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个电影是用影像来客观阐述蝴蝶效应的,那么它很失败。不过既然是文艺电影就不是科教片,它主要是用来唤醒我们的思考和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片子。

引用一下对蝴蝶效应的最通常表述:““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导演怎么理解得呢?先是赋予男主人公是超能力,让他能够回到过去,类似于我们玩游戏中的读档。主人公的日记本就是我们游戏里存储的档案,遇到问题了立刻回去读档。不过郁闷的是,在电影里每次读档以后,重新选择的行为的都会有意象不到的后果,而且这种后果都是灾难性的,还不如原来不读档的时候呢。有一点像我们玩一个特别难的游戏,不停的读档,还是不停的死。不如直接用修改器作弊来的干脆利索(不过读档不也是一种小小的作弊么)。

先说为什么这个影片不能客观的阐述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不可预知性,可是这个片子拍的拍得就变成可预知的了,就是读档不如不读档,改变不如不改变。其实这么说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举个例子,我们生物学里面讲遗传和变异,我们姑且认为遗传就是不改变,变异就是改变,那么一般情况下都是不改变的好,变异一般带来的都是问题(不过生物之所以能有进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某些极少数的更适应环境的变异)。最初的选择,可能更加顺应自然一些,简单的改变可能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我们人类为什么现在特别惧怕一些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或者即将制造主来的东西的原因。比如说克隆人,比如说转基因食品。

其实蝴蝶效应的本意是改变一个小小的设定,就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而且到底要改变哪些设定才能引起巨大的改变和这个巨大改变是什么都是不可预知的。天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蝴蝶在拍动翅膀可是飓风却不是天天有。而且这个拍动翅膀可能引发飓风还是引发地震还是别的什么,who knows?

片中另一处明显违反蝴蝶理论的就是片中主人公对初始设定的选择性,意思就是能判断出来哪次蝴蝶拍动翅膀能够巨大的改变未来,哪些不能够。有一个情节讲他要向他的狱友证明他的超能力,先用超能力回到过去,然后把手扎破,然后现在手上就有了伤疤,别的什么都没有改变。在我看来,这个事件也是一次的蝴蝶拍翅,而且也是一次可能引发飓风的蝴蝶拍翅。扎了手就留下一个小小的伤疤么?也许扎了手以后他妈妈就不会看到他的画了,也就不会进而带他去找他爸爸了;也许扎了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要在家休养,也不会去别人家里玩,也就不会发生那个拍电影事件了;也许在医院修养阶段,会碰上另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呢?总之,就扎手这么一个小事的改变,他也很难回到现在了。

再用玩游戏举例一下,有好多角色扮演或者策略类的游戏,要发生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必须要同时满足n个结果才可以,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战国类游戏中本能寺事件的达成条件,相信玩过的人都有体会,比如说不小心把其中一个历史人物放错了位置,这个事件就不发生了。游戏还是简单化的,满足了那些条件就可以。其实认真去想,每一个事件的条件何其多也,比如今天上午去单位迟到了,那可能是因为你昨晚无聊换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节目然后看的兴奋了就睡晚了,如果你昨天换台的时候那个台正在插播广告也许你今天就不会迟到了;也许你昨天如果没有选择看电视而是选择看书也就不会晚睡;也许今天晚上水喝多了今天就会早起上厕所也就不会没起来了。。。。。

今天这篇小文用的最多的词我看非“也许”莫属,“也许”这个词如果有时态和语态的话,那一定是英文中的过去虚拟语气,它是属于过去的,不是面向未来的。电影已经告诉我们即使人生能够读档,也不要随便读。更何况我们没有读档的那种超能力。我们只能把握好现在,那么如何把握现在呢?

按照混沌理论,也许现在你做一个什么事情,就会对世界有巨大而不可预知的改变。那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千万不要把混沌理论虚无化,那个蝴蝶拍翅膀不是为了引起飓风,而是为了自己觅食或者逃命的。我们也应该向那个蝴蝶学习。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2004)

上映日期:2004-01-23(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阿什顿·库彻 梅洛拉·沃尔特斯 艾米·斯马特 埃尔登·汉森  

导演:埃里克·布雷斯 J·麦基·格鲁伯 编剧:J·麦基·格鲁伯 J. Mackye Gruber/埃里克·布雷斯 Eric Bress

蝴蝶效应的影评

TMH IMH
TMH IMH •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