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5-21

喋血长平:喋血.长平

公元前262年,秦国举兵攻韩,切断了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系,韩国国君迫于无奈令上党郡降秦以息秦兵,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想借助赵国兵力共同抗秦,于是携百姓投降赵国。赵孝成王认为这是天降大利,接收了上党郡,惹怒了秦国。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拉开帷幕。这是事关赵国生死存亡的决定大战,最后此战以赵国的失败告终,四十五万大军被坑杀,赵国户户举丧,国力锐减。此战的失败奠定了秦国灭赵的基础,事实上如果白起和范雎没有矛盾的话很可能直接杀入邯郸,早几十年就灭掉赵国。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战斗能力猛增,一跃成为了当时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大国。更何况此时赵国拥有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二:廉颇和李牧。可为何会伏尸数十万,流血千里?
事实证明,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父辈辛苦打下的基业,不肖子孙几天就可以给败坏完。赵国的惨败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赵孝成王,我觉得他这个名号倒是应该改为赵不孝不成王。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存在基本致命的问题:
其一、重亲族,远重臣:在上党郡接收与否、与秦军胶着后的决策、赵括被围的应对措施等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上并没有征求蔺相如、廉颇等老臣的意见,而是与赵氏亲族平阳君、平原君等人商讨,导致见小利无远见,重大的决策失误。
其二、狭隘多疑:廉颇分析战局后采用守势,消耗秦军。而赵孝成王一味的催促,狐疑廉颇,听从挑拨阵前换将,四十五万大军的鲜血昭示了他的愚蠢。
片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在于,赵王任命赵括的原因真的是反间计么?
廉颇虽然战功磊磊,但他主要是对齐作战,很少直面秦军。而在阏与一战中,赵奢首次在野战中击退秦军,一战成名。在战况胶着的情况下,廉颇只守不攻,赵王很自然的想到了当年势如破竹的赵奢,可惜他早已病故,他的儿子赵括很自然的成为了赵王破秦的希冀。赵括熟读兵法,年纪又与赵王相当,虽然没有实战经历,可秦军将领王龁同样年轻不见经传,因此赵王的天平自然的向他倾斜。因此哪怕没有反间计,或许赵括也早在赵王的考虑范围内。
廉颇和白起经此一役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廉颇一生的荣耀基本在此终结,从他早年经历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有性格的武将,梁启超对其的评价为“偏狭”,而他晚年的悲哀在于遇到了一位没有宽广胸怀、不能知人善任的国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终客死他乡。
白起,号称人屠。片中他的出场非常震撼,他一生征战无败绩,手上的人头近百万,没想到最后一颗居然是自己的,不禁让人倍感悲凉。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代君王的丰功伟业往往是用血与骨堆砌而成。历史带给我们的,除了鲜血淋漓的真相,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与感悟。

喋血长平(2017)

主演:未知

导演:刘元 编剧:刘元 Yuan Liu

喋血长平的影评

汐风
汐风 • 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