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希望把这部电影完整地看一遍,直到这次放假才叫上我的朋友一起真正地看完了这部影片。两个结局都看了。

说说我和朋友共同的感想。其实特别同情男主。因为虽然我们并没有经历影片那样程度的生离死别,但也有看到过不少死心的时刻,或者因为别人的决定便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时刻。例如我的朋友,看完电影时便说起了ta会时不时也会觉得,真的不如不生在这个世界上,或者不生在这个家庭,那样ta的(包括别人的)人生体验会不会更好?

再具体点说,我朋友和男主的后悔有个共同点,就是设立在一旦过去有某个深刻影响ta多年的事情,便不断地咀嚼并且希望能改掉成因,注意是成因而不是结果。比如父母和家人逼ta学了不想学的专业,而ta知道以后恐怕得从事这个工作五六十年,并且现在不仅不开心也不出类拔萃,而且再也改不回梦想中的专业的时候……

也发现,无论男主穿越到了任何场景,都有一致的戏剧冲突,那就是只有男主希望做出改变,而其他所有人都是默默地接受环境的改变,去实现所谓的move on。这可能比剧本编多少幕剧情更有趣。

剧中的每个角色也都不愿提起悲伤的往事,因为一旦提及便心如刀割,而他们是无法改变的,只有逃避的份。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中间尝试过改变,但最终只有随波逐流了。多么现实啊!只有希望改变过去的男主是异类了。这种好像在大多数的作品中都挺鲜明的吧?

剧中两次出现的“You can’t play G.o.d”让我深思。一次是男主父亲提醒的,一次是精神科医生提醒的。事实倒是如此,但他们是基于什么出发点说出来的呢?

父亲是基于自己是过来人才说的,他可能也尝试了无数次同样的改变,但是最后的结局都是悲惨的,自己也被关在了精神病院。他可能接受了医生给事实才进院的,也实在是不希望这个悲剧持续下去才掐男主。而医生也努力地证明男主就是得病了,就不要妄想了,最后让男主步他父亲的后尘。

而男主竟然真的鼓起勇气回到母腹中自尽,非要扮演那一位,牺牲自己以换取大家团圆。结果呢?画面显示其他人是开心了,可是他的母亲第三次流产孤零零地躺那,至死也不知道竟然是小孩自己篡改的,而男主父亲更是找不到影了,他们显然没有更幸福,而是又一次沉浸在家庭悲剧中。(开个脑洞:万一他也尝试跑去改了后来又疯了结果孩子生了剧情回到原点了呢)

所以我在想,男主想到这一点就很像我朋友在悲伤之时提到自我了结的想法。ta认为自己只要不参与生活,或者中间离开,别人就会过得更好更轻松,便无需牵挂你,悲剧仿佛也不是自己制造的。然而你就是在母腹中时,哪怕没人知道你会变成什么样,也有爱你的,是父母,更是真正的那一位,绝非我们演的那一位。

“这可能就是有应许和没应许的区别吧”,我的朋友说道,“感觉男主虽然个性鲜明,但是最终的办法也还是不完美,也幸好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不然即使能改,能走出尼哥底姆的困境么?”

ps:男主最后的选择至少有两个结局,一种是自我了结,一种是牺牲友谊。当然我和朋友都认为第一种更有力量,毕竟男主前面做了那么多努力都是挽回生命,总不能最后拿友谊换吧,那样感觉没有张力。所以最终还是都觉得自尽的结局更有戏剧性。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2004)

上映日期:2004-01-23(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阿什顿·库彻 梅洛拉·沃尔特斯 艾米·斯马特 埃尔登·汉森  

导演:埃里克·布雷斯 J·麦基·格鲁伯 编剧:J·麦基·格鲁伯 J. Mackye Gruber/埃里克·布雷斯 Eric Bress

蝴蝶效应的影评

TMH IMH
TMH IMH •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