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不喜欢《小王子》。这或许足以让我跟世上一半人划清界限,既然喜欢《小王子》的人有那么多。此片在原著故事外又套的一个现代的外壳,可能还挺符合《小王子》原著的一些意思,但也加剧了我的讨厌。

这个套在外面的现代故事外壳,里面只有单一而敌对的母女关系,只剩下升学压力里的对抗,没有爸爸,没有感情,没有生活。也不做饭,妈妈也不休息。也不知道这是儿童视角还是大人视角?跟原著一样,一个大人假装孩子视角强行刻画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作者从小画的不被大人认可,似乎从此埋下对大人的怨恨。其实艺术创作水平还不够的时候,“我头脑里是这样想的但是你们无法看见”是很自然的现象,努力画得更好,就可解决此问题。在成长过程中,这都不是事儿。另外世界并非如此简单非此即彼。你可以画得好,同时文化课也很好。叫孩童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好吗?这得是多幼稚且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孩才这样想。而这些小孩长大又往往发现这世界全在谈论分数和钱。而且即使作者已经能把小王子插图画的这么好,最终还在怨恨吗?

当过爸妈的人都经历过,小孩子刚刚学会拿笔乱画时,大人都会不断地夸赞他,宝宝你真棒!也常会为小孩子特有的有趣而天真的思维逗乐。圣埃克苏佩里的回忆里完全没有这些。推测作者从小缺爱,欠缺这么一点略带宠溺的自家内部的小交流。这似乎成为了他的一个心结,并在成年后仍然引以为憾。书里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没有女性或者男性的区别,统一称之为大人。电影里表现的呵斥他画作的是一个男性声音。但是查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生平,出生于贵族家庭,4岁丧父,家中多子,由母亲抚育长大。莫非这种大家庭里的母亲不似我们老百姓家庭温柔?但介绍里又说他母亲温柔。

鲁迅也是大户人家出身,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没有父母亲出场,但是有一位亲切可人的长妈妈,给了他很多童年的乐趣,也教了他一些物种知识。

《寻找梦幻岛》里的妈妈,生活艰难,但是她带着孩子们在乡间居住玩耍,游戏,戏剧,遇见作家巴里,成了彼得潘的原型。

诸如此类的童年成长经历,在圣埃克苏佩里的生活里是完全缺席的吗?

从他贫乏的博物学修养里来看,他似乎真的很缺乏这样的生活。他写到几种物种,植物有猴面包树,玫瑰、羊吃的草,动物有沙漠里的毒蛇、狐狸、羊、玫瑰上的毛虫,但是没有一种涉及到具体种名。据我所知月季(即书中说的玫瑰)并不是多种鳞翅目幼虫的寄主,何况一株并不大的植株,更不可能同时有多种鳞翅目幼虫。可能是夜蜂幼虫。

这倒颇像现在的有些孩子,读过一点书,看过一点纪录片,听说过一些遥远国度的神奇物种,但是很难说出身边的具体物种、昆虫或植物的生长史。因为他没有观察自然,也没有真正的博物学精神,也没有爱。没有爱过身边的小虫,就不要夸口爱什么玫瑰狐狸了。

鲁迅的博物学水平虽然也一般,但是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谈到的几个物种,展现了真正的博物学精神,和真实的孩童精神世界。皂荚树、桑葚、蟋蟀、蝉、云雀、张飞鸟、赤练蛇、斑蝥、覆盆子、何首乌,都有具体名字,直到现在也常被人们谈起。而且那时候没什么外来入侵物种,这些都是本土物种。也有对学习生涯的描写,对先生的敬畏,对自我成长的总结。

和《小王子》中的地理学家类似,其实现在的生物学家甚至有些专门研究某些物种的生物学家,他的主要工作也是在书房里,有时在野外,但并不主要在野外。

《夺宝奇兵》里印第安纳琼斯的人设就是,一位不只呆于图书馆里的勇猛的身手敏捷的才貌双全的考古学家。这是人设,不是常态。常态而言,考古学家也很多时间在图书馆里。这是人类的成长,这是现代化的科研方式。标本馆、实验室、图书馆、电脑、互联网、学术合作,这都是成年一点的人类的学习常态罢了。所以学术的中心,是大城市,是大学,而不是在野外。

圣埃克苏佩里无法理解这些,无法理解现代的科研方式,因为他的思维停留在小孩子对科研的无知,并对这些他并不了解的事情充满敌意。

在《小王子》里,作者自述是一个为修飞机和缺水发愁的成年人,他并非那么不识人间烟火。但是在表述上,他又极大地倾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小王子。

“小朋友啊,现在哪有工夫说狐狸呢?”

此时作者有没有理解大人要求小时候的他学习文化知识?小朋友啊,现在哪有工夫画蛇吞大象呢?

不理解也没关系,但您可以放下了吗?不用一直怨恨着吗?

前段时间罗布泊沙漠有几位游客遇难,颇为他们惋惜,可以想见那种绝望的心情。现在他们一大一小在沙漠里没有水,没有路过的人,没有救援的希望。似乎也没有什么临死的绝望?

小王子说的“星星真的好漂亮,因为它们也有一朵别人所不知道的花”,可以理解为挂念玫瑰的一种痴狂话语罢了。但是“沙漠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有一口井悄悄地藏在某个角落里”除了句式上的戏仿,还有什么意思?

沙漠本身不是有壮阔苍凉之美感,和夺人性命之恐怖?期间亦有一些生物在期间活动,你不爱沙漠里的草、蜥蜴吗?井除了救你们性命之外,你有描写它的美丽吗?井是何人所掘,有何故事,救过几人性命,在你们这里全是没有的。只有空洞的“美丽”。美丽是指救你们的命吗?那岂不是比你所鄙视的“大人们”更为功利?

“我忽然惊醒,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感觉到在这沙漠里有光芒。”恕我理解不能,这会儿你们还没找到井呢!你们还不知道是会找到植物,还是沙下水源,还是人工挖掘成的井,还是未能免除暴毙在沙漠里的威胁。你就在这儿光芒个啥?而且这种“我忽然惊喜”式的小学生转折语句,令我这个读者感到尴尬。

事实上,圣埃克苏佩里在1935年一次飞行中,飞机发生故障,迫降在开罗附近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与机械师普列夫一起在绝望的情况下跋涉了五天五夜,是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来的。《小王子》创作于1939-42年。

据说小王子与玫瑰花是圣埃克苏佩里自比他与她的妻子,但正如不是很理解小王子为什么离开玫瑰一样,我也不是很理解圣埃克苏佩里号称爱妻子但是常年漂泊在外满世界飞行,这还是一份危险职业。可能更享受自己飞行时的孤独感吧。也不是很理解“你知道我最后悔的是什么事吗,康苏爱萝?就是没有把《小王子》题赠你。”为什么没有呢?

作者写小王子原是在自比自己丰富的感情生活,书中充满了牵绊、驯服这样暗示性的主题。爱玫瑰,但又不能忍受玫瑰。爱情里的生活不都是如此吗?恰好狐狸在我们文化里也是某种诱惑的暗喻。据说玫瑰是映射他的第一任女友露易丝,妻子康素爱萝则兼备玫瑰与狐狸的特质,彼此互有不忠。婚后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是奈莉。小王子也没有和狐狸长久在一起。也没有回归玫瑰。宁愿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世界。又不愿意被人看穿,所以没有题赠给妻子。这哪是什么儿童文学,这相当成人。用一些跨物种的交流,模糊的话语,隐藏了自己罢了。在我有限的阅读中,《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最与之相仿。

大概是说要进到故事里去拯救小王子?那就
顺着这个思路走吧。和开头那份简单粗暴一样,把所有大人指向灰暗无聊残暴的工作状态,所有人都是坏人(孩子你这是精神疾病还是巨婴),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把小王子刻画成完全无光、无能、无言的一个形象。不是应该去N前的沙漠里阻止他自杀吗?怎么是去职场捞人?他怎么还长大了,如此简单的工作也做的如此失败。工作态度差工作能力差,这也是大人们的错?他再也不是沙漠里那个熠熠生辉的小人了,也不有趣,也不中二,也不热血,也不帅,也不多情。最后还得在这个小女孩的帮助下回忆初心,回到了他的星球。玫瑰都已枯萎了。你不是以你的玫瑰为宇宙中心吗?“星星真的好漂亮,因为它们也有一朵别人所不知道的花”。你可是其他花都看不上呢。那现在你花死了,你准备如何自处?

这个世界啊,一面痛恨工作痛恨金钱痛恨大人,一面拥抱甜点美妆美服,一面骂老板骂爹妈,一面祈祷着“一夜暴富”。在各种极端之间反复横跳。世界丰富多元,各人有各种理解,但是如果一个人身上出现多种自相矛盾的理念,首先需要检视一下自己内心是否真诚。即使作者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但读者将识破其中的伪装。

在我们这个世界,有着多样的分裂、敌对、无法自洽。一个创作者,一个生活者,一个观察者,应去深入生活,去体察,去表达,去守护,去关怀。表达的形式是多样的,但都不代表思考可以是粗糙的。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她的故乡回忆里,有火烧云里的壮美,有冬日里的凋敝。有个人的生世,也有时代的哀愁。有对彼地人情世故的批判,也有对人世的关爱。

人有幼稚的时候,但终要成长,悔改,感恩,理解,包容,温柔,谦卑,走向生命的完满。借用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至于什么是爱,我只信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小王子Le Petit Prince(2015)

又名:The Little Prince

上映日期:2015-10-16(中国大陆) / 2015-05-22(戛纳电影节) / 2015-07-29(法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杰夫·布里吉斯 麦肯吉·弗依 瑞秋·麦克亚当斯 瑞利·奥斯本 

导演:马克·奥斯本 编剧:Irena Brignull/Bob Persichetti/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小王子的影评

momo
momo • 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