱情),这大概确实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改编(符合1930年美国的设定吗?)。只是同时,温夫人独立的道德判断和欧太太独立的“聪明”都消失了,这却让更“现代”的我们感到了轻微的不适。


(看过一遍电影后立刻看了一遍原剧本。仅一遍,因此很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另外,原著里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王尔德是个严肃的人)

痴男怨女A Good Woman(2004)

又名:美丽诱惑 / 良家妇女 / 好男好女 / 一个好女人 / 温夫人的扇子

上映日期:2004-09-15片长:93分钟

主演:海伦·亨特 斯嘉丽·约翰逊 米莱娜·伍柯迪克 斯蒂芬·坎贝尔 

导演:麦克·巴克 编剧: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Howard Himelstein

痴男怨女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