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看了春节档感兴趣的最后一部《无名》。围绕在电影本身之外的流量、票房、饭圈硝烟、阴谋论、跟风踩纷纷扰扰,而片子本身其实不差。
故意打乱时间顺序,让观影体验像是一场脑内拼图,相当博尔赫斯。看之前以为会对标《兰心大剧院》,但这部其实观赏性更好,像是历史长卷里切下了几页碎片,即使你不懂他们的立场、各自的心怀鬼胎,也会被影像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广州的丧家犬,白色的羔羊,浅显的隐喻。固定机位下日本兵打闹的长镜头,背后是“蒋委员长万岁”的标语。叛徒和日本人都说“我不想打了我想回家”,是人性的共同,也大概是“正面形象”没有软弱的机会。但1946年又把他们都放到了香港,为什么呢?微妙之处令人了然一笑。
抱着解谜心态来看无名,很多细节挺有意思的,食物、语言都是展现人物对背后的文化的归属和臣服。
展开来讲,比如都是汪精卫政权下的几个人,梁朝伟不吃日料,听得懂日语但不讲。王传君说上海话,爱吃蒸排骨也抱着天妇罗嗷嗷啃。王一博是唯一说日语的中国角色,既吃日料也吃中餐,表面上看是对日本完全的臣服,实际上最后要给你来个反转。
再比如我看过汪精卫传记,其实能理解他的理念里确实是为了中国人民好。首先他觉得以中国当时的国力是必然打不赢的,既然打不赢就不该牺牲平民拖入战争泥潭。他知道自己投降是放弃了“大义”会让万人唾骂,但却能让平民在他庇护下活下来。不管后来有没有做到,他确实是抱着这样的理念斡旋在日本人之间的。
也只有理解这点,才能看懂19岁行刺清廷摄政王失败后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热血少年后来的转变。而且汪精卫确实很爱写诗,留有《双照楼诗词稿》,日本军官那句“写诗的手用来签署这种文件一定很痛苦吧”也是在暗合这点。
所以黄磊一开始来投奔,说他不适应时代的巨变,太累了不想提心吊胆干革命了,想要和平想回老家做一个普通人。那来投奔汪精卫就是完全合理的甚至是放在我们当下也很能理解的一个心态,以往的民国谍战片里很少有展现这种心态的角色,“叛徒”的背后是软弱的会累的普通人,就很有意思。
春节档四部看下来,我的个人观感是《深海》8.5分,《满江红》8.2分,《无名》7.8分,《流浪地球2》7.4分。当然,跟豆瓣评分、乃至网络“主流”舆论大相径庭。相当主观,也没什么意义,只能代表文艺片受众我自己。
此前豆瓣评分惨败的《地球最后的夜晚》(6.9分)《漫长的告白》(6.4分)我都很喜欢,心里会打8分以上。《无名》也是一样,我不觉得它有多好但也不是口碑一边倒那样的差。它只是不该在春节档上,也不该用博子哥那么大争议的流量。换个小透明演员换个档期的话,分数说不定会高一分。
有人说今年春节档电影之外的战争比电影本身还精彩,我却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喧嚣过后留下的还是作品,好电影不会被时间埋没,但舆论战会影响到票房,票房又关系到导演、演员后续作品的命运。
这样的事在《雄狮少年》上已经发生过一次。每每看到我的影评下时隔好久又有人留言说“后来在网上看了,这片真的不错可惜没去电影院看”,我都想笑,早干嘛去了呢?
纵使个人力量微茫,我也会用我手中的那张电影票投票,会为喜欢的作品写字尽一份力。也希望大家都独立思考,感兴趣的片子就珍惜机会去看,横竖也就一张电影票钱。即使看完觉得失望了也是有理有据地骂,比跟风无脑黑要好上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