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种关于服务的日式童话故事实在让我厌倦了。作为一个在日本打工的人来说,这种刁难的顾客、吹毛求疵的上司,简直就是噩梦。角色是色彩浓烈且单调的,就如他们穿的衣服、店铺的装修一样,红通通红艳艳。不过作为电影也有出彩的地方,对于主妇的描述很写实,主妇的价值是什么?从哪里得到认同?她们看重的是什么?她们在打工时候职场上的唯唯诺诺,和作为客人时的趾高气扬,都是值得注意的点。从这里就可以说开去——日本人追求的 服务精神 是什么?女主说,要做日本第一站在客人立场上考虑的超市,说超市需要被客人信赖。哎不愧是理想主义者的电影,顾客对于企业来说难道不就是利益的化身而已吗?所以我看的时候心里一直在吐槽——哪有这么永动机似的女主!!最后是关于「40代の恋」这个点,这么独立的,不作为任何角色的“爸爸”“妈妈”出现的男女主,带着旧时的矜持和成熟社会人的心照不宣的男女主,这样的感情描写放在今天的影视作品里是少见的。这或许是因为导演极大比重地把镜头倾向于职场而造成的。两人的关系微妙而有趣,看得出花子应当是导演心中的完美女神,所以男主在她的光芒下相形见绌。其他关于女权的部分也有不少,比如最先站在女主身后一起战斗的、勇敢发言的都是女人。男人们的形象将更故意地负面一些,着重表现了大男子主义中不优秀的部分,包括固执、不以为是等等。关于刺身师傅这个点的设置也是蛮有趣的,服务精神和匠人精神大概是日本对外宣传中很重要的两个部分,在这里,女主对刺身师傅说:不是说职人不好,而是职人和超市不合适,于是展开了一通关于“时效”与“质量”的吵架。在这里有个伏笔,就是女主第一次来正直屋的时候,就说过店里摆的这个生鱼池很莫名其妙,但当时没有告诉我们原因。后来这场吵架,就以师傅把生鱼池砸了个稀巴烂作为收场,突出了匠人精神的“执拗”、“不知变通”,但是电影最后还是把师傅塑造成了一个正面形象——也正是他的坚持使他留了下来。总的来说,导演对于这两块精神招牌还是相当赞颂的,加上一帆风顺的情节、superhero一般的女主,无怪乎评论里有人说有朝鲜内味儿了。是这样没错,但其实在那个资本社会里,导演应该比谁都清楚,他在拍戏——这是虚幻的。不仅不会有花子,更不会有吾郎这样的专务——嘴炮服人漫天画饼,但日本人还真吃这一套。(明天再补上老师的看法吧,我还蛮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