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7-11

城市的远见:每一集笔记

城市的远见笔记
上海:
上海这一集 上次看是几年前 这次看才系统的认识了一遍 结合最近对上海的重新理解。 上海原来的十里洋场是南京路 法租界就是霞飞路也是现在的淮海路 相比法租界的精细品质 英租界显现出英商的气息。 民国时期 石库门是90%上海人的居住地点。 解放后 为了防止打仗 为了加快经济建设 上海沦为工业城市 黄浦江两岸的工厂 以及带过来的廉价工人 都安排在曹杨新村,开始的曹杨一村 给予了良好的住宅空间和形式 容积率极小 后来政府发现这样造下去没有地了 于是又造了6楼或者以上左右的曹杨五村 条件比之前差很多 就这样工人阶级在提升、放低、又提升的居住环境中城市在停滞发展 直到改革开放 上海没有建像样的公共建筑 只有一个苏联设计上海施工的苏联展览馆。 改革开放后 88年的虹桥太阳广场成为第一个土地买卖投资建设的 接着 到后来上海发展越来越快 高架桥开始建设 做最好的搞 它既解决了拥挤的交通问题 也带来了上海居民感觉的新快速速度。 它拆迁的人都安置到浦东三林小区。
德国鲁尔区:
二战时期发挥重要功能的工业基地鲁尔区 经过10年的改造 现在焕然一新。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传统重工业没有发展前途 ,随着时代发展鲁尔工业区衰败不可避免。
鲁尔工业区距离柏林5小时车程。占地800平方公里,有11个城市,人口540万。整个地区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67公里。由于有丰富的煤矿和便利的水运,这里在1850年发现煤矿开始,一直发展为大规模的工业区。快速引领德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煤矿被其他廉价地区的取代,这里落寞,工人失业,环境污染。
1989年 西法伦邦政府成立国际建筑展览责任公司IBA,改造鲁尔区,且全球开展竞赛招标。 以生态和文化为主题发展。 科学公园,新产业的培育所,结合教育、高科技研发、生产的综合体。 科学公园中规划出三千平面积给太阳能、废弃物处理、电讯传播的高科技公司或者创业公司提供优惠政策。 科学公园且提升了周围的环境 有湖有绿地,它是鲁尔区成功转型的第一步。
钢铁工厂,大型工业厂区 计划设计成一个景观公园,展示工业文化。这里有儿童乐园区,有攀爬。 大型瓦斯槽被设计为潜水中心。 陡峭斑驳的墙壁被设计为难易程度不同的攀岩场地,德国的攀岩协会在此拥有最多的会员。 旧场地出租给导演拍电影用。同时,这里结合灯光和现场音乐和旧设备,这里的厂房被出租来做婚礼party。 这里成为了一个崭新的新颖公园。
恩塞尔河的船舶升降机改造,此升降机到1962年为止,运营了63年.这里从1982年到1992年时间被改造成为了一个博物馆。中学生通过博物馆和户外教学,了解升降机的历史以及学习物理知识。 pgpa广告公司办公室设置在矿井架的上方,仿佛一个飞碟办公室,办公室取名为UFO。 大瓦斯槽,圆桶状,欧洲最大的瓦斯槽,1994年,被改造为展览空间。举办主题展览,今年的主题的德国足球成立100周年展。
Hamm市 麦仕米联公园 一个改造后成为完善的亲民公园,之前是管理苏联战俘的地方,后来是英国的坦克练习场,之后荒废。 其中一个建筑,罩上玻璃罩子,加两根象牙 就像一个大象建筑了,民众习惯叫大象公园。 公园末端,保留了以前的蒸汽火车。这里也是周围社区经常举行活动的社区公园,人气有了,商业也起来了,还经常举行园艺展。 这里有很多煤渣山,改造项目中,挑选几个煤渣山改造为绿化的山包,顶部有可以眺望的三角形登高看远的三脚架。
他们把重点集中在景观的改造和建筑的品质上。第十二号矿区,厂房采用了包豪斯建筑风格,自动化产量,在1930年成立,在当时都是世先进工业水平。矿区在1986年就关闭了。IBA的任务是保存古迹并让它重新充满生命。 此矿区被改造为一个博物馆,展现工厂生产的制造知识。其中工业设计展览中心,展览汽车的制造,是第十二号矿区创作的重点,设计师是英国的福斯特。上万件工业产品 从工业、餐具、生活家电到汽车都在此展出。 这里也出租给年轻的创意创业者,比如珠宝设计、平面设计新公司。也出租给餐厅。 一个打铁区域,被艺术家买下作为创作空间。浴室被改造为舞蹈空间。炼焦厂被改造为举办文化展的区域,主题为能源,主持人搭乘送煤的车带,进入展览中心,展出鲁尔区原有的黑暗能源更新为绿色能源。 摩天轮一半在天空一半在黑暗的炼焦厂内部。现代舞的排练也在炼焦厂。
IBA改造了120个创意方案,且还根据地理位置安排120个创意改造的旅游路线。
第二集: IBA(国际建筑展) 在住宅、新能源开发、环境方面的转变
工业区附近的住宅,以往是工人简陋的住宅社区,被煤灰污染。IBA举办国际竞赛,对原有住宅进行改进,且新建220栋住宅单元。 住宅租出去,每月1w多台币,相当于2200人民币,住宅的建设经费来自于贩售煤炭提炼得来的基金。住宅前后院,品质提升,且将附近的煤渣山作为了一个景点 吸引着居民的使用。 IBA有很多环保规定,建材以节能为主,不用钢筋混凝土,用当地的砖瓦、木材、钢材。这里没有排水沟,设置了自然排水的方案。
妇女专住社区。这个社区的设计师是个女设计师,她充分理解并设计了女性安全感体验的社区,楼道都是没有墙,每个通道都可以看到,没有黑暗的角落和死角,邻居间可以看到街道的每个人,给社区人之间增加了亲切感。
老人住宅区,廉价 月租8000台币,相当于1770人民币。有阳台 有花园。尽量保护未开发的土地,去开发已经污染的土地的社区开发原则。 表层有毒土壤被清理运到其他地方焚烧,而且用锡纸把干净的社区土壤包起来,防止其它未开发的有毒土壤因为雨水渗入过来。老人社区也带动了房地产的进入。
儿童基金会与IBA合作,计划出满足儿童的生活社区。这个儿童社区都是中低收入户带小孩的家庭居住。社区从技术、经济、教育之间考虑,这个社区都是父母参与建设,社区内没有汽车,为小孩安全着想。这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这里有20多个家庭 50多个小孩,每个家长都互相认识,每个小孩都玩在一起 ,玩具不用带回家,扔在街道就行。
shell石油公司。壳牌太阳能公司应运而生。shell公司投资建立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基地。 但是目前太阳能发电量太贵,是传统的7倍,按目前趋势下去,10年后价格会降到一半。矽叠加放入太阳能板,太阳能经过它能产生电流。在1995年 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在此建立,IBA期望鲁尔区的所有用电来自太阳能。科学公园成功的引导了太阳能技术的开发。开发。 科学公园的建筑设计也是节能的,不需要空调,室内温度高,斜窗自动打开,气流从底下往上流走。太阳能发电研发所,也叫 屋中屋,盒子内部有夏天和冬天的气候变化。盒子内部有图书馆,这个设计巧妙的地方是盒子里面像室外空间,但气候却像室内,它利用中央控制系统调节,几层玻璃调节气温,主结构是46柱云杉圆柱,用料便宜 结构简单,室内的木质材料因为没有太阳晒,所以可以不用刷漆了。屋顶几乎全是太阳能板,但是如果没有太阳就只能靠屋内的高效能蓄电池室供电,因此蓄电池经常需要储存太阳能功率的两倍电以备不时之需。此太阳能项目投资的金额是1500w马克,2亿4000w台币,相当于1.7亿人民币。
恩瑟尔河流 当时被鲁尔工业区规划为排放废水的河流,在鲁尔区开发过程中,恩瑟尔河扮演了一个悲剧的角色。污水处理站为世界最大的生物污水处理站。微生物在污水中分解氮和磷。1991-1997年,花了4亿5000w马克建造而成. 看这个记录片,我唯一感觉到的就是德国太有钱了。有钱才能做这么多研究做这么多好事。恩瑟尔河的景观品质水质改造也花了大量金额,代表了德国改善环境的决心。硬化渠道被自然化,恢复生态系统,社区排水雨污分流,花大价钱建立了下水道。恩瑟尔改造计划要持续25年,目前持续了10年,污水处理站、生态教育、下水道是此项目的主要花钱内容,一共87亿马克。
旧工业厂房保留原样,不动 让它与自然共同生长。植物与鲁尔工业区遗迹共存,这里成为国家公园,这里成为植物研究乐园。
IBA规划鲁尔工业区自行车步道公园,连串工业区内19个公园。
跨越历史的围墙柏林墙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投降,盟国在庆祝胜利,德国历经战乱。整个柏林市被毁,柏林也被四个国家硬生生的切成四块被占领。 战后物资匮乏,军用品最多,钢盔用来做生活用品。 西柏林经过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德国经济有所发展 到1950年 德国经济每年8%的速度增长。 西柏林被看好。 东柏林由于苏联拆毁了工厂,国营化生产开始,导致经济衰退。 1948年,苏联突然封锁西柏林通往外面的道路,企图在物资上封锁西柏林发展。英美国开始300天的空中补给计划。1949年 苏联开始让步,恢复道路通畅。这是美苏争霸第一次对峙。 之后东柏林也来越不如西柏林,且发生反抗苏联的暴动,苏联用坦克镇压,之后 东柏林难民大量进入西柏林,此时苏联开始各项措施防止东柏林人民逃亡。 1961年 美苏双方坦克车因为哨兵对峙,苏联开始修建柏林墙,20年的冷战全面开始。
80年代,苏联因为军备竞赛 疲惫不堪,1989年10月 东德爆发要求民主改革运动,11月东德政府突然全部解体,主要官员全部辞职。成千上万的民众涌向柏林墙 自行拆毁柏林墙。 之后柏林出现大量以柏林墙为主题的活动。 (两次看这一段,为什么两次都想哭 哽咽。 第一次以为是激动,没想到第二次还是一样的情绪。我还是太感性了吗?) 西德总理,游说美国 说服英美和欧洲支持东西德人民通过民主投票选择统一。(我感觉我们到之后中产阶级崛起之日,也是寻求自由之日)。统一后,柏林墙敲碎作为铺设联通东西德道路铁路的交通系统。 铁路之前三条需要绕道,现在也联通了,东德与西德的铁路轨道不同,也重新与西德统一了。整个统一建设蓬勃发展,见证了德国人民的团结之心。
柏昂原是西德首都,1991年德联邦会议决定将首都迁回柏林,利用拆除柏林墙留下的带状空地再造柏林。联邦政府区是这个建造计划的核心。帝国会议大厦是第一个完工的建筑,也是当时的获奖建筑。foster设计师讲内部改造为现代风格,外部却保持古典建筑风格。 德国高中生与国会议员平等交流意见,展现德国民主的决心。 圆顶玻璃设计别具匠心,与德国追求的科技、开放、生态理念相贴切。
波兹坦广场二战之前是繁荣的市中心、交通枢纽,二战后波兹坦广场被摧毁,此广场被军事占领,被荒废。 冷战结束后,此广场得到重建的计划。40亿马克的预算规划建设开始展开,其中30亿用给了建筑,5000w用来规划费 另外5000w用给了金融。1998年 只花了5年,宾士集团商业区已经完成。与宾士开发区比邻的是sony开发区。设计师设计的透明屋顶是柏林的瞩目的商业点,这里建筑里展现sony的新科技。 sony老总在50年代看到柏林的摧毁,他就想在德国重建后一定要来开发的。
波兹坦开发是政府跑遍香港 伦敦 纽约 巴黎 东京等地考察所得出的开发案,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柏林的市中心,波兹坦的开发案无论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 都市规划 建筑设计 工地管理以及政府与民间的合作关系都是世界级跨国的一次大作战。
红盒子博物馆,全面解读波兹坦广场开发的咨询。
德国菩提大道原来是西柏林著名的林荫大道,大道一侧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费德烈街。这条规划于17世纪的街区有很多老建筑。政府与商家在老街地下开辟一条新的街道,且使三家百货公司投资通过地下街道联通在一起。
原来的东柏林地区有很多破旧的东柏林住宅,非常破旧,可以看出东柏林的经济窘况。哈克庭院就是这样一个有100年历史的破旧建筑,东柏林时期被租给低收入的工人。冷战结束后,哈克庭院增入了很多商店,使得老建筑再现活力。
东柏林的另外一个遗产就是电车。 统一德国后,政府保留电车且通向西柏林。东柏林黄色的电车很长,有好几节车厢。西柏林之前推崇地铁,现在为了结合东柏林的电车,也开始推崇电车。 此时欧洲国家正在推崇电车交通,东柏林的电车再次恢复容光。
脚踏车可以直接上地铁。柏林镇府开展了轮子节,给出专门的道路给自行车。
巴黎
双叟咖啡厅 20年代 超写实画家和海明威常出没于此,50年代 又成为存在主义的基地。 咖啡厅是巴黎的象征。 从路易十四开始,巴黎就吸引着世界的艺术家来此。
巴黎面积1200平方公里,大巴黎地区1000w人口,市区人口200w 。 巴黎的起源是塞纳河的西提岛。 巴黎市中心人越来越多,在天井里加盖和增加楼层。奥斯曼是拿破仑三世在1853年任命的省长。 在这20年的任命生涯里,他对巴黎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具有远见,规范了道路、提供了公共空间,他的改造核心是征收土地、拆掉建筑、开辟一条条大道,种植行道树,开辟了城市林荫大道的先河。 于是都市建设开创了新一类人:闲逛人。
奥斯曼的建造计划就是在拆掉的建筑空地上 建造同样相邻建筑的高度和风格形式,比如奥斯曼大道。
开辟道路之外,奥斯曼的第二大工厂就是基础设施的改造,比如地下道的改造。看影片仿佛是线性排水沟的古老形式、粗糙形式。 每条街道的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并标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 被规划成下水道博物馆,成为巴黎观光的景点之一,真是深度观光。
秀梦丘公园 之前是一个矿场,后来又作为巴黎最大的垃圾场,后来奥斯曼将垃圾场改造为公园。 他在任职时间中,开辟了大量的公园垃圾场,他认为公园是保持市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公园里每一个花草的栽种 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做出了栽种列表图。 奥斯曼的规划理念,成为全球城市规划的目标。
圣马当运河,建于1825年,缓解塞纳河的拥挤。这条运河景观奥斯曼整理后 也成为巴黎改造系统的一部分。这条运河已不再运货,成为坐船观巴黎圣地。 其中有一段是很长的隧道,奥斯曼将隧道上建造为透光的圆孔,隧道里光线因为采光孔忽明忽暗,隧道上是巴黎人口密集的某个街区。
奥斯曼还增加了各种舒适的街道设施,比如海报亭,比如小小的解渴供人引用的饮水泉,比如帮助树木的铁艺篦子、比如长凳、街灯。奥斯曼简直把一个大城市当作精致的艺术品来雕琢。设计图上交代了尺寸材料 做法细致美观。这些超过1世纪的街道家具至今依然适合和好用。奥斯曼这些认真的规划设计使得巴黎成为一个系统,他将巴黎从一个中世纪城市改造成为一个国际大都会。
汽车成为现代城市的一个新时代,香榭里大道十年前被500个停车位占据,破环了道路的优雅空间,现在改造后回复了林荫大道的美丽和时尚。地下建造了900个停车位,解决了这里商店、街道、人群的使用。这里的地面铺装材料用150厚的,而不是30厚的,而且尽量用最少的城市家具,因为这里的有无数的人要观光这里,香榭里大道的永久性要保持。在完工后那年,这里的商家营业额增加了30%。这里行人优先的设计也是下世纪城市现代化的一个表现。
香榭里大道家具设计师:jean michel wilmotte。设计既要现代也要含蓄,这样才能融入原来的风格,像有名的莫里斯海报亭和伊托夫路灯,现代与传统并存。 这些新时代的街道家具少了奥斯曼时代的精雕细琢,运用简洁透明的风格融入街道风格。街道的咖啡座,增加了香榭里大道的人性化。一个城市要不断创新,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不能是非常现代的、像革命一样,要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框架,在上面进行变化。
维特公园:挑战传统公园的的800个设计单位参与的竞赛。最后以屈米中标。 维特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建立一个集合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的都市中心。公园里的科学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科学博物馆,每年350w人参加,博物馆建筑面积5w平米。里面有飞机、火箭、太空船。很多展示是可以触摸、实验、体验的互动式展示。维特公园的设计把一个屠宰场改变成一个成功的带动各方面发展的现代公园。
贝西区:原来的火车调度场和工业区,后来被更新为电影、住宅、综合服务区。为了服务这个社区,这里建造了一个贝西公园。 这个公园透露出一种细腻的东方美学。这里隔离喧嚣,让人忘记市区。无论是这里的中式花园、日式花园、波斯花园,都让人静谧的感受到光、植物、色彩、坐向等自然元素。 这个公园也保留了譬如火车轨道等遗迹,设计师称呼这里为记忆公园。贝西公园展现了西方公园少有的禅意气氛。
1981年当选的法国总统密特朗,追求文化建设,他企图向所有帝王一样留下一个帝王时代风格,于是他建造了一系列大型城市建设。比如卢浮宫改造 在密特朗的坚持下,使得贝聿铭的设计得以落地。 巴士底歌剧院建筑也是密特朗上任后的第一个文化建筑建设,还有拉德芳区的新凯旋门的建设,这些表现了密特朗期望留名青史的决心。密特朗时代的最后一个建筑是巴黎国家图书馆,是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成千上万的书由书籍传带输送到借书者的手里。图书馆的造型是一本书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它的结构、风格都是简洁的。因此在整个80年代欧洲是世界的明星。
一个半世纪前 奥斯曼把巴黎从中世纪城市改造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密特朗使巴黎再登巅峰,成为欧洲的文化首都,这些改造巴黎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打造了属于全世界的文化之都。
日本神户
明石大桥 神户港的新地标,神户港每年进出船舶总数9w艘,居日本第一。 神户人口150w 自1868年开港以来就成为日本的重要门户。 神户在20年前就完成了两个人工岛建设,使它成为日本港的第一位,提升了国际地位。 住宅区的住宅品质很高 人车分离,环境优美 改变了日本人均住宅狭窄的印象。
1995年 1月17日 清晨5点发生7级大地震。由于日本一直认为关西地区不会发生大地震,所以神户的堤防不充足,这次损坏严重 ,造成6000人丧生,建筑摧毁严重,老旧的木质房屋起火。而且地震的中央在明石大桥东边,离神户特别近,地震后 在地面上留下一两公尺的断裂带。地震后神户黑社会组织山口组也加入捐款的行列。
重建工作中 三四个月政府已经恢复新干线、道路、公里。两个月清理地震垃圾。在偏僻的岛区建设临时住宅,为了收容灾民,灾后三年 大量灾民进入神户新建的国民住宅,租金便宜只有6000日元,一厅或者一厅一厨式。 灾后留下的孤独老人进入老人住宅,老人住宅设计了许多报警系统,浴室宽敞,并设有按钮报警,自来水很久没开也会自动报警,向楼下的居委会报警。
兵库县宪政大楼,神户属于兵库县管辖,兵库县镇府成立防灾监管理防灾计划。地震发生时候 信息立马传到防灾官员,寻呼他们赶紧回指挥中心指挥救灾。光是防灾系统的预算就是85亿元。
神户大地震的一次经验就是缺水,大火和枯水期导致地震发生后 救火和居民用水得不到保证,这一次政府建设了公园水景、整治了河川的通水能力。防灾公园建立了许多防灾设施,例如消防栓、高杆灯。除了公园,社区里还设置了救难器材库,有手电筒、小水桶、等等小工具。
自卫队在灾后不久就进入社区开始清理垃圾,膺取社区从空中看仿佛是一个考古遗迹,老建筑全部烧毁夷为平地。地震之后4年 在社民参与讨论与建设规划的努力下,此社区全部重建完成,土地进行了重划,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高。土地重划使得原来高密度的社区重新规划了一些公共区域,提升了社区参与的空间品质,同时退让道路一小部分空间的街道增加了许多绿色。各自拥有小块土地的人共同盖建了一幢大楼。
社区居民还提供防灾的小意识,比如在建筑材料中放置钢丝。膺取社区有秩序 有美学的重新站立起来了。
淡路岛,十公里的地震断层其中一部分保存在博物馆中。博物馆的成功是的之前人烟稀少的淡路岛增加了人气。
今天的神户 几乎再也找不到地震的痕迹,四年来 虽然现在的经济指标只恢复了灾前的75%,但是其城市重建的效率让人惊叹。
宜兰经验
台北郊区一小时半车程的距离 宜兰县面积2100平方公里,其中五分之一是平原,人口46w,是典型的农业县。 20年来的城市规划建设 使得它受到了国际的瞩目。
北关的整顿 以减法的手法 去人工的手法,小景点的手法,成为20年前宜兰开始建设成功的第一小步。
冬山河亲水公园 已经成为台湾公共公园的里程碑。 冬山河之前经常泛滥成灾,当地镇府把河道截弯取直,为了排水排洪。之后的县长发现了其河流有吸引游客的作用,于是在日本设计师和台湾本土设计师的合作下,使用当地多姿多彩的石头,设计了和谐美丽的河滨。
武老坑风景区,是由一位华籍美国设计师设计的露营风景区。这里成为民众体验溪流的美好风景区。
罗东运动公园,在宜兰运动公园之后的又一个大型公园,设计师来自日本的高野建筑事务所。这里成为活跃的运动休息健康场所。
二十年来宜兰县政府的一系列公共建设都具有国际水平,向台湾民众证明了政府的建设不是黑金的代名词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宜兰县人民的满意度高于其它县。 县长自信的说到宜兰不用移民新西兰。
宜兰国际儿童节 加上东山创意的各种活动,加上国际表演团体 全台到宜兰旅游的人数有80w,创造了2亿台币的营业额。 国际划船邀请赛 邀请了美国 欧洲的高校年轻人来此比赛。
宜兰到台北的高速公路1991年开始建设,在获批前就被指责会影响宜兰的发展,比如大量人口进宜兰,比如高速出口大量汽车堵塞在宜兰。 在高速通车之后政府对宜兰进行了城市规划,防止高速的建成的冲击影响宜兰发展。 请来新加坡的快退休设计师,他首先定位这个宜兰到底多少人口是合适舒适的,大家结论是100w人口,设计师说那就不要100w 最多六七十万,做一个未雨绸缪的规划。规划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全县的生态敏感地区进行圈起来,禁止建设。
台湾之前的道路规划,这里拥挤了就搞一个环路,环路拥挤了就再搞一个外环,然后再搞一个外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现在是东南西北像棋盘式把它画好。路网形成了格子,格子形成了小区。小区内不会有穿越性的交通,这也是新加坡交通方便小区静谧的秘诀。小区有2.5公里见方,容纳5000户或者2.5w人口,是一个完整的社区空间,依照比例配置小学等配套设施。 因为没有穿越性道路,根据比例设置的配套设施,所以不会出现小区人口过多 公共设施不足的现象。在宜兰规划中 一共规划了33个小区。宜兰高速公路可能带来的危机被宜兰规划缓解了。
宜兰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村景观代表了宜兰县的风貌。台湾的发展就是由于容积率的宽松导致大量房地产进入,比如台北县汐止就是一个反面教材,由于台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它的发展,由于容积率的宽松,三十年来汐止由原来的3w人口增加到30w人口。但是公共设施严重不足。1,道路面积不足,通勤车辆堵车。2 公共设施不足,绿地空间不多,人都呆在家里。3 人口爆增导致没有土地增设小学,小学高楼化,有些小学还要实施两部制上课。4 更严重的是每次大水都淹没汐止,因为它硬质太多,绿地太少。
宜兰农舍的容积率大约都在30%左右。 宜兰县的农村,设置了容积率甲等乙等的规则,防止农村容积率恶性发展。竹围农舍是南阳平原原有的宜人的自然的地景风貌。镇府开始推崇“宜兰厝”的本地地景,用民居来适合宜兰的宜居环境,找到南阳民居的风格风貌,家居生活环境,比如建造师设计下的居民都有庭院,屋檐深来解决多语的气候。 看到这里 我觉得我国东部已经有很多类似的自主的美丽乡村的发展,但是中国地大人多,并不能都管理到 面面俱到,政策得适地适人。所以 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更加复杂。
宜兰县政大楼,也融入了宜兰的地景风格,虽然它是一个公共建筑。它可以接纳游客,完全改变了政府衙门的气息,完全融入了环境。 地景改造项目中,学校也是重要的改造方向之一。美丽的校园对学校学生的审美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武塔国小、东澳国小,他们的校舍都很简单 斜坡屋顶,大草坪。花小钱办大事,校长从经费里挤压出一些资金给建筑师做整体规划,提供学校的模板和规范。 宜兰学校因为多雨的气候 草地的维护也减少了很多资金 所以这些校园设计师多设计了大面积草坪。石子材料的选择也是形成宜兰建筑语言的一种元素,也区别了学校建筑与商业建筑的区别。 建筑的设计更多人性化和细节化 比如高低的洗手台 有放肥皂的托盘和挂伞的杆子。在施工过程中,还有品质抽验小组的出现,这个抽验小组也是在10年前陈定南县长时代就出现了,所以宜兰的施工质量越来越好。
台湾其他城市用经济发展来换人居环境,最后人们有钱了,政府又要来修补破坏的环境,还不如宜兰县这样从基础做起、按部就班的进行宜居环境建设。
花园城市新加坡
新加坡人口300多万 人均GDP超过3w美金 坚持远见 整体规划的城市规划理念。
莱佛士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819年从荷兰手里签约取得新加坡的经营权。5年后新加坡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莱佛士对新加坡进行了城市规划,他规划了行政区、港区、码头、住宅区,他的规划奠定了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基础。新加坡在1870年代就成为了欧洲和亚洲之间最重要的转口港。开港之后经济繁荣 吸引了大量移民 人口由1830年代3w到1850年代8w人,主要移民来自福建广东的华人。华人一直占新加坡总人口8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 1941年日军7天攻破英国军队,日本对人群进行种族隔离,留下了种族冲突的种子。
日本投降后 人们热烈欢迎英国殖民回来。1950年代,住宅紧张,三四层的住宅住了几十户人,同时也是战后婴儿潮。当时共产主义在华人的推动下反英,反劳动压迫。李光耀当人民行动党领导 在1959年从英国人争取到自治权。 后来马来西亚要求华人众多的新加坡分离出去。1966年新加坡建国。
建国后就是持续数十年建设住宅的项目,使住者有其屋。新加坡不盖零星的住宅,他们长期规划,建设了17个新市镇,它们是整体规划下建立的。就像大学校园,都有大草坪。 郊区的地铁都是在高架上,地铁出来后,人车分离,不像台湾那样混乱,地铁直达商业中心,商业中心通常有一到四个大型百货公司,再搭配相当数量的小型商店,正好符合了20w人的新市镇。再外围是办公区和无污染的工业区,每一个新市镇都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样的一个商业中心新加坡成为Town Senter。之外就是纯粹的住宅区。
每一个新市镇是同一个模子盖出来的,每个新市镇是2.5公里见方,四周有快速道路环绕。一个新市镇有5w户人家,20w人口。然后按比例配置基础设施。不远处就有运动设施,使用费用低。每个新市镇都有大面积绿地。
立体停车场在最近设立,按照新市镇的人口比例设置。
新加坡午后有大雨,于是楼之间有长廊连接,国宅的特色就是一楼挑空,使地面视野开阔和通风,也可以提供社区活动之用,也提供了首层住户的隐私性。
三十公尺的绿带解决了快速道路的噪音问题。层级分明的道路系统。住宅区内只有慢车道和人行步道。新加坡的新市镇在四十年来已经成为了一个样板和标准。此计划的进展来自于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发展局对新市镇的改造来自于百姓的意见。
售屋公司只有一家,不像台湾的皇家尊贵,这里都是平民化实用化。 新加坡用公基金来购买国宅。当台湾在购买高价格的房屋时 新加坡用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基金来购买合适的住宅。
住建局局长:总体规划要做好,从远期做到近期,先做自然保护区再做建设区。
新加坡布基山自然保护区,提供新加坡小岛上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一个纯粹的大自然。 在亚洲城市中,在人口150以上时 就要以地铁交通为主。土地规划 人口密度 城市交通要一起考虑。 新加坡1968年就开始考虑这些了。台湾总是在城市发展过度之后才考虑地铁,新加坡在整体规划的时候就建设地铁了。
新加坡是一个小城市,所以在城市建设上让它丰富起来,比如绿化,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做绿化,那是不可能的,在主要干道上做绿化。有些地方加宽绿化带,绿化处理分三层,乔木、灌木、花丛,所以在道路上跑就看不到路边的房子。公园也按照不同规模分级。
新加坡的新市镇在规划之初就讲绿地作为重要点来规划。公园里的儿童乐园,设施,环境的等级与欧美没有差别。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高峰期进城的车辆需要付费。并且电子感应器自动扣费。这个政策能推行也是因为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非常便捷,同时为了遏止私家车的发展,新加坡的小汽车价格是世界之高。
同时,新加坡英殖民时期的古迹也得到了相当的保留。同时也鼓励大家使用渡船参观城市。经过十年的整顿,新加坡河保存了两边的历史建筑。贝聿铭说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灵魂。
印度籍在新加坡有自己的生活区,增添了新加坡文化多元的体现。
为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大量城市雕塑在新加坡被布置。
日本京都
京都位于本州关西地区,和神户、大阪并列关西三个大城市,每年游客3900多万,京都的延续就是日本传统的延续。
所谓京都要从平安京开始,建于794年,平安京的城市是中国大唐的京城的原型。平安京规模虽然只有大唐城京城的三分之一,但构造上是一样的,都是棋盘式的矩形城市,但是没有城墙和护城河。当时贵族向往的是唐朝的文化。
御所,南北1.4公里,东西1.2公里,在迁往东京之前,京都御所一直是日本天皇的居所。
京都传统保持最大的课题是都市景观的保存,京都传统城市之美是日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1960年代日本举办奥林匹克,大阪举办博览会,那时候日本高度发展建筑,建造如雨后春笋。京都人争论京都铁塔合适京都吗。
京都大饭店的是日本进入泡沫经济后建造的 那时候全球都在流行“松绑”,长期以来的规范逐渐放缓,日本也对容积率有所宽松。京都的若干大型建筑开始建起。 城市不是一天两天打造出来的 她需要时间去刻画和历史给予痕迹。
町屋 是京都的城市意象,相当于中国城市中的街屋,或店铺住宅, 京都的町屋特点 木质、两层 狭长的基地、前店后住、有安静的庭院。 参观一个町屋家庭,时代居住町屋,主人是町屋研究协会会员。他们在这里听长辈们的故事, 知道不能粗糙的对待町屋、对待自然,风吹进屋子,我们知道天气变热了,房子它能感受的出来,就像住在里面的人,住在钢筋水泥土房子里的人未必能听到雨声,但在这里可以感受很清楚。我们用身高、感觉、鼻子、皮肤去感受自然,自然让我们越来越敏锐,这就是自然与人类最唯美的关系之一。
町屋最迷人之处是在市井喧嚣之中有一个静谧的庭院,汀步、植物、回廊、滴水,长时间生活在町屋里,孕育出一种细腻的生活美感。 民间自发的保护保存保留町屋,镇府并没有积极的保护町屋的策略,都是民间个人祖上的住宅被保留下来。
西阵织是京都另外一个特色。西阵全区都是与纺织业有关系。纺织业有1300年历史。蓝染做出来的纺织对皮肤完全没有刺激性。
俵屋 有300年的历史, 面临被改造的危机,京都媒体争相报导。俵屋沿街面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里面的庭院精致、宜人。一般来说 町屋的建筑率为60%,另外40%必定用于庭院,这是町屋的结构形态。 但是京都市中心的建筑物高度规定在31-45公尺之间,这种极端粗糙的建筑法规实施了30年,导致京都出现了许多杂乱不堪的高于町屋的建筑,它们等于变相利用町屋上方的空间,而且并非有规则、有规划,而是一片乱象。
日本的住宅主要是木质还有一些纸,早晚要归为尘土的。高松伸建造师,对现代住宅进行试验性研究,研究了很多反传统形象、材料的建筑。仿佛与杂乱的现状城市环境相统一。
东本愿寺 百年历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建筑物。高松伸受邀设计一个参拜接待所。 此方案建于地下,解决采光问题,地面上的寺院完好无损 地下现代形式,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京都火车站 一共有三代。 1991年 京都镇府举办国际竞赛设计京都火车站。中标者是东京大学建筑系原广司教授的作品。设计形式现代,被京都人排斥和反对。这个方案当年获得中标的重要原因是设计的高度最低,但是它外在的解构主义形式是受到争议最大的地方。 屋架玻璃很高,阳光充足 在室内 仿佛在室外一样通风。廊道错综复杂。
京都三面环山,形成城市的背景,沿着山麓地区,遍布神社、佛寺、古迹、园林,这些建筑保存良好。
上贺茂神社 仅次于伊势神宫的重要神社,建筑形式典雅、历史悠久、有些建筑超过300年。神社本殿被录入为世界文化遗产。 再往深山 有许多提供进修的山寺,大原三千院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佛寺。人们在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在这里寻找静谧。大院三千院 非常漂亮的一个寺院 日本寺庙庭院 建筑虚实交错 建筑物与庭院互相借景,禅寺四周回廊 旅外部精致修建的绿意袭来。
京都寺庙周边的民俗、传统活动繁多。万灯会。旁边的古寺、宝塔不知看过多少次万灯会。
京都外围的山脉 也是京都景色一部分之一,山区里 登山2-3小时,在五座山上在台子上点火,举行一个中世纪的传统仪式,在山上点火 形成若干个硕大的火苗文字。
京都人善于将自然与文化融合在一起,而建造师善于将文化放入建筑里,这是京都活动的建筑师的使命。
京都到处可见的小作品。一个日式小餐馆,只有十多个座位。但里面的室内装饰都是日式简洁风格。
鸭川,京都河流,它的两岸四季花木展现了京都的妩媚的一面。鸭川两岸的景观规划,也是一种含蓄的风格,绝不过度设计。节次鳞比的居酒屋 也是在规范内适应滨水景观。
京都市立陶版名画庭院。 用陶瓷为材料 复制出精益的世界名画。 设计师是安藤忠雄。
时代不断在变迁,任何一个悠久的传统,如不持续的去无存新,一再的诠释、重组、再生,则将失去生命力,而成为包袱,京都人以宁静清澈的心灵诠释传统、大胆创新,虽然京都是日本文化的守护者,但不固化自封、迈向未来。
日本古川町物语
人口只有1w6的小镇,这个小镇最令人称赞的并不是幽默的小镇自然环境,而是社区营造。并且获得了日本宜人社区奖。
古川是1589年成立的城下町,隔壁有个大城叫高山,比古川晚一年成立。 但城市结构很像 ,有环山 河流 是属于防御性的城市,古代分为武士区和平民区,后来武士都去了高山。古川的人口一直维持在一万五六千一直到1960年代。
古川町成功的幕后推手是一群热心经营地方人士组成的社区营造协会,同时也负责推动当地的观光事业。 故事要从40年说起,当时为了发展经济,拿生态环境来替换,河流环境的污染速度相当惊人。濑户川是古川町物语的起点,从60s起,古川町的居民就自发动手清理濑户川,种下了社区共同协作的种子,共同放养鲤鱼。从此开始阶段性的治理河流 美化河流。现在的古川 水渠、鲤鱼、小桥、石板、木质座椅、和服、木质建筑、景石驳岸,俨然一副江南水乡的美景。 看到这里,我仿佛想起了小时候一句话,中国人一个人一条龙 一群人一条虫,日本则相反。 在这里 ,我看到了日本人共同合作治理生存环境的协和度。 这在中国好像是很少的,中国也有 可能在江浙沿海比较多吧。
古川町的林木众多,是古川町重要的产业基础。小镇的郊外有很多木厂,古川有一个别称,木匠的故乡,这里每120人当中就有一个木匠,这里一共有160个木匠,这里的飞拓木匠在日本全国知名,工匠受益精湛。
西村幸夫 东京大学教授 在日本推崇社区营造而世界闻名。 到1996年 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古川正式考察,他带领团队来考察 发现木匠的建筑斗拱的云饰有多种形式。也是匠师的签名,所以古川的房屋越盖越好。
飞拓工匠文化馆 展现了工匠的技艺沟通,展现了小镇文化 吸引了木匠学习者的来访,也带动了周边的环境。由认识木匠传统文化开始,到文化馆的建立 到广场的行成,我们看到了社区文化的建立。
小镇也常年保持着一些不成文的老规矩,建筑物的高度不超过这里的三座寺庙,材料、颜色不标新立异,与相邻的房子协调一致。 比如车站前的房子是否要高楼还是底楼,旅馆老板最后决定将6楼的旅馆改成5楼旅馆。不过在建筑外观上也采取与相邻建筑同一种风格设计。
随着观光游客增多,旅馆容量不够,外来投资者不知道老规矩,就算知道也不想遵守,竟然出现一栋破坏古川町老规矩的旅馆,最后经过一年的讨论,建筑的设计和建筑必须遵循古川町的景观条例。 景观条例就是老规矩的规范化 法律化。 私建住宅如果改造为古川町的风格,可以申请到一部分的补助金。
1993年 古川町营造协会举行大会,古川国小也参加。当时六年级一学生的作文也正好贴切了营造协会的想法。最后 我们到这个小学生家里,现在她已经20岁了。问问她对现在古川的看法。
几年前为了上学的小学生安全考虑,建造了很多天桥,后来天桥既占据街道空间又影响美观,于是新建了地下道。地下道出入口是两个木质的传统房子,房子里有步行区、休息空间、公共厕所等功能。
小镇街道的水沟里的水是清澈的水,被居民打开雨水口盖子,取水浇花、洒地。水质跟溪水一样清澈。小镇能将水质经营的如此清澈是因为整理濑户川的经验。
社区营造协会和町公所共同寻找对策解决街道不和谐的建筑。这里的商家也希望人气增加,对他们的也有好处。营造协会接管空屋,将空屋租给商家承租。
古川町人口只有1w6千人 但齐心协力的效果却这么显著,在这与旁边的大城是不相同的。
三寺参拜。 200年来 古川町到外地从事纺织的女工 都会在下雪这一天赶回来 进行参拜。
飞拓古川祭 是古川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起太古,需要大量的年轻人参与,都是归乡的年轻人,一起出钱出力,分工协商,这些都是社区协作的力量。 古川町夜晚 梆子声音响起,提醒居民小心火烛。
日本在前所未有的高经济成长之后,经济物质方面达到巅峰,但物资匮乏的古人却留下祭祀活动给我们,我们祭祀不是为了赚观光客的钱,而是当时人们留下的传统,也是历史的见证。
巴塞罗那
西班牙巴塞罗那有2000年的历史。这个城市的都市空间在70年代有一个实验而成功。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一大港 人口300w 也是仅次于马德里的第二大城市。弗朗哥将军是西班牙的独裁军阀 获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 弗朗哥年代的巴塞罗那大量发展工业,50年代又有很多工人居住的贫民窟。 1975年弗朗哥去世,国家开始民主时代。 巴塞罗那规划局局长受第一任市长邀请进行巴塞罗那城市规划。 他的战略就是从都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下手,逐渐让巴塞罗那成为可以居住的城市。
基罗那公园,原来是废旧的军营中央广场 后来成为单调废弃的停车场,现在改造成公园,有儿童公园,成排的树荫下有照看小孩的老人。为了解决高差,有很多栈步道。 这个公园空间不用太复杂,只是用了高档的石材,并不是为了奢华,而是经久耐用,越久越有味道。
北方车站,原来是北方火车站,在火车改道后,场地荒凉,镇府成功的把此地变为公园,公园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可以看到巴塞罗那官员为了获得选票,把此改为公园的做法非常有成效。
皇家广场,巴塞罗那市中心的老城区,原来是停车场,现在成为成功的公共空间改善。公共空间的品质吸引了年轻人。
加泰隆尼亚广场,广场上的构造物,同时吸引了大量滑板爱好者。
西班牙工业公园,仿佛模仿罗马式的温泉广场,成为了居民休闲的最爱。每一个公共空间都是正面的改造 不是负面的 新的架构与旧的架构联合。
巴塞罗那早期疯狂建设的道路把社区割碎了,而且让行人走投无路,于是开始执行缩减道路的政策,让车道中央设置一个宽大的人行带,布置街道家具。给街道带来了起伏空间。道路被转换为亲切而安全的人行空间,加上小公园小广场,增加了城市的人性化,城市中的各种小角落 都是可以改造的小空间,这是一个永续的政策。
1992年的奥林匹克。 1929年的世界博览会场地被重新整理为奥林匹克场地,同时借此机会将城市发展延申至海岸。 坐落于海边的奥林匹克公寓,成为炽手的住宅,加上滨海的景观,成为新的城市活跃区,城市品质得到了提升。
圣家堂,代表了巴塞罗那的艺术高度,高迪设计,完成一半的设计使巴塞罗那成为艺术之都。雕塑家重新诠释高迪和圣家堂。石块不经过细致的雕塑,反映一种抽象的人物形象,放置圣家堂的外墙壁龛内也相得益彰。 按照高迪的设计图,圣家堂的完成还需要100年时间,石材家依然按照高迪的意图继续完成圣家堂。由此可见艺术已经渗入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的城市雕塑 。可佩罗先生,雕塑家也是建筑师,他建造一栋有天井的住宅。他在弗朗哥掌权时代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 倒台后 他回到巴塞罗那 ,他在国际雕塑圈里的人际关系 可以召集世界著名雕塑家来参与巴塞罗那的城市雕塑。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国没有艺术素养,雕塑家在中国活不下去,艺术家也是,中国还是一个仕途和商业为推崇的国家,中国的雕塑可能就是一个像《嘉年华》里面的大型女模那样的雕塑吧。可佩罗带领主持人来到一个类似方尖碑的石材雕塑,讲述它的材料、意义以及在场地的影响,以及像明星一样的开幕庆祝。
巴塞罗那的艺术之都,雕塑随处可见,在广场、在草坪、在树荫下、在屋顶、在水景中。这些雕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一个小小的地标,别人就可以通过描述雕塑来解释自己住所的地址。 巴塞罗那的公共家具 政策将世界一流的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带到这个城市。
艾布隆山住宅社区的社区公园。 在远离市区的底层人民的郊区,原有的矿石采石场废弃之后的大洞,利用此环境建造了公园,站在山顶上眺望这个小社区,看到一副和谐彩色的画面。
台湾高雄·爱河港市
爱河记载了高雄的历史,从荷兰人来的时候 爱河就开发了。高雄拥有150w人口,山、湖泊、海洋都拥有。 高雄有比台北更开阔视野的道路,台湾最高的大楼 85层高的大楼也在高雄市。高雄以前由上而下的中央政策一直以来是作为工业城市发展。
哈玛星文化协会 哈玛星是高雄城市的发源地。在英殖民地时期,留下很多建筑都是红砖墙加白边。 车子到到哈玛星就没地方停车了。
铁路高雄港站的围墙,一条涂鸦,大学生晚上用投影把图案的轮廓画下来,白天小孩就用马赛克材料去填充图案。
美军俱乐部,在五六十年代人很多,越战、韩战的关系,同时这条路酒吧最多。然后采访了一些小吃店老板,像夜宵摊子店老板。视频里仿佛是内陆三线城市的夜宵大排档的氛围,跟中国一模一样,穿拖鞋的年轻小哥在唱歌喝酒。
高雄港,填海造陆建造一个深水港。 陆地交通枢纽、国际航班、国际航运,海陆空统筹基地。
高雄的交通,高铁站。
港市合一 的城市建设政策。
后来主持人参观一些船的内部空间,展现优异的造船技术。 高雄办理世界船舶展览。
河流的发展:下游面向海洋的部分,创造高雄的曼哈顿。 爱河中上游部分是自然的风景。爱河在60年代死亡,一直在整治到现在,如果要爱河复活,应该是增加人文的部分。
爱河文化协会会员:河流的驳岸太硬质了,太拒绝人的亲和度。爱河的桥梁大大小小游21座,希望它每一座桥梁有不同的特色。
河堤社区公园,有很多人在打太极 跟现在中国跳广场舞一样。社区在爱河旁边,有草坪 灌木 花草。像厦门的某个社区公园。
爱河协会妈妈们在向市长争取硬质驳岸改自然的三百公尺的距离,说见到一群大雁飞回来,改造自然河岸给欢迎大鸟朋友。
公司帮社区协会提供资金 做小册子,社区的妈妈们都为社区环境献计献力。
内惟埤公园,这里原来是一个防洪平原,后来没人管理 有很多工厂进去。后来政府给工厂补助离开这里,到附近的工业园去,这里改造成公园。
高雄是一个移民性很强的都市,高雄也代表了南台湾文化。
看完了高雄的这一集,感觉主持人也没有提出什么见解。这一集主要是讲高雄要怎么建设这个城市,比如让社区环境更美好宜人,让城市公共空间更多。
台湾九二一大地震
1999年,15w户人家房屋倒塌,5000人死亡,7级大地震导致。 大地震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也让我们看到台湾在喧嚣浮浅的表现之下 又有一番崇高。
捐款人、志愿者推翻了罪恶之岛、贪婪之岛的恶名。
新建大爱村。1 快速让灾民入住,2社区要规模小 设备齐,3让大地能够呼吸,钢柱下没有混凝土,拆除后土地自然还原。
地震后留下的山体裂缝 ,是山体滑坡的重要隐患,住民自发上山解决此隐患。 截水工作、裂缝填补、危树伐除。人工在斜坡上铺上放滑坡的网。
日月潭部落,因为镇府补助的不够重建房屋,于是自力造屋计划,谢英俊建造团队 在灾区工作了快两年,部落的原住民加入工作、有收入,一起建立劳动合作社。
台中县梅子村,石岗工作站,梨农,台北来的人用发公文等新方法帮灾区农民卖水果,靠电脑网络卖梨子,农民说很神奇。
桃米社区,由此重建机会发展一个观光旅游的社区。桃米发展协会请台北管理五星级饭店的专家来指导,桃米每家每户农民都把家打扮好,请专家参观和评分。九二一之前,桃米社区没有这么团结,大家都是淳朴的农民,先吃饱肚子再拜佛。 现在要在专家的指导下 一下子从第一产业转换到第三产业。 并且地震后 社区人民才头一次这么齐心合力建设转型社区,人心的转变,大家对土地有了新的价值观。
台中县中坑国小,消原重建,创新的建筑物。学校建筑设计也更新一番。淡江大学建筑系教授参与。校舍形式少了以往刻板的官僚气息,多了灵活的园林风格。
慈济人功德会所设计的校园,对规模较小的学校建筑进行勘测、设计、施工。
灾后两年不到,泥石流再次侵犯灾区居民,直升机投递物资。
中正村,少数民族原始部落。一幢自力造屋的成果,谢英俊团队,建筑表皮有点像平和县的桥上书屋。

城市的远见城市的遠見(2001)

又名:The Vision of A City

主演:未知

导演:刘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