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弗兰科自编自导自演拍了一部充满跟拍、摇镜、长镜头的黑白电影,还有点像纪录片,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容易认为他在装牛逼。其实他没打算让人看不懂,否则不会在章节标题Voyage1,2,3…(《旅程》,克兰的诗篇名)下面列出本节内容字幕,如“在纽约”,“解雇”,“他和父亲吃饭”等等。上述拍摄方法,会显得更客观真实,能吸引观影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更能体验到克兰在肉体和精神上的焦灼和痛苦。黑白色彩也符合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质感。
但哈特•克兰本来就是个晦涩难懂的诗人,他也是弗兰科的硕士论文主题。他越想客观展现克兰的诗歌和理念,观众越迷糊。用字幕打出克兰论诗的句子,让他在与朋友的交谈中用更通俗的语言讲述他的诗歌观,在书信里论诗,甚至有场戏直接让他念了十一分半钟的诗——简直在挑战观众的忍耐力——差不多只福利了诗歌迷,而非电影观众。克兰写诗野心很大,比如写长诗《桥》(The Bridge),将布鲁克林大桥视为现代文化的积极象征,而要完成写作当代史诗这一突破性任务,他不可能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和状态做,所以我们看到他总在为生活发愁,申请基金补助专心写诗,有志于文艺创作的青年应该有类似心境,片中克兰与离异父母之间紧张、生疏的关系亦然——若不能带来财富,没有父母能接受一个艺术家特别是诗人孩子,自然会鄙视他的人生价值,巨大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而且他还是同性恋。在展现他生活的一个个客观镜头下,你能同时看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和诗歌内涵,比如他在住所窗口痴迷仰望布鲁克林桥,那是他诗歌里的巨人;他在世界各地不分昼夜地暴走,在运动中写诗,其诗歌也是时间空间跨度大而快,有运动感;暴走时不乏高大建筑物的镜头,你也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感知他对建筑物的膜拜;他纵欲,四处求欢,酗酒,烂醉扑街,跳舞,欢笑,这也符合他的诗歌所追求的强烈燃烧生命的意旨;他对诗歌写作有完美主义态度,精益求精,在书稿出版前夕仍在修改诗句,不休不眠……以克兰的价值观论,影片里的他确实称得上知行合一的诗人,这样以诗歌为生命的纯粹者在各种求不得之后容易走极端——写不出诗就只有绝路。
影片对于材料的选取也力求真实可信。如影片结尾,克兰确实交往了一位女性恋人,也的确无法克制对同性恋的渴望,死前向船上水手求爱被暴打,数小时后从容跳海赴死。拍诗人传记若不走猎奇路线,那就只能这样走现实主义独立电影路线,献给少数诗人粉丝和现代诗歌爱好者。

亮点 弗兰科的表演及贯穿始终的诗歌朗读;很多细腻的长镜头;贴合克兰诗歌风格的前卫实验乐片尾曲。

你还可以看 关于艾伦金斯堡的传记片《嚎叫》,同是弗兰科扮演的同性恋诗人,可看性更强。《控制》,关于摇滚乐手的现实主义传记片,风格类似。



发表于《环球荧幕》6月号。

---------------------------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碎塔The Broken Tower(2011)

又名:断塔 / 破碎的塔

上映日期:2011-06-20(美国)片长:110分钟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 迈克尔·珊农 Stacey Miller  

导演:詹姆斯·弗兰科 编剧: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Paul L. Mariani/Paul Mariani(no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