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缩影创作手法,从战前开始,到战后结束,重点是写八年抗战及胜利初期,分为上下两集《八年离乱》和《天亮以后》,跨越时间和空间,从沦陷区、国统区到解放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影片从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总体着眼,抓住这个时代的阶级、民族的大矛盾来设置作品的矛盾冲突,力图在最大的范畴再现社会生活的宏大图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继承和发展了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公司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描绘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前后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影片围绕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构筑了两条主线、一条辅线的叙事结构。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与老师张忠良相爱、结婚并生子。抗战爆发后,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离开上海。从此夫妻天各一方,素芬与婆婆、儿子先逃回乡下,由于受到日寇骚扰他们又返回上海,但是生活却更加艰难。而参加救护队的忠良也备受磨难,险遭杀害后辗转抵达重庆,流落街头。后在王丽珍的帮助下谋得职业,从此,他在王丽珍的拉拢下日益堕落,周旋于商场。他完全忘了自己的家庭,回到上海后与王丽珍一起住在王的表姐何艳文家中。为生计所迫来到何艳文家中做女佣的素芬遇到忠良,而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的忠良不敢违抗王丽珍。在痛苦与屈辱之下,素贞投江自尽。构成辅线的是在乡下教书的忠民(忠良的弟弟)与同事婉华一起抗日,抗战胜利后,结为幸福伴侣在根据地教书。 《一江春水向东流》所展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民族的内忧外患与一个时代的动荡不安。在艺术创作上,整部影片在镜头的运动上具有意境美感,春水和月亮等自然物象的设计,一方面寄托了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另一方面针对世态人情进行尖锐的讽刺。影片中,月亮的出现与中国文化意向中伤感悲凉的情绪结合。在素芬与忠良定情的晚上,两人并做在窗口,对着月亮诉说情话。月亮的画面好似隔着窗棂拍摄的,铁窗分割的月亮似乎在预示这种感情的悲剧性结局。在忠良离家的夜晚,月亮再一次出现,浮云保卫着月光,离别的悲情再次酝酿。第三次月亮的出现是忠良被日军俘虏之后,忠良的双手被绑着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月亮,心中的悲伤涌上心头。再次过后出现的月亮,导演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演绎,忠良在丽珍的卧室对着月亮思索,仿佛是在思念原来的家庭,但是很快在面对丽珍的诱惑忠良很快有转向丽珍的怀抱;同时,镜头转向素芬简陋的家里,怀抱着儿子的素芬遥望月亮,想起忠良临走时的诺言,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就在此时,狂风呼啸,月亮隐没在翻滚的乌云里,风雨将至。在蒙太奇运用上,从古诗词中借鉴,伴着“月亮弯弯照九州”的歌声,张忠良投入王丽珍怀抱,而素贞却在苦苦的思恋丈夫。第五次月亮的出现,是回到上海的忠良与何文艳厮混,一轮满月一转,镜头缓缓推至饱受相思之苦的素芬,此时,忠良的逍遥与素芬的凄苦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加观众对这种现实问题的愤恨不平。月亮的五次出现,既有意境的营造又有讽刺的对比,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影片最后一次月亮的出现将道德的关切上升到了社会批判的高度。
   《一江春水向东流》背景横跨了十几年的岁月,把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来展示时代和历史的悲剧。蔡楚生的作品表达现实主义的人性和民族性。

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

又名:The Spring River Flows East

上映日期:1947(中国大陆) / 2017-10-27(中国大陆重映)片长:192分钟

主演:白杨 陶金 舒绣文 上官云珠 吴茵 

导演:蔡楚生 郑君里 编剧:蔡楚生 Chusheng Cai/郑君里 Junli Zheng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影评

M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