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看到电影,确实是感情经历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的。
看到有人评价说感情进展太快,其实爱情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讲的就是一个缘分和投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是相信面对一个与自己志趣相投并且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的人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愿意尝试开始一段感情的。不尝试,怎么知道结果呢?影片也已经在注意渲染他们志趣相投能共鸣这一点了,两个文艺青年,在恋爱时难免受文学这种虚幻的东西影响,文学创作中强调命运这一推手,所以他人眼中突兀的感情节点部分源自男女主对于命运这种缥缈的东西的偏信,故而他们分开后仍念念不忘,因为他们在彼此眼中依旧是自己最初爱上的那个形象,只是那次错过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让他们在剧烈的情感波动中相信了有缘无分。
不过可能受限于时长原因吧,每个阶段的时长其实都不长,就会显得感情转变的有点突兀,但处在能接受的范围,至少没有让我和我朋友在电影出现相视一“啊”的情况,剧情还是能抓住观众的。
在之后就是开头提到的不同感情经历的人有不同解读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有些人可能天生就钝感一些,但我不觉得这可以到达被黑的程度。这部剧讲的本就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只有一地鸡毛,但演员让这份平凡有了观赏性,也让更多人可以在电影中找到共鸣。现实的我们一定会在生活中感受到无奈与隐忍,耐心和爱意被琐碎的分歧渐渐消磨……但当真正分开的时候,我们各自都冷静下来的时候,相信内心一定是还会隐隐作痛的,影片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在面对生活、工作上的不顺心时,不要随意将怒火转移到爱你的人身上,沟通才是维系长久感情的良药。
对剧中女主的态度,我和朋友也是持不同观点的,我是能够理解女主的,因为我确实对别人说过我觉得这份爱太重了我承受不起这种话的,不想耽误对方。像我朋友就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说矫情也确实是矫情,但对于我们这种觉得自己承受不了这份浓烈的爱意的人来说,对方的坚持与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白晓宇愿意放手让女主去做她想做的事,也愿意留在原地接住她,这一点真的太打动我了。这部影片不像传统思维中男主成长得非常强大能够把女主完全庇护在自己羽翼之下,男主也不是霸道强势的能够在影片中带给观众更多“爽度”的形象,影片中一直隐隐展露着“女强男弱”,但我觉得白晓宇的爱不是弱,弱是不上进和懦弱,但白晓宇是包容和成全,他的不强势成就了女主自由成长的空间,他愿意做那个托底的人,做沉默的盾牌而非锋芒四溢的长矛,这份沉稳的爱意是让人安心且向往的。很早之前,我的理想对象就是这样能够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并且为我兜底的形象了,很高兴能够在大荧幕上遇见这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