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这部电影打4颗星,观影需要带一包餐巾纸,和一颗放空的心。
看完电影,如果对剧情和逻辑有疑问,可以去看小红书里00017Jc25t的系列影评。从眼疾科普,到被删除镜头还原,从《童年篇》到《大结局》,帮你梳理剧中的线索,使所有细节都完美闭环。原来,你认为莫名其妙的地方都是因为没看懂。作者堪称“丢学家”,她的分析会让你心服口服!
以下是链接,建议从《童年篇》看起:
重点说一下我对结局的理解:(含剧透)
1)丽姬娅复活的意义
爱伦坡是基督徒,西方信仰是有复活这个概念的,复活节就是纪念基督的复活。据基督教的观点,死并不是终点,死后在末世时有一个新身体的复活。这就很类似爱伦坡笔下丽姬娅的借尸还魂,书中丽姬娅的复活也是在修道院的教堂里发生的,教堂就代表了信仰,电影结尾的密室基本是还原了教堂的场景,棺材也被摆成了十字架的形状。我们也可以去思考,我们到底相不相信丽姬娅复活的真实。网上有句话很火:“死亡之外皆是擦伤”。一下子,很多人看了这句话,面对苦难的眼光就变了:“反正我还没死,总能熬过这一关”。但是,如果死亡都能被复活征服呢?我们对死亡的眼光也会被改变,我们所面对的“擦伤”都变得至轻至暂。如果复活是真的。我们会变得极其的勇敢,不是极其的有能力,而是极其的勇敢。我相信爱伦坡用丽姬娅的故事鼓励着白晓宇这样的读者们,成为在黑暗中笃信复活的一群。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编剧用丽姬娅的故事贯穿整个电影,最后用复活的桥段作为结局,与其说是梦幻he,不如说是在反问观众,你相信复活吗?你相信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吗?你能凭信仰战胜恐惧,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擦伤”和命运的难题吗?
2)结局是梦吗?
大部分观众都不信结局是真的,因为太童话,现实中王斤斤要找自己找很久,而且大概率是回不去的。《花束般的恋爱》和《稍微想起一些》里的遗憾分手才真实,丽姬娅复活是白晓宇的“庄周梦蝶”才能让电影变得深刻。没错,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怀疑王斤斤的回头,就像我们常以过来人的姿态告诉孩子“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但我想说,不要在经验和想象力的约束下去猜疑。对的,没有人见过复活,成年人不相信童话,因为我们被这个世界影响了太多,于是我们就不会相信我们眼睛没有看见过的东西,不相信耳朵没有听见过的东西,不相信自己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被我们的想象力和经验关在一个小小的黑盒子里,出不来。信仰,不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记得白晓宇的扮演者檀健次在首映采访时说过:“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在北京闯出自己的天地。” 他因为相信,披荆斩棘,经过16年从小川到白晓宇,最终他看见了更好的自己,也让所有人看见了他的优秀。不论是檀健次还是白晓宇,他们都像孩子一样,追寻着自己的星辰大海,所以,我们也可以尝试像孩子一样,放空自己,思考男女主成长的可能,相信相信的力量,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3)男女主成长的领悟
白晓宇的成长是最让我感动和值得学习的。<感情方面>设计和建造爱伦坡城堡,是他对爱的纪念,也是爱的觉醒:爱,不被婚姻和形式捆绑;爱,不再是占有而是陪伴。被你改变的那部分我,会代替你,永远和我在一起…… <疾病方面> 他去做盲人体验,为之后的失明作准备,以及在夕阳里和老人的对话,都是他和眼疾的和解:黑暗和光明,生和死都是共生关系,只有经历如何死,才知道如何活;经历过黑暗,才知道珍惜光明。相信不管他最终有没有和王斤斤在一起,他都能好好的生活下去。
王斤斤的成长,也让我看到曾经的自己。她出身平凡,迷失自我,故事前半程,她不懂白晓宇的付出,不懂自己想要什么,是个任性、荒唐的人。但是,谁没有荒唐过呢?从十八岁脱离家庭庇护的那一刻,到此后多年漫长的青春期里,包括我,和我印象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曾经不知道自己是谁,曾身处一个迷茫、躁动的场域里,不受控制地在某些时刻,变成一个虚伪或虚荣,自卑又自大的人。那就是一场青春灾难。有些人一辈子无法从那场灾难中走出,有些人在历经不堪回首的事故后,也许有天能摆脱人性的枷锁,找到被弄丢的自己,找到自洽与自由。希望我们都能是后者。电影也给了我们这种美好的可能和希望。
以上是我对结局的理解。这部电影虽有瑕疵,但是,这是一部引发思考和讨论的诚意之作。值得有人生阅历的你,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