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当年票房惨败。
这部电影我大概刷了3遍(也可能不止),即使是最后一遍观看,依然会被代入男主 “永不再见”的痛苦和恐惧中。
明明剧本存在圆不回去的逻辑漏洞,但是情绪代入感却极强。
是这部电影让我对「艺术作品」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进行了反思。
我原本一直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就是在讲一个故事,小说、影视,乃至游戏实际上都是同一回事。
所以完成任何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绞尽脑汁地把一个故事讲得完整,讲得精彩,讲得令人感动(广义)。
而讲故事的媒介可以是多样化的:文字、图形、影音、其他多媒体…这些反而都不是原则问题。
我原来是这样想的。



这个想法实际上是有漏洞的。当然这个漏洞并不是在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才突然发现的,我早就意识到这个理论有一些不太能解释的瑕疵:
譬如说,先锋艺术画作,画的东西完全不知所云,如果说他是在诉说故事,那他在讲个啥?

再举例,「音乐」作为一项独立的艺术作品,其本身未必是叙事的,因此音乐也不能归到「万物皆是讲故事」的理论框架中去。
看来用「讲故事」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艺术作品的本质内核仍然不够精炼。我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超越「讲故事」,更接近根本的词。
就在我细细琢磨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强盗般不讲道理的难过体验之时,我豁然想通了这个问题:
比「故事」更本质的词,是「情绪」。
这就串联通了一切:
你觉得各种媒介的故事好看,是因为故事被你消化后成为了一种丰富而回味悠长的情绪。
你觉得先锋艺术画作完全看不懂,无法描述,是因为它用图形和光影引导你感受一种“因自己而异”的个性化情绪,但你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其实无需表达,只要感受当下的情绪即可;
你觉得音乐悦耳动听,但说不出来好听在哪(当然,你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得头头是道,然而你不能讲明白它为什么悦耳动听),是因为音乐向你表达了能引起你共鸣部分的情绪;
反之,你觉得噪音难听也一样,噪音假如陈列在艺术馆,也是一种反向艺术,也能传递情绪;
你觉得《时光倒流七十年》逻辑狗屁不通,但却没来由地代入了主角的绝望和悲伤,是因为最后的爆发直接把整个叙事打穿了,让「情绪」在“观众还没来得及想通、推敲整个故事”之前,就提前猛烈地到来。
而对于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自己所能接收到的「情绪」的丰富度,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人生阅历的丰富度,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世上没有人会对着一部作品产生完全一模一样的情绪,但优秀的艺术家至少会把人类所共通的情绪传递得准确且淋漓尽致。
当然,我估计编导电影的人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按自己喜欢的整就完事了。这部电影整体来说,虽然逻辑比较硬伤,但是效果却意外地摄人心魄,令人回味。值得推荐。

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

又名:似曾相识

上映日期:1980-10-03片长:103分钟

主演:克里斯托弗·里夫 简·西摩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特雷莎·怀特 

导演:吉诺特·兹瓦克 编剧:Richard Matheson

时光倒流七十年的影评

川川
川川 • 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