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官宣读判决书之时,我开始疑惑电影《正义之裁》海报上的“这就是审判”究竟所指为何,而片名里的“正义”二字又是以谁之名。
导演周防正行在这部时隔11年的新作里,平实而深刻地讲述了一个关于抗争与自救的故事,矛头直指日本现下的司法制度。或许,直到最后也还是没有人能够说清这正义之辞到底应该执于谁手,可影片本身却很难让人不为之所动。

「宁肯放走十个罪犯,也不冤枉一个无辜的人」
故事还未开始,屏幕上就打出了这样一行字。说是导演的意愿也好,是影片的主题也罢,当观众还来不及细细琢磨的时候,就被直接带到了案件的事发现场——正值上班高峰期而拥挤如沙丁鱼罐头的地铁上。
这边厢,一名上班族模样的中年男子在人群的掩护下放肆地卷起身旁年轻女士的裙子并上下其手,结果被抓了个现行被带进警局。那边厢,男主角金子澈平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挤进车厢,却被身后的车门夹住了上衣。
地铁缓缓启动,在连空气都显得碍事的车厢里,澈平一手抓着背包,另一手艰难地拉扯着衣角,即使是微小的动作,还是不可避免地碰到了身边的一位女乘客。澈平窘迫地道了歉,同时减小了拉扯上衣的动作幅度。
地铁的行进并不平稳,几阵晃动之后人群里低低地传出一句“请住手!”的哀求,是带着哽咽的女声。直到地铁靠站,随着人流走下车的澈平被陌生的女学生抓住袖子指认为“流氓”的时候,他才明白过来刚刚那声哀求是怎么回事——自己被冤枉了。
闻声而至的地铁协管员将澈平送进警局,一场漫长而残酷的审判之战也由此拉开。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电车流氓事件。在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时段,由于公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总是人满为患,十分拥挤,就有不少不正之徒借机对女性乘客进行肢体上的猥亵骚扰。据调查显示,在东京地区20~30岁的年轻女性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都遭遇过这种经历,而且不少是不止一次。作为一项应对措施,地铁公司还为每辆地铁特设了两节粉色的女性专用车厢,但这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日本司法机关对此也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严惩措施,呼吁女性要勇于站出来指认施害者,协助有关单位进行取证与定罪。很多时候,受侵害的女性并没有足够的勇气在这样的场合下承认自己被非礼,而大部份受害者又是缺乏社会经验的未成年人,敢于站出来检举电车流氓的只是极少数。在这样的前提下,片中的女高中生一旦抓住并指认了施害者,则其被定罪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因为不论是法官还是警察都深知这对一个受害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也为法官的判决埋下了心理伏笔。

「即使这样,我也没有做」
警局里,负责此类案件的警察刚送走交完5万日元罚金便草草了事的前一位“电车流氓”,开始了对澈平的质问调查。也许是这样的案子真的太多,当值的警察甚至都跳过了取证一环,也不将澈平所说口供尽数写入记录。由此违反正常法律程序而造成的疏忽,也是决定最后判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警察与后来的值班律师一样,不断“苦劝”澈平承认罪行,这样来只需罚款5万日元即可释放,既不会影响到他前途,更不会有人知道,就如同违反交通规则一般。
而被送进看守所的澈平至始至终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我没有做过的事,为什么要承认?!”
拒绝妥协的结果只能是将案子提交法庭,长达12轮的开庭审理开始慢慢煎熬着这个年轻人的身心。但在这期间,澈平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无论是东京的朋友和乡下赶来的母亲,还是一身正气的辩护律师荒川和须藤,或是一样被莫名扣上“电车流氓”罪名的同病相怜者等等。尽管他们努力地寻找各种能够证明澈平无罪的线索,却丝毫没有扭转目前的形势,所有控方提交的证据与受害者的证词都将澈平陷于十分不利的局面里,但他始终坚守着最后一点心理底线——我没做。
故事在最后好像出现了一丝转机:辩方律师们的模拟现场录影证明了澈平并不可能作案;而事发当天澈平身旁那位女性也被找到并出庭作证他只是在拉扯上衣而已;受害女生的证词也因为记忆模糊而开始闪烁不清……
然而判决结果终于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来个大逆转,法官宣判澈平有罪,并处以三个月的有期徒刑。在宣读判决理由时,好友已大骂着冲出了法庭,母亲也忍不住嚎啕大哭——他们始终相信老实正直的澈平并不是做得出这种事的人——只有澈平,不顾法官提醒而固执地站着听完了判决书,眼神坚决而冷静。
法官的判词不像想象那般漏洞百出,倒算得上是自圆其说。但更令人心服口服的或许是影片最后澈平的心理独白——也可以称为他给自己的判词:
“我曾经相信,法官会理解我的。即使别人说审判会有多严厉,但真的没做的话,也不会判有罪。有法官说过事情真相只有神才知道,那是不对的。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是犯人的真实。那么,在这次审判中,真正能审判的人只有我。至少我能审判法官:你错了,因为我是无辜的。在这一刻我才明白了,法庭不是阐明真相的地方,只是将一堆证据收集起来而由此判断某人有罪还是无罪的地方。而我被判有罪了。即使这样……即使这样,我也没有做。”

「审判的有罪率是99.9%」
在影片里,所有的律师都不约而同地说过这么一句话。由此看来,这样的判决结果虽然与片头题词自相矛盾,却也在意料当中。细观影片里所指出的种种日本司法制度的弊病,出现这样的结局倒也是合情合理。
例如,所谓的“99.9%有罪率”——在日本,经过法庭审判的案件,1000个被审判者里只有一个人是可以无罪开释的,剩下的均被宣判有罪。这本来只是一个有法以来的判决统计结果,可到了这里却变成了判案依据。以此为前提,案件几乎不用太过深究也可以得出有罪的结论。
而由此形成了不成文的“有罪推论”意识形态,也在片中司法人员的身上表露无遗。这其中的因素不仅有来自主观条件的限制,例如越是权居高位的国家精英越是害怕遭受被告谎言的欺骗,如此一来就越容易怀疑被告的辩护言论。这不仅是国家权力的尊严问题,也事关个人面子。另外,来自体制上的客观结构性渊源也是存在的。包括影片里法官的“无罪病”和法官的相关体制等。
法官畏畏缩缩不敢定无罪,被称为所谓的“无罪病”。由于害怕一旦宣判了无罪就等于宣布和检察机关、警察等国家权力对抗,遭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法官判案时的考虑。就如同片中役所广司所扮演的辩方律师说,一直判嫌疑人有罪就未必能成为好法官,但是一直判嫌疑人无罪的法官肯定是很难上位的。
还有法官的调职制度与职业能力评定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案子的审判结果。在片中的案件里,原来的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现了因公调职,这就直接导致了新任法官只能依靠书面记录来决断,而此前庭上双方的即时表现与动态因素就完全失去参考价值。而旧式根据处理案件数量来评定法官的职业能力也依然存在,法官审理案件只注重“速度”而非“质量”,能力等级评定的绩效考核标准只与结案数量相关。
总之,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都是造成法官有罪推论的温床。
而追根溯源,一语点破个中奥秘的,却是影片里两个可称为路人角色的旁听者在庭外的闲聊——“法官判决无罪,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的。说到底,法院也只是官僚组织的一种而已。”

「请用你们希望自己被审判的方式来审判我」
本片其实是根据日本02年一桩“流氓冤案”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一位老实的白领阴差阳错的被指认为“流氓”——接下来的遭遇与片中的澈平如出一辙。白领同样没有屈服,在亲友的帮助下花了几年时间来记录电车运行时间、位置和人流等,又请来专家研究各种各样的流氓动作,来证明自己的无罪。但不同的是,最后白领胜诉了。
导演抛开原有案例而设置的这个结局,可谓用意颇深。由日益猖狂的“电车流氓”这股不正之风带来的不仅是女性的人人自危,也造就了不少“流氓冤案”。这种轻度性侵犯的案件很容易发生误认的情况,取证也比较困难,又由于潜意识里的有罪推论所致,时有冤案发生。甚至因为个人恩怨和以敲诈勒索为目的德故意诬陷案例也不在少数。“流氓冤案”已经成为日本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
不仅是这种类型的案件,覆盖整个司法界的“99.9%有罪率”的论调也日益风行,日本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2009年,日本将重新引入陪审团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一环。
被称为导演奇才的周防正行,以此为契机拍摄了这部作品,也可看成是对陪审团制度回归的一种另类声援。发人深思的题材,写实却不枯燥的拍摄手法,以及初出茅庐却有着惊艳表演的主演加濑亮和众多老牌实力派演员的加盟,打造出了如此一部佳作。影片不仅在日本《电影旬报》的2007年十佳影片位居第一,也获得了当年的日刊体育大赏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
不管是影片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还是日本司法的现实困境,陪审团制度都势在必行。可惜的是,根据《读卖新闻》曾作过的一次调查显示,有将近75%的市民不愿当陪审员,有超过一半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缺乏自信,更有近半数人对审判他人感到抗拒。陪审团制度在不远的未来将遭遇的困难也可见一斑。
由此看来,导演在结尾处以澈平之名所打出的字幕,对于唤醒日本人民内心的正义良知,可谓是神来之笔——
请用你们希望自己被审判的方式来审判我。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2006)

又名:尽管如此我没做过(港) / 嫌猪手事件簿(台) / 嫌猪手事件 / 正义之裁 / I Just Didn't Do It / Even So, I Didn't Do It

上映日期:2006-11(AFM首映) / 2007-01-20(日本)片长:143分钟

主演:加濑亮 濑户朝香 山本耕史 罇真佐子 役所广司 本田大辅  

导演:周防正行 编剧:周防正行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的影评

毛毛
毛毛 •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