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就听说王朔把自己的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没了消息,寻寻觅觅很多年,直到某天无意在网上下载到。应该是VCD转刻的,画质不佳,没有字幕,京片子讲快了有时听不清楚。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导演是王朔,主演是冯小刚,而不是相反。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出色发挥。冯导的冷幽默可圈可点,表现完全不输给葛优;王朔对镜头语言及故事节奏良好的控制,让人感叹他没有转行去做导演真是太可惜了。
只是想不通这样一部有趣的电影竟然不能公映,不知道电影局又哪根筋搭牢了。


用两个字来形容影片,就是“反讽”。这也是王朔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费尽心机,嘻笑怒骂,目的只为了颠覆一切庄严崇高、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人生哲学。为此,这位侥幸没有受过正统教育“污染”的作家不惜放低身段,以“痞子”自居,然后借市井小混混的嘴,用街巷俚语,油腔滑调地调侃世事。套用他一篇小说的名字,叫“一点儿正经没有”。
深究起来,王朔也算用心良苦。因为长久以来,中国人活得实在太认真、太辛苦。


迄今为止,我从未在国外生活过,不知道那里的情形如何,但我知道,在中国,每一个人从开始读书识字的那天起,有一些观念就会跟随文字深刻入心。例如国家、民族、家庭、气节、手足、兄弟、义气、爱情、父母……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笔划,一些符号,当我们写下这些字,即代表认可了它们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含意。
比如“国家”,任何粗通文墨的人都可以脱口讲出一堆这个词的引申义:为国捐躯、爱国主义、苦难、统一、分裂、主权、领土、卖国贼、汉奸……这个词如此庄严和神圣,它的内涵在国旗一次次地升降中不断被强化,在国歌一次次地奏响中,赤子们热泪盈眶。
再比如爱情。其实谈情说爱本来没有模式可循,但千百年来它持续被歌颂、吟诵,以致于拥有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力量。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是纯洁的,不应该掺杂功利心,一切因利益而结合的婚姻如政治婚姻或者金钱婚姻等等,都等同于交易,被视为可耻行为。所谓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她)的灵魂(人品),仿佛这样才够纯粹。再有钱的男人,也不愿意女人为了钱才嫁给他,念念不忘要问一句:你是爱我的人,还是爱我的钱?
父亲,也是这样一个被神圣化了的词语。


大部分的男人这一生都会成为父亲,但不一定是个“好父亲”。可是,好父亲有标准吗?
影片主角马林生是个不得志的男人,中年丧妻,15岁的儿子不服管教,在单位里当个工会主席,整天写一些诸如悼词、检讨之类的无聊文字。看上去,生活与事业都前途暗淡。不过,好在他要求不高,非常自得其乐。
想想自己年纪还不大,算来应该还有机会再婚,他忍不住想再寻找一次爱情;因为太不出众,也因此没有野心,反而在年终评比时拣了便宜,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足够让他得意好几天;由于身份卑微,写的领导讲话没有机会亲自上台朗读,马林生就在家里自我陶醉,在哀乐中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不行;替儿子写的检讨,也是得意之作,偏偏小子不理解老子的心思,不懂欣赏,拒绝交去学校。一怒之下,他拿出父亲的权威,一个巴掌甩过去将儿子打翻在地。
“我可当不了你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马林生收拾行装搬去后妻的家,临走丢下这句话给儿子。
他彻底投降了。
住女人的房子又怎么样,婚都结了,还在乎什么面子。他也曾经努力过,想维护所谓男人的尊严,拒绝那个原本就不喜欢的女人。可惜现实太强大,女人讲一句:“我才不在乎你爱不爱我,我只要你跟我一起老老实实过日子就行了。”他那一点弱弱的坚持立刻土崩瓦解,乖乖当了新郎倌。儿子呢,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抽屉的锁也撬了,还是没有用。他不够强壮,儿子被打了也不能替他出头,理所当然得不到应有的崇拜和尊敬,更不要说成为榜样。他太无能,太令人失望,是街坊邻居的笑柄,小孩都不愿意跟他下棋,除了偶尔在儿子面前可以充充老大,吼上几句,就连精神病人都能把他玩弄于股掌。可是再过几年,儿子一定比自己还强壮有力,到时哪里还有他的容身之地?
因此老马放弃了。“父亲”两个字太沉重,他担当不起。


如果给“父亲”一词下个定义,你会怎么写?
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孕育你的男人,他应该是强大的,值得尊敬的,是女人和孩子的保护伞与依靠,他应该有宽厚的肩膀和有力的胳膊,可以把在危难时把家人挡在身后。他应该是父母和家族的骄傲,是妻女恋慕的对象,是儿子敬仰的榜样。
但是冷静思考一下,这样的标准,有几个男人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配当父亲吗?就不是个够格的男人吗?上面的那些标准又谁定出来的呢?
本来,“父亲”也只是个称谓而已,奈何世人对这个词赋予太多的社会责任,叫人不堪重负。
那些关于父亲的定义让马林生害怕。他是男人,也是父亲,可是他想逃。
其实,算起来老马还是幸运的。至少他懂得自嘲。
自嘲,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想当年,《芙蓉镇》里面姜文演秦书田,新婚大喜的日子里,有人送来一幅对联,上书:“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妇。”是可忍孰不可忍,谁能咽下这样的奇耻大辱?秦书田可以。他毕恭毕敬把对联贴在家门口,每个边角都亲手抹得服服帖帖。
马林生没有这本事,但装起熊包来也不含糊。听说儿子被打,他撸起袖子操起煤饼,在众人的簇拥下凶神恶煞般走出胡同,结果却把煤饼往地下一扔,对儿子说:“咱算了吧……”当众丢人。
正是靠了自嘲这一招,马林生才可以坚持到现在,否则,估计早就羞愧而死了。


写这篇小说的时候王朔的女儿还小,但相信他已经开始思考“我该如何做父亲”这个命题。他煞费苦心,塑造了一个倒霉蛋、孬种兼可怜虫的形象,区别与以往高大全式的父亲。马林生这个男人尽管窝囊、软弱,但却很真实,他是平凡小人,是你我身边千千万万个普通男人的缩影。
人人都想与众不同,想要出人头地,却不知道杰出人士光鲜外表的背后,是多么得辛苦,活得有多累。天天端着架子做人,在舞台上或许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就显得矫情。
只可惜王朔对“父亲”这个崇高字眼的肆意嘲弄没有坚持到底,在影片的结尾他还是忍不住让主人公高尚起来。当一帮小混混前来寻仇,马林生憋了很久,硬生生从牙缝里迸出几个字:“我是他爸爸!”替儿子扛下了这桩恩怨。
做英雄的代价是沉重的,老马被打得躺进了医院。儿子来看他,感动得落下泪来,父子冰释前嫌,大家在子孝父贤的亲情感召下言归于好,重回大家庭的温暖怀抱。
唉,王朔毕竟还是不够彻底啊。

我是你爸爸(2000)

又名:冤家父子 / Father / Papa / I am Your Father

上映日期:2000-08-11(洛迦诺电影节)片长:94分钟

主演:冯小刚 胡小培 徐帆 刘蓓 

导演:王朔 编剧:王朔 Shuo Wang/冯小刚 Xiaogang Feng

我是你爸爸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