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3

蝴蝶效应:漫谈“蝴蝶效应”


刚开始看到“精神病”“写日记”,以为是像《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一般的剧情,后来看去,更像是《月光宝盒》一样,通过“读日记”的方式不断回到过去,但就像剧名“蝴蝶效应”一般的,每次的每个选择举措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效应变化,但又像“宿命论”一般的,总有人会“受伤”(最后一幕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升化”,即主任翁通过“牺牲”自己而“造福世界”)。
此外,本片最开始的主线是由一群“熊孩子”玩雷管“恶作剧”开始,这让我想到了“人性”问题,目前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亦善亦恶”“可善可恶”,或许在后天作为上类似于荀子的思想。
有句话说,“幸运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因为年幼时“熊孩子”的举措(或许要加之当时的环境作用,例如那位有着恋童癖的不合格父亲),在他们当中总有人会处于“一生都在治愈”的状态下,这或许是由于年少无知,或许是由于外力使然,但就像那句伟大的口号“救救孩子”所倡导的那般,对于处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他们,又该如何“过分地苛责”呢?由此及彼,我们身边或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或是“困难人群”,他们又有多多少少是真正属于自身(而绝无社会、环境因素)的“恶”带来的呢——这或多或少也算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一种“论据”。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时间(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毕竟是单向的,有些过去的事情或许真真假假多多少少也扯不大清楚了(最多是通过矛盾分析法分析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唯一能作用的便是当下与未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也像《了凡四训》里所说的“命自我立”,通过不断投身进步事业、日行一善帮助他人,可以获得一种感受到自身价值与作用的“存在感”,加之“习惯成自然”,通过后天(当下与未来)的不断改进,站在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且不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宗教用语,经过时间的“催化”,在总的角度上盖棺定论,也极有可能对一个人作出更为正向的社会的、历史的评价的。

“当下已是最好,未来还会更好”,这大概是最天真烂漫美好健康的质朴信念了吧。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2004)

上映日期:2004-01-23(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阿什顿·库彻 梅洛拉·沃尔特斯 艾米·斯马特 埃尔登·汉森  

导演:埃里克·布雷斯 J·麦基·格鲁伯 编剧:J·麦基·格鲁伯 J. Mackye Gruber/埃里克·布雷斯 Eric Bress

蝴蝶效应的影评

TMH IMH
TMH IMH •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