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8年2月2日)
始建于12世纪的十字军要塞波弗特堡垒,位于黎巴嫩境内,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几百年来,这个遗迹见证了无数的杀戮和硝烟,往昔的峥嵘沧桑也为它平添几分神秘感,驻守它俨然代表着的“英勇”象征。1982年,经过一场激烈又充满争议的战争后,以色列国旗最终飘扬在要塞上空。18年后,面对公众的不满与抗议,以色列政府最终决定撤离此地。
这是以色列影片《波弗特》的史实和事实背景,虽是一部战争片,但该片完全没有通常意义上战争片那激荡惨烈的攻防对抗,也没有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它能获得2007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确有它的长处,长于对战争中人性深层而细腻的剖析,也长于对历史政治事件的客观视角,还长于它对战争真切而细微的感受描绘和贯穿全片的绵绵反思。
虽是一部借助于政治历史背景的影片,但导演约瑟夫·斯达却没有站在任何立场上表述观点,而是淡化了政治气氛,客观而人性地呈现了一段往事和特定的人物状态——2000年以军撤离波弗特前夕,驻守在要塞的以军士兵独特的经历和心路。在这个18年前以军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山头上,驻守的士兵们因相关协定,被明令不准撤退,不准反击,幸运的话能活到完全撤军的那一天,不走运的话只能成为对方导弹的活靶子。
大多数士兵对此已习以为常,年轻的脸上流露出疲惫麻木甚至是迷惘的呆滞神情,双眼也逐渐失去了神采,对生命和生存本身充满了无望感,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军人的信念和渴望正在逐渐消退,他们困惑于为何而战,也不知道为何而守,更不知道这最后的一班岗要延续到何时?何况,他们撤离的道路上近来被敌方布满了地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敌方铺设地雷的方式还是向以军学习的。
兹弗是一个排雷新兵,在总部呆了很久,还没实战过,影片伊始,他被直升机送到了波弗特,以完成排雷工作。通过监视器观察后,兹弗认定这次任务很危险,拒绝执行,可上司命令他去做,且波弗特的指挥官里拉兹也强烈要求兹弗像一个军人那样去战斗,结果致使兹弗死在了排雷现场。兹弗死后,上面改变了计划,两天后,排雷车到来,快速排除了危险——这也极具讽刺意味,仿佛兹弗的死是白搭的。
事实上,里拉兹不是一个冷酷的人,他只是一个军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这也是他被上面派到波弗特做指挥官的原因。然而,手下人却因兹弗的死,对里拉兹产生了质疑,认为他对生命缺乏起码的尊重。接着新一轮的导弹袭击轰掉了绿岗哨卡,岗里的人死了一个又一个,里拉兹的忍受底线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当好友被炮火击中,躺在掩体外向他求救时,他呆掉了,完全不知所措,恐惧令他的面部肌肉微微抽动。在之后的军事会议上,听到上司决定重修绿岗、继续布哨的决定后,里拉兹终于爆发了,质问为什么还要他们做不能还击的人肉靶子?
在现实战争中,普通人的生命得不到尊重的现象屡见不鲜,往往高层和政客的几句话或权衡利弊的决定就能决定普通士兵的生死。在撤离时,波弗特要塞只留下12个人布设炸药、做最后的清理,可是,那个最终的命令却迟迟下达不了,原因是内阁不肯表态,于是那12个被越来越密集的恐惧折磨的人又多熬了些时日。离开时,那块记录着18年前“英勇之士”名字的铁牌,无论如何也拆除不了,里拉兹意味深长地叹道:“也许他们愿意留在这里。”
终于得到了命令,炸药被引爆了,在里拉兹等人最后的瞩目中,波弗特堡这个承载着太多历史和血腥的地方结束了它的使命,火光过处,崩裂坍塌,硝烟弥漫,十分壮观,那块记录着曾经英勇事迹的铁牌也在爆炸中消散,一如当初占领此地的枉费一般。冲天的火光和震耳的炸裂声,无不在暗示着当初的攻打和如今的撤离一样,都是那么的无稽,而那些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只能如满天的灰尘般跌落在不知名的角落。
这部风格非一般的战争影片,有着鲜活而真切的人物塑造,特别是心理层次饱满的里拉兹,不论一贯的坚决还是片刻的脆弱,不论内心的超负荷还是找不到出口的愤懑,都被拿捏表现的丝丝入扣。当绿岗被炸后,里拉兹面临着重新布哨的难题,他先安排了自己的岗,失去战友的沉痛和特殊的境况促使手下人一改平时的不满,报出了自愿承担的岗时,里拉兹虽只是低头记录,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激动;上司告诉里拉兹,兹弗的父亲想和他谈谈,里拉兹拒绝了,之后他在电视上看到兹弗的父亲、这个失去儿子的老人面容凄凉而镇定地在采访中表示,他不抱怨任何人,这是政治上的失误,和哪个具体的人没关系。闻听后,里拉兹的内心十分复杂;每次绿岗遇袭,里拉兹都是第一个赶到,当史坦兹轮换了他的岗,他回到了掩体后,没过几分钟,监视器里就出现了惊人的画面——绿岗再次被导弹轰掉,里拉兹飞跑过去,狂呼着史坦兹的名字……而这样的场面,他已经历过好几次;当内阁对撤军不做表态,12个人和大量炸药被滞留在危机四伏的波弗特时,士兵克雷斯劝里拉兹自作主张炸毁并离开这里,然而,里拉兹不能也不愿做一个逃兵,也不能容忍别人这样,遵守命令这个概念仿佛烙在他的心脑中;当部队终于安全撤回后,里拉兹跳下坦克,走到空旷处,脱下了沉重的装备,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微弯着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如释重负。
该片的配乐十分动人,简单清澈却具有直达人心深处的力量,片尾的音乐舒缓清新且发人深省,而片中的一段弹唱则更是将影片的情绪烘托到了高潮——在几个战友死后,里拉兹让会弹琴的史坦兹弹唱一首歌,史坦兹唱道:“……父亲为儿子流泪,也为父辈们哭泣,母亲们撕心裂肺,谁能回答我们为了什么而战……”闻听时结合波弗特堡的史实、片中兹弗父亲的话语和彼时发生在以色列的“四母亲反战运动”,令人感慨不已。
曾经,身为士兵的他们守卫着一个英勇的神话,然而,过往的云烟难以尽述其本真,而今,映天的火光焚烧了过去,换回的是回家的路。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809764_d.html)

波弗特בופור(2007)

又名:前陷风暴(台) / 波弗特海 / 波弗特战役 / Bufor / Beaufort

上映日期:2007-03-08片长:131分钟

主演:奥斯瑞·科恩 Itay Tiran Eli Eltonyo  

导演:约瑟夫·斯达 编剧:Joseph Cedar/Ron Les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