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0-11

地球四季:两种自然“故事”

两种自然“故事”
           --《地球四季》和《我们诞生在中国》
           
因为国庆档期太满,“小镇”上所有的电影院都把《地球四季》塞进了犄角旮旯的时间--深夜十一点半。真不知道有谁会在午夜时分去看这样一部毫无噱头的纪录片。终于等到假期过去,发现有家电影院在今天中午一点放映。当我发现自己是唯一的观众,独自坐在黑漆漆的放映厅里时,平生第一次体验到,包场的滋味竟然很不好受。(脑子里迅速闪过某女孤身一人在放映厅被害的报道。)同样是自然纪录片,一个月前陆川挂名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待遇就好得多,排片虽然不算密集,却相当充分,又在暑期当中,许多小学生都有时间去看,上座率颇高,最终收获6600多万票房。而《地球四季》呢,可谓惨淡之极,远不及导演上一部作品《海洋》,目前只有区区四百万。如此结果与宣传力度有关,但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两部片子采用了不一样的记录方式。
陆川说过,其实《我们》不能算是纪录片,而是自然故事片。我们看到的影片,是从几万条拍摄素材中按照四季更替,母子情深,少年成长的剧情,精心编排而成的结果。它所讲述的故事,延续了国家地理和“探索发现”频道一贯的风格,以人类视角、人类情感去观察表现动物的生活,有时为了主题需要,必须通过剪辑甚至摆拍、虚构的方式完成叙述。比如雪豹达娃,已经有果壳网热心观众科普出压根就不存在;比如金丝猴淘淘救妹妹那一组镜头,剪辑得极其明显,一望可知是为渲染兄妹情深“编造”的情节。因为在人类世界当中,这是家庭成员面对外来威胁时很常见的反应。同理,大熊猫母子情深的故事也颇能引起观众共鸣,熊猫呆萌的表情和动作,经过精心的剪辑,再加上周迅生动有趣的解说辞,共同塑造了伟大母亲和勇敢少年的形象。身为人类,在动物身上看到这种既熟悉又充满陌生感的情绪,当然是妙趣横生。这也正是大多数自然纪录片会采用相同叙事方式的原因。广大观众也很喜欢这种故事。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并无太多创新。为了讲好故事,生动的旁白就成为《我们》当中最为重要的设计,作为导演编剧的代言人,故事讲述者,其作用类似于上帝。但是,雅克•贝松在《地球》当中却十分克制地尽量不去以人类的情感模式去解释动物,所以也就很少甚至从未让人声去解释动物的行为。影片中,我们只是看到一次又一次的四季轮回,动物们新生,长大,捕食,老去。如果希望从这里看到故事,你会觉得导演的叙事能力好差,翻来覆去地只会拍些森林动物,还莫名其妙地重复了好几遍。但如果因此认为《地球》的纪录方式纯粹客观就错了,因为片子伊始旁白已经告诉我们,事情要从一万年前讲起。这里也有故事,不过并非那种温情故事,而且更宏大更久远更沉重,有关人与动物纠葛的大历史。影片最后二十分钟,“人”的声音也像《我们》一样,变得又大又多,在展示森林动物数千年的自在生活之后,揭示了本片的中心思想:人类对地球和动物世界的巨大改变。直到此时你才明白,之前的画面都是一唱三叹的渲染和铺垫,是用当下的现实镜头对史前世界的想象。前面许多看似随意的细节其实都得到了呼应,比如那个一再出现的水池,一直是动物的水源,当人类统治地球时,它成了装点花园的喷泉。因此,这部纪录片中刻意的设计一点不少,甚至远比《我们》当中要多。我相信,它是立意要拍出史诗效果的,尤其结尾处,伴随着动人心魄的音乐声,马群放纵奔跑的画面令人深深震撼,那是对原始力与美的完美呈现,也是对这种已经逝去之美的凭吊。我喜欢《我们》,就像喜欢一个童话;但我更爱《地球》,因为后者呈现了更多现实,传达出更多思考。
纪录片以“非虚构”为基本特征,但事实上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够做到彻底的纪录,完全的还原。就像物理学界“测不准原理”揭示的那样,镜头的介入会不可避免地让表现对象发生改变。人类拍摄的自然纪录片,自然会带着人类的视角,肯定不只是一大串原生态的印象记录。所不同者,只是具体视角的差异,是“人”的理念渗透的方式。《我们》精心剪辑故事,刻意回避了动物生存的困境;而《地球》回溯历史,用各种拍摄手段穷尽自然之美,彰显人与动物的共生和矛盾。
好了,在严肃的讨论之后,号召大家都去影院为《地球四季》贡献票房。

地球四季Les saisons(2015)

又名:四季 / 欢乐季节 / Seasons

上映日期:2016-09-27(中国大陆) / 2015-10-23(东京国际电影节) / 2016-01-27(法国)片长:97分钟

主演:黄晓明 蒋雯丽 

导演:雅克·贝汉 雅克·克鲁奥德 编剧:雅克·贝汉 Jacques Perrin/雅克·克鲁奥德 Jacques Cluzaud

地球四季的影评

鸥怩
鸥怩 • 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