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上,这并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电影,但导演却认真的对待了每一位观众。

初一上映,铺天盖地的励志减肥热搜一度让人反感,反感到差点取消了初二的观影计划,但贾玲这么多年积累的好印象,以及某个宣传视频里明说这不是一个减肥、乃至不是一个关于拳击的电影,还是让人硬着头皮跑到了电影院。

有人说乐莹是讨好型人格,或者说说烂好人,自我矛盾之类的。都对,但也都不全对。

标签是一种简化,是一种懒惰,是一种有限的正确。就像一个小学生无意中听了一场数学教授的报告,教授提到加减乘除的固有思维影响了对微积分的理解,于是这个小学生给教育部写信要求取消小学生四则运算的学习。

男女对立也是这样。解构翻拍也是这样。苦情营销也是这样。

一个讨好型人格的标签就能把观众分成两类吗?一类不断强化自我感动找认同,另一类不断否认他人找瑕疵。

人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人是活的,人是动的,人是变的,人是在不断前进的。

乐莹输掉一切,自杀未遂,于是打拳击,想赢一次。如果这样概括,就会有争论,因为如果这样概括,她最后只赢了一拳算不算赢?她拒绝雷佳音算什么?她未来往哪里走?

答案是不知道。

现实生活中,人会分裂出无数个乐莹。

一定会有的变瘦了之后,接受了雷佳音,从此继续貌似不同但实际变化不大的人生,过去肥胖是和前男友的共同语言,以后拳击就是和雷佳音的共同语言呗,没有啥改变。再往后,是一起跌跌撞撞走完一生,还是重复出轨吵架分手,还是别的,就是别的故事了。

一定会有的人选择拒绝雷佳音,那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加强,那是成功否定了过去的自己,那是对道德瑕疵的不再妥协,那是一种扬眉吐气的快感,那是挥别过去的解气决绝,那是一种对得起自己努力的错觉。后面如何生活,如何找对象,那也是别的故事了。

人是活的,故事也是活的,但别活在故事里。

说回电影。

全剧我最喜欢两句话:第一句是乐莹自杀跳楼,摔下来之后嘟囔,死了就不疼了。第二句话是她对爸爸说:我选择把两个苹果都给别人,别人会以为我不喜欢吃苹果。

所以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乐莹的遭遇很简单,不幸的叠加,是她自己的性格导致的?或者仅仅是运气不好的巧合?其实都可以解释。但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解释。真理是什么?每个大聪明都有自己的道理。

当生活的大耳刮子狠狠地在你的脸上来了一下,你会有自己的解释,你会尝试改变,然后等待下一个大耳刮子。这是另外一个火鸡和农场主的故事。

贾玲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她确实就是那个想把两个苹果都给我们的胖姑娘,她爱自己,但也想对别人好,想对观众好,哪怕这样做反而让有些人不理解她。

我希望大家暂时扔掉那些性别对立,扔掉那些对营销手段的批判,扔掉那些对比原版的解构,扔掉自己的那些大聪明优越感。

你可以不喜欢那个故弄玄虚的上楼梯长镜头,你可以不喜欢那个矫揉造作的小心思的片头,你可以不喜欢片中到处卖弄特写的镜头语言,你可以不喜欢那些烂俗的不先锋的故事结构。

就当看了个励志电影,出了门鼓励自己办个健身卡不也挺好的吗?

曾经贾玲在王牌对王牌里随手抛的梗都能让我回味整年。她消失了这么久,圈里朋友都在默默替她保密,导致我还真听信了不少烟幕弹,说什么她去好莱坞指导美版李焕英了,我还替贾玲捏着一把汗,贾玲你可千万别飘了啊。

看到电影里出现了沈涛、沙溢……看到杨紫愿意为贾玲演这么个形象,看到雷佳音……

想起王牌对王牌这季最后一集的时候,大家让沈腾给自己在这一季的表现打分,沈腾给自己打了10分,然后却说满分100分,大家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少了个玲。

感谢贾玲这样的人认真工作丰富我的文娱生活。感谢这世上一切认真活着的人。感谢这个电影提醒我,我也曾学过半年散打,我现在160斤,我下周一定去健身。

感谢这个电影提醒我:

生活这东西可真有意思,它在不断的痛打我们,都打成这样了,但我还是想拥抱它。


P.S.为啥要叫热辣滚烫啊


热辣滚烫(2024)

又名:YOLO / 中国版百元之恋

上映日期:2024-02-10(中国大陆)片长:129分钟

主演:贾玲 雷佳音 张小斐 杨紫 沙溢 乔杉 李雪琴 马丽 魏翔  

导演:贾玲 

热辣滚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