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1-16

波弗特:战争文艺

买一部战争片指望过过瘾,结果却买到了一张文艺片。

好在它仍旧还是一部战争文艺片,有战争两字撑着,有效的遏制了我关闭它的冲动。

进来越来越不愿意接近文艺,文艺我是不讨厌的,但是要我花两个小时对着显示屏来文艺一把,我觉得成本太大。我觉得我花了20多年来文艺,并且在有效预期内我还要花40多年继续文艺,我觉得这两个小时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另一部美国战争电影-------《JAR HEAD》,同样的没有烈火金刚,没有英雄主义,狙击手开一枪都还需要观察员的指导。相比起来我觉得《阿甘正传》还比较像是战争片。战争已经不再像战争,比较像政治上的角力,开枪只是意思意思,谁还愿意八年抗战十年内战前赴后继堵抢眼炸碉堡啊?差不多就行了。开两枪,最后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的。

于是士兵们就成为了彻彻底底的棋子,如果真是棋子还好,起码棋子不会有感情。士兵们每天站岗,放哨,被炸,再炸回去,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日理万机却又无所事事。说回波弗特上来,此片以以色列士兵的角度来描述一场战争(如果是真主党的视角估计就是记录片了),他们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抽抽烟、说说黄色笑话,山高皇帝远连床铺也不用铺整齐,和我们去上班一样去站站岗。由于wikipedia把这个词条很多细节都做了“敏感化处理”,所以我还不太清楚黎以冲突到底是怎么个情况,但是我相信碉堡里的士兵也不是铭记在心。

一场冲突发生了,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是胜利的必要条件,但是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呆整整十八年?我想士兵们并不清楚的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拿下波弗特山?为什么会有传言说军方曾想中止行动?为什么最后要撤退?为什么最后要再停留一晚上……这些只有政客知道,他们在会议桌上的一句话就可以葬送几百条年轻鲜活的生命,这是不是必须的?我只能说:政客也是人,他们不可能有百分百的正确。但是为了这个错误,成长了十几年,有父母亲,有朋友的几百位年轻人,就这样死去了。

盲目使一个团队团结并且强大,这就是为什么金字塔在现代再也造不出来,人人都有个性得紧,没有专长你就等着被社会抛弃吧。于是现在的战争让有个性的人们一片茫然。这是军队和人性的矛盾,也是战争和文明的冲突。当新兵蛋子去拆那颗炸弹的时候,它可能会爆炸,也不会,一分钟后它炸了,这是现实。尽管新兵蛋子磨蹭了很久,但是他磨蹭不过命令,该死的还得死。我们把这些归罪于命运,命运究竟在不在,谁也不知道。片中此类场景很多,死人或者不死的机会也很多,但是有些时候死人了,有些没死,有些时候受伤了。

绿岗两次被炸,谁会在里面?说不准。似乎,被炸、送命或者受伤和活着、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必需品。片中的主人公最后好像改变了一些:从知道危险,却依旧命令部下去做;变成知道危险,就允许部下留下来,这转变可以说还是挺明显的。所以说士兵只能服役两年,多两年都要叛变。

这片子还有个名字叫“波弗特海”,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我个人很喜欢:一片忧伤的蓝色庞大包容却也没有尽头。

波弗特בופור(2007)

又名:前陷风暴(台) / 波弗特海 / 波弗特战役 / Bufor / Beaufort

上映日期:2007-03-08片长:131分钟

主演:奥斯瑞·科恩 Itay Tiran Eli Eltonyo  

导演:约瑟夫·斯达 编剧:Joseph Cedar/Ron Les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