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我看过的爱情电影中最为含蓄隽永的一部了。立场敌对的男女之间,毫不越界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一切尽在不言中。
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法国乡村。二战爆发后,法国迅速沦陷,绝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有数量不一的德军驻扎。女主角妮安娜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平日教孩子们弹钢琴来补贴家用。男主角维尔纳•冯•贝纳利克是一名德军上尉,按照上级的指派驻扎在这个村庄,征用了爷孙二人空余的客房。两人的故事由此开始。
在我眼中,妮安娜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强而有尊严。父母离世后,她自力更生,凭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绝不平白无故接受他人的恩惠或施舍。尽管身处沦陷区,但她无比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愿向敌人卑躬屈膝。
作为生活在沦陷区的平民百姓,妮安娜和爷爷被迫接受了让敌人住在家里这一安排,用沉默来表达对侵略者的憎恨和不满。尽管贝纳利克上尉礼貌而有风度,但不论他怎样尝试开启话题,都得不到一句回应。他每日早出晚归,出门前和进门后都不忘向爷孙两人送上问候,但对方每次都是自顾自地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只当他不存在。
但她也是个正值芳龄、风华正茂的姑娘。她热爱生活、品味高雅,愿意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相伴,也同样渴望拥抱爱情。
她擅长弹钢琴,尤其热爱巴赫的曲子;喜欢鲜花,经常弄些回来插在家中的花瓶里。她也不乏追求者,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钟情于她,但她一次次拒绝。她所渴望的,是一个和自己拥有同样的品位和爱好、能产生精神共鸣的人。
贝纳利克上尉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中。
在整部电影中,男女主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全靠眼神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妮安娜对贝纳利克上尉态度的逐渐转变,是两人关系的最大看点。
两人的缘分,始于一曲巴赫。上尉第一次来到妮安娜的家门外时,她正在屋内弹奏巴赫的曲子,悠扬的琴声在院内缓缓流淌。他小心翼翼地推开房门,在走廊里久久驻足,悄悄地欣赏着这美妙的音乐。这时妮安娜发现了他,琴声戛然而止。
他出身德国贵族世家,在参军入伍之前是一名作曲家。他最爱的,恰巧也是巴赫。
可在随后的数个月里,只要他在场,女孩就再也没弹奏过任何一首曲子。
但他没有放弃,始终都在尝试与对方和解,哪怕自己每日的大段独白换来的只是爷孙俩的沉默和无动于衷。
“我很遗憾……如果能选择,我是不会来的。我是被要求住在这里的。”
“祝您晚安,先生。”
“法国有许许多多的作家,这么多作品,我应该先读谁的呢?很了不起,伟大的民族。”
“我很高兴,能见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还有一位,默默无语的小姐。”
他是敌人、是占领者,在家族逼迫下参与了这场战争,但他也尊敬法兰西的人民、热爱法兰西的文化,并希望身边的其他军官也能这样做。尽管认为德意志发动侵略绝非正义之举,但他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也尊敬那些在战争中依旧坚守尊严和底线的法国人民。
“我们有些人入伍,完全是自愿的,也有一些人是因为家族传统,我们没有选择。”
“今天的天气很冷,在德国也一样……我一直都很喜欢法兰西……上次战争我还是个孩子,那时就喜欢法兰西……我也在战争中失去我的父亲……无论是法国家庭,还是德国家庭,谁没有在战争中失去过亲人?我非常尊重那些热爱自己祖国的人。”
战争是残酷的,一旦参与战争,人们总要选择自己的立场。但哪怕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心底也同样留有些许温馨。对家庭的渴望、对温暖的诉求,流淌在一代代人的血脉中,不论国籍、不分种族,亘古未变。
“很暖和……此时此刻,我都以为自己是在家里了……我家肯定也会有温暖的炉火。”
对于观众来说,这段感情就像大海,双方平日里都不约而同地竭力压抑着内心的情感,说话行事毫不逾矩,只能从眼神中窥探端倪。可是,波澜不惊的海面之下,涌动的暗流从未止歇。每当海风吹过,总有几片浪花悄悄翻上海岸。
圣诞节当晚,妮安娜穿上了母亲留下的黑色晚礼服,一反常态地精心打扮了一番。爷爷同邻居一起去教堂做弥撒,而她借故留在了家里。上尉正要出门去参加部队组织的庆祝活动,路过客厅时发现妮安娜孤身一人,静静地坐在炉火前方。他犹豫再三,还是走入了客厅。
也许他知道,有些话,此时若是不说,今后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毕竟,时间不会为任何一人停留,而战争总是充满了变数。
“今晚的风非常大,海浪也非常大……这里很美。能住在海边,真是运气。”
“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宁静。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是隐藏在深处,明亮的大海。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
“我来的那天,你演奏的是巴赫的曲子,是最清纯最动听的一首……我最钟爱的一首曲子……”
他迟疑着走上前去,手掌小心翼翼地覆上妮安娜身后的椅背——这是两人之间距离最近的一次。他目光炽热,凝视着她的背影,嘴唇翕动,像是有万千句话想对她说,可最终说出口的只有一句——
“圣诞快乐。”
他转身离开,不曾回头。在他离去的瞬间,妮安娜脸上强装的平静皲裂了。她再难压抑内心的情感,快步跑上楼梯,一把推开了他的房门。在空无一人的房间中,她终于不用伪装自己。她用颤抖的手偷偷拆开了他的家信,试图了解对方过往生活的一点一滴;她轻轻爬上他的床铺,将头埋进枕头,尽情地呼吸着他留下的气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
车辆驶入院子的声音将她从梦中惊醒。她慌乱地拉开窗帘,发现上尉已经从部队的晚宴上归来。她急急忙忙地将房间恢复原状,却不知关门的那一瞬间,原本放在桌角的信封随风飘落在地面。
他进屋后拾起信封,默默凝视,久久无言。
圣诞节过后,生活再次恢复原状,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或许只有他们两人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爱情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再难熄灭。
但他们终究还是敌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再炽热的感情也不能将他们对各自祖国的爱减少一分。或许日子就将这样一成不变地过下去,直到这场旷日已久的战争产生最后的赢家,直到这一切结束,一方彻底消失在另一方的生活当中。
有些爱情,注定永久留存在心底。你知我知,却永不见天日。
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毕生难以跨越的鸿沟。
直到那一日。
妮安娜偶然发现抵抗组织在上尉和同行其他军官的车下安放了炸弹。她下意识地冲上楼想告诉对方,在最终还是收回了推门的手。她失魂落魄地在窗前坐了一夜,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怎么做。
她知道自己不能帮助敌人。她不能违背自己的底线,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
可如果这个时候不做点什么,她暗自渴慕的人就要在她眼前死去了。
第二天清早,上尉同往常一样准备出发前往指挥部。在推门出去的那一刹那,屋内突然响起了一阵琴声。
巴赫。久违的巴赫。他曾以为,自己再也没机会听到妮安娜弹琴了。
他从门口折回,静静地站在妮安娜面前,只想在这美好的场景中多停留一会。
其他几名军官在门外不耐烦地鸣笛催促,他恋恋不舍,又不得不离开。她猛地抬头望着他,目光挣扎而纠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他不解地回望着她,而门外的爆炸声给出了答案。
他从死神的魔爪中逃离,可两名同僚和副官皆在爆炸中丧生。隔着爆炸产生的熊熊大火,两人遥遥相望,总有万般情感,此时不能说,也不敢说。生怕一旦开了口,数月来苦苦压抑的一切将会宛如那溃堤的洪水,顺流而下,势不可挡。
当两人再次共处一室,竟是别离的时刻。他从楼梯缓缓走下,徘徊在客厅门口,迟疑着不愿离开。老人破天荒地第一次开口招呼他进屋坐坐,可这次他却是来向祖孙两人告别——他将于当晚动身离开,前往俄国前线——那里是零下四十五度的地狱,几乎有去无回。
“永别了。”
他凝视着自己爱慕的女孩,内心知晓两人恐怕再无见面的机会。
女孩满脸泪水,无声地抽噎着。
他钻进汽车准备离开,而她就在这时追出门外。
他打开车门,一步步走到她的面前,静静地望着她,满脸期待。她哽咽着,此时再也不愿继续保持沉默——
“永别了。”
这是两人之间唯一的一句对话,也是最后一句。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地方,除了含蓄的情感表达,还有对感情和立场的处理。虽说爱情不分国界,但深陷爱情又依然能够坚守立场,实在难能可贵。
有些故事,恰恰因缺憾而完美。

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2004)

又名:海的沉默 / The Silence of the Sea

上映日期:2004-10-25(法国)片长:93分钟

主演:朱莉·德拉姆 米歇尔·加拉布吕 托马斯·儒阿特 玛丽·布奈尔 

导演:皮埃尔·布特龙 编剧:安娜·吉亚菲利 Anne Giafferi/韦科尔 Vercors

沉静如海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