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朋友都在盛赞里面对人性,对存在(existing)的思考,我感到很高兴,这部电影的价值就在于它唤起了我们的共通感:我是谁?我的世界真是吗?世界是什么?真理是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黑客帝国》尤其是第一部,的旨趣是一样的。不过,当然,场景要小得多。和黑客帝国的宏大叙事——人类的灭绝、地下抵抗组织、恢复古代的民主制度、创造和毁灭、变异和平衡等等——相比,《十三度危机》(姑且这样翻译,当然,男主角帅晕了)是向内发展、细腻刻画的。其中一个细节就是,男女主人公在“变身”的时候,不是通过改换身份、名字等外在指标,而仅仅是换了眼神。眼神这个寓意,指向了编剧或者导演对“人性”理解的内在性。内在主体思想是由笛卡尔开创的。我思故我在,首先确证的是作为自我意识,个人意识的 “我思”。

但是,我们能用“人类是拥有自我反思能力或者自我意识能力”来确证我们的真实性吗?电影否定了这个做法。这才是电影的精髓所在。
对于“人怎么能自我确证”问题,电影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不过,经过一种推论,我们也许可以自家体贴出来:

在意识的范围内——自我意识属于意识能力的范畴——我们是无法确证自己的真实性的。就像电影里,一重世界里还有另一重,谁知道那个扮演邪恶“用户”、可以将某个世界中的“人”随意“下载”的那层级存在,不是另一种虚幻的空间呢?这其实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家之一,费希特涉及过的,自我意识的确证,如果仍然在概念即对象化的前提下,必然会无穷后退。自我意识是对意识的意识,即,我意识到我在意识,那么,我同样能意识到“我意识到我在意识”,引号可以无穷加上去,人类这样下去就会和电影中的那个酒保一样,承受能力差的就会发疯。

所以,确证人的自身不能考科学,靠概念,不能在符号世界里去求人生的价值,真实,意义。只能在情感世界——我们的直观感受中。
什么令那个帅气的男主角,一会儿是网络公司的程序员,一会儿是他开发了六年的项目中的一个电子元件,一会儿又是“网络公司程序员”的创造者,那个邪恶的“用户”? ----仅靠眼神的转换。这就是内在的,人的直观决定了“我是谁”。我们对这里的“直观”的理解,不可在“感性认识”——这仍然是符号概念范畴的产物——上去认识。直观是我们前符号,前反思,非概念的生存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没有对象客体,也没有主体(我或者我思)。我们的确定性不需要去验证,因为我们已然是一个直接存在的主体。

在社会性的生活中,我们拥有亲人的关怀,朋友的信任和爱戴,爱人的心心相印,微妙共通。这些,才是“确证”我们的“存在”意义的东西。试想:当一个抗震英雄死里逃生,讲述自己的救援经历的时候,当他被那些被他救活的人紧紧握手感谢的时候,谁说他感到自己是虚妄的?当一个地方官廉洁奉公,造福一方的时候而离任的时候——想想十里长街送总理——他的感动,难道是假的?老百姓的爱戴和
不舍是真的,官员心中的崇高感也是真的。因为这些都是社会性的情感!

可见,社会性的情感才是人们确证自己价值和意义的最终根据!而这种情感归根到底是一种自我体验,是自家的体贴。外在的概念(功名、名誉、财富)等都不是最终的根据。科技更不是。想想那堆电子元件,多么无助,多么冰冷!

总之,整部电影以深刻的哲学思想取胜—— 也许不是刻意具有哲学性。值得一看。



异次元骇客The Thirteenth Floor(1999)

又名:十三度凶间 / 十三度凶兆 / 13阶梯 / 十三层楼 / 第十三层 / The 13th Floor

上映日期:1999-05-28(美国)片长:100分钟

主演:克雷格·比尔克 阿明·缪勒-斯塔尔 格瑞辰·摩尔 文森特·多 

导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编剧:约瑟夫·鲁斯纳克 Josef Rusnak/Daniel F. Galouye

异次元骇客的影评

!
! • 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