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间破陋的房间里,一名黑人端坐在画架前,手中握着画笔,双眼盯着画布,一动不动,仿佛是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只有从唱片机中传出德彪西的《月光》在提示我,时间尚在流淌。顷刻过后,黑人用画笔开始在画布上作画,黄色、蓝色、黑色、绿色、红色,一笔一笔的落在画布上,渐渐成型,变成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

这一幕是如此自然而美妙,而为了实现这一幕的背后故事中,为此而努力的人们却是何等的举步维艰。尼斯·达·西尔维拉,影片中的主角,是历史中真实存在巴西著名女性,她诞生于1905年的巴西阿拉戈斯州马塞约,1931年从巴伊亚医学院毕业,她是当时157名毕业生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尼斯医生在校期间还与自己的同学马里奥结为夫妇,两人膝下终生没有孩子,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约定,原因是希望各自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医疗事业中去。尼斯医生后来与丈夫迁居至巴西前首都里约热内卢,自1933年开始接受精神疾病学的专业教育,并从事对精神病患者援助服务和预防心理工作,另外她于1930年加入了巴西共产党,然而在1936年因为政治倾向被捕入狱18个月,也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从尼斯医生的经历能看出,她是一位独立且极有主见的进步女性。

直到1944年,尼斯医生才得到重返医疗岗位工作的机会。巴西国家精神病治疗中心佩德罗第二医院,位于里约热内卢郊区的恩热纽迪登特鲁,这里的院长愿意为她提供一份工作,尼斯医生欣然前往,衣着端庄的她穿过厚重的铁门,走进医生们集中开会的会议室中,发现在座穿着白大褂的所有同事们,都是男性。大家扭头用诧异的眼神望了她一眼,就继续专心听主讲人介绍先进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

在那个年代,所谓的先进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就包括后来饱受非议的额前叶脑白质切除术,它曾让发明这门手术的葡萄牙医生安东尼奥·莫尼斯获得过1949年的诺贝尔奖,经过美国医生沃尔特·杰克逊·弗里曼二世的改进,只用冰锥和榔头,对病人实施麻醉后即可迅速完成,甚至不需要手术室。还有一种电痉挛疗法,用电流电击头部两侧,电流经由通过双侧大脑颞叶达到疗效,但同样也会给病人带来痛苦,现场被拿来做示范的病人受到电流刺激时,身体呈反弓形,肌肉痉挛,事后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这犹如一场演出,会议室变成了剧场,医生们看着病人扭曲的动作和神情好像麻木的观众一样,毫无反应。目睹了眼前一幕的尼斯医生无法忍受,开口质疑这类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收到的是其他同事们的轻慢和敌意,院长发觉她很难缠,就把她打发到医院里已被废弃的作业治疗区。作业治疗区只有一男一女两位护士照看,俨然是一座垃圾场,这反而更激起了尼斯医生的干劲,她决心把这里变成她尝试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天堂。

尼斯医生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对精神疾病患者主动干预和矫正的治疗方法,也坚决反对外科手术和额外的神经刺激里疗法,她意外发现自己的部分病人具备某种不可遏制的绘画冲动,由此得到启发,主张对精神疾病患者应当予以鼓励,通过艺术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自我精神修复和重组。尼斯医生对分析心理学创始者卡尔·荣格的学说推崇备至,十分强调对病人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顺其自然地完成治疗,不应当在主观上对病患施加“病人”的暗示,应当将病人等同为正常人一样平等对待,针对每名病人的症状制定出更符合个体特征的治疗计划。甚至还引入了动物帮助改进治疗,通过引导病人对动物的悉心照料,使两者之间产生一种稳定的感情关系,有助于病患稳定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的环境下,无异于离经叛道的非正常手段,同事的讥讽,院长的阻挠,都无法让尼斯医生停下已经初见成效的尝试。尼斯医生带领着愿意支持她的同事和朋友们,在有限的条件和支持下,不断从病人中找到那些具备艺术表达可能的个体,挖掘出他们在创作方面的潜力,通过病人的作品探寻他们心理痛苦的根源。随着时间推移,病人的作品也在随着病情的好转,慢慢地成熟起来,还引来当时著名艺术评论家的感叹,这些从未接受过艺术教育的病人,在无意识的创作中,留下不凡的杰作,迸发出难以置信的艺术光芒。

《尼斯·疯狂的心》是首部被正式引进国内公映的巴西电影,赢得了第28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殊荣。影片导演罗伯托·柏林厄虽然在巴西国内影视界耕耘多年,但这部影片才是他执导的第二部故事电影。罗伯托·柏林厄导演十分尊重尼斯医生的为人和成就,在她生前曾见过她本人,一直想拍有关她的故事,这回特意选择了尼斯医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作为影片故事的基础,展现她与传统精神病学之间的决裂过程,记录下她是如何开创出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精神病治疗方法与理念。

影片全程都采用手持摄影机的方式进行拍摄,故意加入了很多镜头的晃动,这种晃动会随着镜头前人物的情绪变化而随时发生改变,比如当病人们在安心作画时,镜头会比较平稳,而当病人们情绪激动时,镜头会随之加剧抖动,这一处理会在观影时让观众产生一定的不适感,如此用意,我估计是不想让观众有一种躲在银幕外甘当旁观者的心理感受,通过镜头抖动增加临场感,让观众产生身处故事现场的错觉,引发自己与角色间的情绪共鸣。罗伯托·柏林厄导演为了追求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真实感,选择将降低影片色彩对比度,形成一种老照片泛黄的画面效果,并且用极为写实化的镜头语言,即通过人物动作来引导镜头移动,而不是预先设定好的线路拍摄人物,让观众紧随人物的视角变化,观察周遭发生的一切。

更有意思的是,罗伯托·柏林厄导演为了呈现真实的历史,居然真的将拍摄地设在了当年尼斯医生工作过的医院原址,就连在影片中出现的精神病人中,既有演员也有真实的病人。同样的,为了更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发展与成长,影片按照故事中的时间顺序进行拍摄,这也是相当罕有的情况。影片花费不多,据说是300万美元成本,开头部分也不是常见的主要演职人员名单,而是多达十几家提供赞助的政府机构、企业的标志和名称,也算是我观影印象中最特殊的一次。

尼斯医生不被彼时的主流观念接受,最终还是付出了代价,影片的结局既是一次结束,也是一次新的开始。她用理智去观察病人,用宽容去拥抱病人,用爱去指引病人,尽全力去唤醒病人,重新认识和定义病人的存在,让病人不再自认为是病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仍然拥有重新选择人生方向的希望,可以有机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巴西女演员格劳瑞·皮尔丝担任尼斯医生的饰演者,将尼斯医生卓尔不群的气质,特立独行的性格,还有那颗勇于改变现状的坚定不移的心,演绎得淋漓尽致,朴素有力的表演也为她赢得了第28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桂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尼斯医生与同事、与院长针锋相对的两场戏,用平和的态度去据理力争,面对来自强权的挑衅和阻挠毫不退让,让这个个头不高的女医生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从温柔自信变成了英姿飒爽,好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斗士。

《尼斯·疯狂的心》在众多的影片中包围中,确实是很不起眼,但它传递的内容和精神都非常值得称赞,尼斯医生是曾经那个性别歧视还大行其道的年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自强的女性,她的研究成果和思想也在数年后被全世界认可,成为了当今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依据和宝贵遗产,影片在大银幕上重现她最初开始的尝试和面临的重重难题,带着观众一起陪着她实践自己医者仁心的理念,达成绚丽而富有意义的目标的全部过程。我想要向对心理学感情去的朋友们强烈推荐《尼斯·疯狂的心》,见证这位勇敢的心理学女医生是如何度过她万事开头难的岁月,也能了解到心理学发展当中相当重要的一段过往历史,说不定还能激发更多对于心理学方面的兴趣;我也想要向喜欢写实风格影片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部影片,罗伯托·柏林厄导演的用心创作都是为了真实感而存在,种种举措表达出对人物原型的尊重和热爱,又没有故意设置煽情泪点,平实自然的风格令人称道。

尼斯·疯狂的心Nise - O Coração da Loucura(2015)

又名:尼塞:疯狂的心 / 疯狂缪思(台) / Nise da Silveira: Senhora das Imagens / Nise - The Heart of Madness

上映日期:2018-01-05(中国大陆) / 2015-10-25(东京电影节) / 2016-04-21(巴西)片长:109分钟

主演:格劳瑞·皮尔丝 罗伯塔·罗德里格斯 费尔南多·埃拉斯 法布里 

导演:罗伯托·柏林厄 编剧:弗蕾维亚·卡斯特罗 Flávia Castro/毛里西奥·利索夫斯基 Mauricio Lissovski/玛丽亚·卡马戈 Maria Camargo/克丽丝·阿尔卡萨尔 Chris Alcazar/帕特丽夏·安德雷德 Patrícia Andrade/莱昂纳多·罗恰 Leonardo Rocha/罗伯托·柏林厄 Roberto Berliner

尼斯·疯狂的心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