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个豆瓣用户给出8.1的评分。标记数量少得确实可怜,却也表明这是一部被淹没的佳作。安静、美好这般赞美词似乎太过宽泛、虚假,其实观影过程中,我是犹豫的,甚至拒绝的——剧情张力,环境张力都没有拉出来,影片名字也有模仿《伴你同行》的嫌疑。但是又看不到制作者的燥气,除了技术环节,这些剧情似乎就是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我拒绝了先入为主的审视,继续看下去。弹幕并不多,思维扯动不算很厉害。调色很棒,有代入感。但是略略浮在空中,心里抓不住的痒。
我又犹豫了。老片子多数不会有燥气,那时候没有过多的商业因素干预。土壤就是有限的,没什么变化。制作一部影片,所需要的资源同今天显然不能比。我猜,这部电影并非出身大的电影制片厂,没有大投资或靠山。这时候,还要拔高主题是不切实际的,容易脱节容易浮。如果剧情行进能够踏下心来,专注描绘场景的光、影、容、错,人物的相、情、进、退,人、事、物、景之间互动的火花,联结的产生与断裂,激情、不舍、决绝,那么意的产生会很自然的出现。多数电影的架构都是有踪迹可循的,比如伊斯特伍德拍硬汉片,伍迪艾伦拍话痨片,是枝裕和拍细节,他们迥异的风格都是通过渲染一些相似的东西达成的。风格不同,架构相似。而那些野心泛滥的影片,恨不能从第一秒就像观众耳朵里面灌道理,强J性的视效。这样的作品,不是为抚慰心灵制作,而是为捕获人性制作的。
中国不缺好片子,《千钧·一发》《一个都不能少》《那山那人那狗》,带来满满的感动。记忆中在CCTV6看过一部微痞大学生给一个中学生做家教,以水煮鱼沟通感情,有常蓝天出演,也是扎根土壤的好片子。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看到最后,愈加不舍。影片手法虽然稚嫩、粗糙,感情是真挚、深厚的。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乡,或许并不完美,但是他们爱着我,我也爱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