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7-08

喋血长平:作为科普的历史片

喋血长平

“科普的历史片”:一方面,保证历史的完整,不扭曲历史,误导读者;一方面,想要达到科普的效果,就不得不考虑大多数读者的情况,大多数非历史爱好者对于历史的熟悉程度并不高,即门槛不宜太高,满足大多数读者对于“故事性”的需要。

就这方面而言,这部记录片不失为一部具有客观态度的佳作,大部分建立在参考、遵循“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基础之上。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三次选择,受多种影响因素影响的赌国运之战”的观点。
三次选择:1.韩国面临秦国军队的紧逼,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国献上党将战水引向赵国,赵孝成王接收或不接受,其实就是战与不战的选择;2.长平之战爆发,经过数年的消耗,秦赵两国陷入僵局,面临全国经济吃紧(三分之一青年上战场,留下三分之二的众多老弱病残撑持后勤保障),赵孝成王面临第二个选择“是继续任用廉颇打坚守,还是启用新人速战速决以摆脱困境”,即如何战的问题;3.赵军四十五万陷入秦军包围,一时秦赵前线双双再一次陷入僵持,并寻求外援,此时赵孝成王又将面临“救与不救”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后事。由此种种,这一个又一个选择,让外人眼花缭乱,也让当局者陷入困顿。这就是浓缩之后的显微镜下的历史,让人一目了然,却注定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值得思量。
长平之战,跳出局部战争之外,很难说它是一次纯粹的军事失败,相对客观的理解来源于完整,即这是一次秦赵两国在那个时段的“赌国,对赌国运”行为,远远不是一次军事失败能说明的,包括外交、政治、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
历史没有如果。赵国不会在接受上党与秦国交战和放弃上党、暂时隐忍发展国力之间选择后者,其实,即使是现在作为旁观者,也很难说清究竟这两个选择,哪一个更有利于赵国当时的处境;赵国不会在继续任用廉颇与秦国继续消耗和启用大将赵括与秦国速战速决之间选择前者,其实,从前期来看,或许即使继续任用廉颇,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两国都经受不住消耗,然后两者相互妥协,以外交手段寻求一个折中的结果,又或者秦国主动出击、打攻坚战然后失败;赵国同样不会在继续向长平派出部队救援被围赵军,或者寻求他国援军,我以前接触到的信息是(赵国确实派出救援,然后被秦军击退。也寻求了外国救援,外国摄于秦国之威,并没有出军救援)。

得益于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孙子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概念,发动一次国家战争,所要考虑的远远不是“发动战争与否”能够一言以蔽之的,你可以不考虑后果,结局就是你会被战争吞没,沦为战争的牺牲品,然后成为诸多有名的或者无名的历史。

补上一句,商君法一度让我痴迷,它作为强国之法制,确确实实是秦国崛起的基石,但至于,秦国统一六国后的迅速灭亡也确实与它密不可分。
其实,即使当世也是如此,“我们总说时代,究竟时代到底是什么,谁又说的清?”,暂时下个粗浅易懂的结论,“时代就是更适合生存下去的东西”。
法制本身没错,错的是以为“法制是一成不变的现实”,它其实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反馈机制”,将所有更适合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归总然后输出。

再补一句。
“强国之道诸多,归宗来说,有三个途径,齐国以明君吏治强国,楚国以广袤山河强国,魏国以甲兵财货强国,但是这诸多强国之道,都只可强国一世两世,遇上明君则兴,遇上昏君则溃。”。
其实,还是说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只要保证法制的执行,法治比人治更加客观,具有人治所不具有的效率、确定性。但是,似乎自商鞅变法后地中国诸朝代似乎,都没有有如此彻底的法制。

喋血长平(2017)

主演:未知

导演:刘元 编剧:刘元 Yuan Liu

喋血长平的影评

汐风
汐风 • 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