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被骂惨了,打开豆瓣,高赞短评齐刷刷一星。抨击的理由大致有二:过度煽情+刘浩存的演技。
看事情只看到这种程度,我觉得意义不大。
《灿烂的她》的确很糟,但最大缺陷不是个别演员的表演,而是影片整体的滥情:它将原本克制的原作煽到极致,却未真正厘清人物的心理脉络而使所有的感情流于表面——且趋于极化和碎片化。
这是抖音时代“审美”降级的产物,体现的是导演的无能。具体来说是:
对原作思想高度的矮化+剧本和执行层面的漏洞百出。
接下来,就好好梳理一下电影的问题。
作为一部主打催泪的翻拍片,《灿烂的她》反而将《季春奶奶》的最大泪点删除了:原来奶奶早在“孙女”偷钱未果后,就知晓她是假的了。
也就是说,原片是两重反转:1、孙女是假的 2、奶奶也知道孙女是假的——第二层反转是在影片结尾金高银聆听尹汝贞留下的录音时才抖落的惊天秘密。
《灿烂的她》虽保留了听录音一幕,却去掉了这层反转,改成刘浩存入狱期间,惠英红终于想通并接受了真相——那录音戏就失去了叙事功能,徒剩进一步的煽情。
但这一煽情又是无的放矢。因为导演新加的庭审戏说明:从惠英红决定出庭作证的那一刻起,她的内心其实就承认了这个“孙女”。再来一场录音戏,无非是“二次承认”,纯属多余。
原版录音戏的终极反转是有铺垫的,可你第一遍看时很难发现,它隐藏在尹汝贞和金高银先前几句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当中:
尹汝贞:惠知啊,你说大海宽还是天空宽啊?
金高银:当然是天宽了。
尹汝贞:看来你都长大了。
这段话和影片开场不久的一番话遥相呼应。当时小孙女问奶奶海更宽还是天更宽,奶奶说“海更宽”。
奶奶明明告诉过孙女“海更宽”,可眼前的“孙女”却毫不迟疑地回答自己“天更宽”,这意味着两个可能:1、她长大了(那长大的她为何不顾及自己的感受?)2、她是冒牌的,所以压根不知道从前这番对话。
问“海宽”还是“天宽”是尹汝贞对金高银的试探。从丢钱之后,奶奶就对她产生了怀疑;一试之下,心里便已然有了眉目(而不是像惠英红一样直到拿到亲子鉴定才获悉真相)。
这里要顺嘴夸下尹汝贞的演技,奶奶听到“孙女”回答后那份复杂矛盾的心理被其拿捏的极其传神:眼中掠过瞬间的失望跟幻灭,但更多还是依然舍不下希望的执念和对真相的疑惧。
奶奶明明猜到了真相,又害怕进一步了解真相是因为:如果这个熟悉孙女一切的人不是孙女,那真孙女恐怕凶多吉少。
因此当真相终于尘埃落定时(拿到亲子鉴定),尹汝贞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之后才向周围人发怒。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层次就是比惠英红“走开又返回头”的单纯不相信丰富得多。
直到尹汝贞在警局再次面对金高银,她主动营造的美好幻梦才被迫坍塌,不得不直面梦醒时分的那个残酷追问:
“惠知啊,你是惠知没错吧?他们总说你不是惠知。你说你是惠知,你就是惠知,看着奶奶......”
(金高银)“对不起”。
“......那我家惠知在哪?我家惠知......”
哪有什么哭天抢地甚至愤而一巴掌,却令人无比心碎。
正是这次“猜测成真”又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促成了奶奶内心的崩塌和神智的恶化。
但从另个角度讲:对真相的提前预知,也促使奶奶对“孙女”的感情,“不得不”很早就从血缘转向了大爱。明知不是自己的骨血却能视如己出,是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希望与爱。
自打孙女失踪后,奶奶的生活陷入了暗无天日的孤独和黑暗,她想从这个失而复得的“孙女”身上,寻回久违的爱与陪伴。
因此这个故事的本质是在讲:两个沉浸在过去痛苦中的人,凭借对方的爱一起穿越黑暗。这种超越血缘伦理,源自陌生人的相互成全才是《季春奶奶》最为动人之处。
当尹汝贞看到金高银的油画时,体现的正是这种成全:我爱这个假孙女。现在我确信,这个假孙女也是爱我的。如果她不爱我,又怎么会画我。如果她存心来骗,那她就不会画两个女孩儿。
这幅画精准地传递出金高银的心声:奶奶,我知道自己不是您的孙女,可我感谢您像对亲孙女那样牵着我的手,游过幽暗的海底,迎向海面的阳光。
这幅画之所以让人如此感动,取决于原片的一个设定和一次铺垫:
设定是:尹汝贞是热爱大海的“海女”,更是潜水的好手;铺垫是:她先前拉着金高银的手,教会后者潜水。
油画这一重要道具,到了《灿烂的她》手里全废了。片方不知咋想的,将奶奶的人设从潜水者改成了怕水者——因为儿子溺亡,她甚至不愿出海祭奠儿子。
你改也行,那这副油画就需重新设计:既然惠英红如此怕水更没潜过水,刘浩存画一副“大手牵小手”的潜水图,这脑洞是咋开的?
还是导演只注意到画面传递的“迎向光”这一层意思?那画一副雨过天晴、二人面向花海的画岂不更合理?在地面上,同样有光、同样能“大手牵小手”。
“牵手”这个点,在原片中也是有着几次三番的铺垫的:孙女之所以会丢,是因为奶奶当时提着菜、没注意到身后的她被人一把抱走。奶奶因没抓紧孙女的手而陷入长久的自责。所以当金高银“回家”后,尹汝贞甚至要抓着她的肩膀才能睡。
《灿烂的她》有强调“牵手”这一元素么(除了复制俩人逛街的一幕)?没有,那你让刘浩存画什么牵手。
就是这种细节上不假思索的照搬和改编过后的情节之间的冲突让人忍无可忍,这显出整个创作团队的低能。
仔细看看《季春奶奶》是怎么拍摄‘丢孙女’一幕的,就知道《灿烂的她》在执行层面有多敷衍。
原片是孙女拽着奶奶的衣角跟在身后;镜头略微上摇,孙女出画;镜头继续跟着奶奶,奶奶猛回头,发现孙女不见;伴随镜头180°环摇,奶奶转身,孙女已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说实在的,这也只是常规的镜头设计,可就这么个平平无奇的长镜头,也甩开《灿烂的她》几条街:
惠英红将孙女放在摇摇椅上,转身买衣服,扭头发现孙女不见了。同样的长镜头,换成“左-右”摇,毫无想象力。孙女不见后,伴随惠英红惊惶无措的那张脸,各种音效开始猛砸(跟之后刘浩存的跳窗逃跑戏一样:就算动作片,从头铺到尾、一惊一乍的音效都嫌多)。
除了‘丢孙女’,我们再来对比另一场‘见光戏’:《灿烂的她》中荣梓杉送给刘浩存一块反光玻璃石,后者借它看到了“光”,好一个唯美大特写。
《季春奶奶》是同学的表白让金高银感受到了爱,所以看眼前的树林渐变成一副透光的画。论其中的情感因素和画面感染力,是不是还是比《灿烂的她》强点儿?
然而,仔细想想,原片的这一设计其实也是有问题的。为孙女带来“光源”的,应该是奶奶啊。一个暗恋她的人令她“见光”,有点喧宾夺主。
而且暗恋者这一角色十分单薄,理应删除。结果新版对此毫无意识,还将他替换成更加单薄的亲戚荣梓杉。
原片的鸡肋角色本来就多,《灿烂的她》一个不落悉数继承,甚至还要新添角色。导演大概以为:祖孙情的见证人越多,祖孙情就越感人。所以它的庭审戏非要这么拍:惠英红赤裸裸的大段说教还不够,必须给一众亲戚、老师、渔民、小卖部老板.....每人一个流泪的大特写。
情,真不是这么煽的。如果影片主题都到了要靠台词直接宣示的地步,那证明你对自己的表达一点儿信心都没有,所以还需旁人的眼泪来对主题进行“证明”。
就说小卖部老板这一角色吧,可能导演也觉得太鸡肋,于是给他加了一段辅助主题的劝说戏码:
“哎,要说那孩子也真不容易,摊上个畜生一样的爹。你给她的银行卡,她一分钱都没动。”
——正是这番话把惠英红说心动了,于是她回家打开了先前一直不愿去看的油画。
发现问题没有?一个小卖部老板都能看清“这孩子不容易”。奶奶若对“孙女”真有感情的话,轮得着别人的话来“启发”或“提醒”她么?
“没花过你的钱”这种理由,不单把原片中俩人的感情矮化了,甚至还“物化”了。惠英红相较于尹汝贞,真成了个“俗人”。
太多的改编,都是这样自作聪明又适得其反,再如众人送别孙女去考试那场戏:一帮人站在岸边,刘浩存眼看着惠英红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情不自禁地喊出:“奶奶——”
这是去考试,又不是生离死别,至于么?影片在此起的范儿和它实际传达的内容压根不匹配。
所有人的表演都用力过猛,所有戏跟戏都是断裂的,根源在于导演只顾着将每场戏的调门都拔到最高,至于戏跟戏之间的起承转合、内在逻辑压根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像前文分析的“二次反转”、“油画”、“牵手”那样原作中处心积虑、草蛇灰线的设计,新版一个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味放大瞬间情绪。
就像老师曝光奶奶走后门那场戏,原作拍的很平静:随着老师将礼物一件件掏出来,金高银的双目湿润了。
新版则在“冲突”上大做文章:刘浩存激动、老师更激动。
老师“啪啪”地把东西往桌上砸并咆哮道“除了会逃你还会干什么!你就不能看见光吗!心里只有阴影吗!为了你奶奶,你就不能努力一点吗!”
然后刘浩存“哗哗”开始哭并恶狠狠地抛出一句:“你以为努力就能看见光吗?你想多了!”
这个情绪太过了,因为过,所以假。导演就没想过一个问题:其实那会儿“孙女”对奶奶的感情并不深,一个过去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内心应是很‘皮实’的,哪会动不动就哭。
刘浩存对“内心阴影”的诠释停留在生理层面,所谓“生理”,就是更多的泪水、更频繁的拳打脚踢,最好再来点儿鲜血+冻得半死的情节......这能完全怪她么?都是导演的要求。导演对“阴影”的理解就是卖惨。
“阴影”可以是不动声色、忍辱负重甚至貌似主动的,就像原片中的援交——那可比衣着暴露的直播带来的创伤更大。
如果以上所述还能用新人导演能力不足来找补,那以下就是纯纯的创作态度问题:
依照《灿烂的她》的时间进度,孙女失踪于2010年。在她被抱走前,奶奶用手机给她拍了一张相。正是这张相,成了日后孙女的寻人启事。
可是,2010年智能手机普及了吗?
有是有了,但远未到人人都用的程度。一个海边渔村的老太太第一时间用上,本身就离谱。这个老太太可是迷恋《潇洒走一回》的,可见她与时代的脱节。
《潇洒走一回》这歌跟电影主题又有什么关系?惠英红兀的一唱,我都以为她在撒酒疯。
我明白,导演是看中了“潇洒”二字,他希望遇到奶奶之后的孙女,能一扫往日的阴霾,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潇洒走一回”。
问题是和歌词严重不搭啊......《潇洒走一回》唱的是看透“红尘”的“潇洒”,这反而跟“孙女”从前厌世、避世的心态比较搭......
各种小槽点就不一一细说了,真是不胜枚举。
最致命的疏忽依然来自先前提到的对原片的重要元素“大海”的使用上。
《季春奶奶》问的是“大海和天空哪个宽”,《灿烂的她》将其改造为“蓝色是奶奶的颜色,因为那是大海的颜色”。
又是个自作聪明的改动,还是那句话:一个那么怕海、不愿出海的人,大海为啥就是她的颜色?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从这一改动上,我发现导演并没理解原作中“大海”的真正寓意,他没看懂“海更宽”后接下来的祖孙对话:
“奶奶去大海和天空的尽头看过了吗?”
“没去过也知道(大海更宽)”
“为什么?”
“人活久了,就会知道一些道理。”
众所周知,大海象征着包容,天空则无此寓意。因此这段话的实际意思是:
孙女:大海为什么更宽呢?(人为什么要包容?)
奶奶:活久了你就知道(因为时间)
这是在为奶奶的大爱人格埋下伏笔,只因经历的时间足够长,她才会那样包容:即使觉得眼前之人很可疑,依然选择相信她并付出自己全部的爱。
“孙女”之所以会误入歧途,恰是沉溺于过往的时间不可自拔。只有依然年轻的人,才总忘不掉过去,而忽略了未来。所以《季春奶奶》最后以长大的金高银的画外音作结:有些事情随着时间推移才会明白。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才是原片最想告诉我们的一件事。它希望每个人不论拥有怎样不堪的过往,都能珍惜眼前、珍惜时间。
至于大海,不过是讨论时间的切入点。结果《灿烂的她》并未建立二者的联系,一切都停留在概念和表面。
翻拍的前提是要看懂原作。《季春奶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韩式催泪弹,相反,它拍的很克制——无论尹汝贞、金高银的表演还是那些需要细品的台词。
《灿烂的她》完全反其道而行:丝毫不知克制为何物并通过直白的台词来宣教。内核中空,只能依靠大量泪水填充。
平心而论:刘浩存的表演能力是不高,但连惠英红这样的金马影后也显出歇斯底里的琼瑶剧水准,锅当然不能全扣到演员头上。
须知演员的每一条表演,都要经过导演在监视器后喊“过”。
——你连这改来的剧本都不过,演员能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