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5-11

朗读者 第一季:朗读者10

第十期:味道。
谈及味道,立马就想到梁实秋、汪曾祺一类的大家谈吃。那些吃食的味道里都是他们的快意人生,可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 一餐爱情——张小娴&《爱情的餐桌》(张小娴)
一直觉得,面对爱情时,不少人都成了盲人。像盲人一样在摸着“爱情”这头大象。抓紧一处,便匆匆地认定那是爱情的全部模样。所以,现在的我大抵是描述不出爱情真正的味道的。挺认同张小娴说的,现在的女性都比较独立,也有很多或隐藏或显露的自我,男男女女能在不苛求改变自我的情况下,包容和接纳彼此,倒也真不容易。
这一餐爱情,我们从年少品尝到苍老。
到了那一天,如果无法与你同饮,我喝不了的酒,请一定替我干了。

张小娴《爱情的餐桌》

爱情从餐桌开始,也在餐桌上消逝。
第一次约会,总是离不开餐桌,也许是两个人一起吃的一顿晚饭,也许是一杯咖啡,也许是喧闹酒吧里的一杯鸡尾酒。
这样的第一次,我们总是努力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从此以后,我们在餐桌上共度无数时光。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都快乐。
我记得我在餐桌边流过不少眼泪。但是,明天的明天,我们还是会一起吃饭,忘了流过的眼泪,忘了上一次为什么吵架。
直到一天,我们不再相爱了,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变成了最后晚餐。
有人说,只要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便会快乐许多。可是,当你爱着一个人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把和他一起吃的每一顿饭都当成是最后晚餐。
我们总是希望永远没有最后晚餐。
要是可以,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远,看着我们彼此在餐桌上渐渐凋零,眼睛老了,看不到账单上的小字,胃口小了,只能吃那么一点点,牙齿终于也掉光光了。
到了那一天,我但愿我是首先倒下去的那一个。就像认识你以后我们一起吃的每顿饭那样,我喝不完的酒,这一天,你也替我干了吧。

二. 味与道——胡忠英&《吃胆与口福》(古龙)
味道味道,味与道是两种概念。味是酸甜苦辣,种种滋味,道首先则是一种方法,当已臻化境之后,即菜无定味,适口者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则演化为一种“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如此一想来,厨师也是一份多么有魅力的职业。
“吃得是福”,在和不少自诩为“吃货”的朋友的相处里,我一向是“肝胆相照”。即使是看着她们狼吞虎咽、开怀大嚼,也心生痛快满足。
但同样,我也无比赞同,在所有做菜的作料中,情趣是最好的一种。过去听“夫子”讲课,偶然说到自己以前的学生,在橘子皮上题诗,再和几人一起分而食之。剥橘子瓣时总是出口:“我欲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二乐事,仅让我们听者,都觉得不亦快哉!
在有情趣的时候,和一些有情趣的人在一起,不管吃什么都好吃。

古龙《吃胆与口福》(节选)

我从小就听人说“吃得是福”,长大后也常常在一些酒楼饭馆里看到这四个字,现在我真的长大了,才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
  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别人看着他开怀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会觉得过瘾之至。
  “会吃”无疑是种很大的学问。做菜是种艺术。从古人茹毛饮血进化到现在,有很多佳肴名菜都已经成为了艺术的结晶,一位像大千居士这样的艺术家,对于做一样菜的选料配料刀法火工的挑剔之严,当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菜肴之中,的确也有不少是要用最简单的做法才能保持它的原色与真味。所以白煮肉、白切鸡、生鱼片、满台飞的活虾,也依旧可以保存它们在吃客心目中的价值。
  当代的名人中,有很精于饮馔的前辈都是我仰慕已久的。他们谈的吃,我非但见所未见,而且闻所未闻,只要一看到经由他们那些生动的文字所介绍出来的吃,我就会觉得饥肠辘辘,食欲大振,半夜里都要到厨房里去找点残菜余肉来打打馋虫。
  后生小子如我,在诸君子先辈面前,怎么敢谈吃,怎么配谈?
  我最多也不过能领略到一点吃的情趣而已。
  在夜雨潇潇,夜半无人,和三五好友,提一瓶大家都喜欢喝的酒,找一个还没有打烊的小馆子,吃两样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小菜,大家天南地北的一聊,就算是胡说八道,也没有人生气,然后大家扶醉而归,明天早上也许连自己说过什么话都忘了,但是那种酒后的豪情和快乐,却是永远忘不了的。
  我总觉得,在所有做菜的作料中,情趣是最好的一种,而且不像别的作料一样,要把分量拿捏得恰到好处,因为这种作料总是越多越好的。
在有情趣的时候,和一些有情趣的人在一起,不管吃什么都好吃。

三. 轻描淡写——张艾嘉&《走出非洲》(卡伦·布里克森)
60多的女人,眼里却没有透露出一丝暮气。这或许是内心的充盈让她和时间达成了和解吧。
张艾嘉说过:“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个时候终于明白,它是可以轻描淡写的。”所谓轻描淡写,也是在看清舍得后,与时间的和解吧。

卡伦•布里克森(丹麦)《走出非洲》(节选)

就这样,我成了最后一个意识到自己不得不离开庄园的人。当我回首在非洲的最后岁月,我依稀感到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先于我感知到我的离别。那一座座山峦,那一片片森林,那一处处草原,那一道道河流,以及旷野里的风,都知道我们即将分手。当我开始与命运达成协议,当变卖庄园的谈判拉开序幕,大地的景观对我的态度也开始变了。在那之前,我一直是其中一部分:大地干旱,我就感到自己发烧;草原鲜花怒放,我就感到自己披上了新的盛装。而这会儿,大地从我这里分开,往后退着,以便我能看得更清晰、看到它的全貌。
山峦在下雨前的一周里,会作出同样的表示。在一个傍晚,你凝望着它们时,它们会突然剧烈运动,卸去一切遮盖,变得豁然开朗,无论造型还是色彩,都格外清晰,格外生动,仿佛它们决心将蕴含的一切都向你和盘托出,仿佛你能从你坐着的地方一直步行到绿油油的山坡上。你会想:如果一头野猪从空旷地冒了出来,我可以在它转动脑袋时,看见它的眼睛,看到它耳朵在动;如果一只小鸟停落在树杈上,我能听到它婉转歌唱。在三月,山峦间这种惜别的景象意味着雨水将至,而现在,对我却意味着分离。
我以前也曾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即将离别之际,大地的一切向你袒露,但其中含义,我已淡忘了。我只是想,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可爱的国土,似乎仅仅凝视着它,就足以使你终生欢乐。光与影将大地交织,彩虹耸立于天际。
从站台向西南方遥望,我又见到了恩戈山。巍巍的山峰,像波涛起伏在平展展的大地环抱之中,一切都呈现出天蓝色。它们是那么遥远。四座峰巅显得那么渺茫,令人难以分辨。这景象与我从庄园里见到的迥然不一。迢迢旅途,犹如一只神手,将恩戈山的线条磨圆了,磨平了。

四.深渊下也是前程万里——吴纯&《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我其实是主张人应当受苦的,且要善待那些不堪和痛苦的经历,因为苦难往往造就出丰厚的经历和豁达的态度吧。但另一方面,又无比恳求善良之人能过得不那么艰难,少一些非常人遭遇。我在这两者间久久郁结,尽管我又无比的清楚,苦难的降临和多少都不是我能决定的。
无后路可退的境况下,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吧,所谓无底深渊,跳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乐》。然而白日底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一八一〇年后,心灵底均衡丧失了。日光变得异样。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质。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底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底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五.又梦红楼——叶锦添&《红楼梦》(曹雪芹)
我是在初三的暑假才完整看完了《红楼梦》,在八月的骄阳下,在书店坐上那么一下午或者一天,全全然痴迷于大观园那一群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和她们所构建的那个诗意理想王国。以致全书看完,仍不作罢,把87版和10版的电视剧都翻出来看。确实《红楼梦》往小了读是儿女情长,往大了读是朝代盛衰,但在那样的年纪读来,更念念不忘,久久难舍的也不过是那宝黛之间木石前盟的爱断情殇和大观园里才华各异诗情画意的女子以及那样的理想生活。
进入高中,夫子带给我很多红楼梦的新启读。至今仍难忘,高考前一天,在那样如离弦待发的境况下,夫子给我们上了关于《红楼梦》的高中最后一课。时至今天,此刻,写着这些文字的我,仍心潮澎湃如往昔。
在几百年《红楼梦》的论辩与探讨里,我仍是最喜欢刘再复的《红楼梦悟》,“悟”的方式乃“禅”的方式,是明心见性、直逼要害的用生命和灵魂去阅读,一旦刻在了心里,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当宝玉写下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时,黛玉立即给予点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在寻求感情的印证时中,“你”、“我”、“心”、“意”仍旧属于具象的实体,从“无有证”开始,就一步一步走进抽象中,宝云在“无可云证”处止步,即什么都无可印证,无需印证,则到了万境皆空的立足之境。但是黛玉,连这“立足之境”也一并摒弃了,所有的禅境、精神世界都不要,才是完完全全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永远行走,永远漂流,才会放下占有的欲望,才不会陷入沽名钓誉的泥浊世界之中。这段黛玉和宝玉的对话,是有借禅说爱之意,更有心灵境界的交融。他们的每一帧画面,每一次对话,都是那么的全然各异,嗔怒的、活波的、诗意的、挚情的。
除此以外,红楼梦中营造的诗意众合国也是我心驰神往的理想国。无论是中秋夜宴传花行令赋诗,芦雪庵赏梅,还是螃蟹宴潇湘妃子魁夺菊花诗,刘姥姥栊翠庵“饮”茶,无不建构了诗意生命的意象系列。刘再复说:“曹雪芹以生命方式抒写历史,又以生命为参照系批判历史,让生命气息覆盖整部小说。在历史家眼中“身为下贱”不值一提的小丫鬟,曹雪芹却发现其“心比天高”的无穷诗意。一个民族大文化的诗意是否尚存,只有一个尺度可以衡量,这就是生命尊严与生命活力是否还在。文化的精彩来自生命的精彩,当负载文化的生命主体变得势利十足、奴性十足,从腰杆到灵魂都站立不起来时,这个民族的文化便丧失诗的光泽。《红楼梦》作为诗意生命的挽歌,也给中国文化敲了警钟。”
关于《红楼梦》,还有很多很多思考和研究。
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属于她自己的《红楼梦》。

曹雪芹《红楼梦》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进贾府片段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言语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六.一首慢声低吟的长诗——叶嘉莹&诗词选吟诵
人生的别离,在叶老先生这里,先是母女的死生不能相见——“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再是故土不能相还——“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从年少丧母到晚年丧女,从异国漂泊到故土归来,这一生,她都没有离开它所爱的诗歌半步。
叶老说过,她个人平生离乱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能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她口里吐出的丝,希望后人能织成一片云锦。
正如燧人氏的一盏灯,灯油早被灯芯燃尽,可是灯火传遍九州,灯光夜夜照明。从荒古,照到今,还有,一个又一个明天。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咏莲》
叶嘉莹
植本出蓬瀛,
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
何以渡苍生。

朗读者 第一季(2017)

又名:Reader

主演:董卿 濮存昕 李敬泽 蒋励 姚谦 柳传志 周小林 殷洁 康震 

导演:刘欣 田梅 

朗读者 第一季的影评

蒲瀛
蒲瀛 • 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