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耳导演上一部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吓住了很多人,七年前的他像个冷漠的旁观者,这种冷漠天然透着学院派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新片让我惊讶的地方,他用镜头描绘“众生”的时候,多了许多悲悯与温情。我不认为这是很多人口中的导演向市场妥协的结果,还不如说,程耳这几年看世界的目光都变慈悲了呢。
整部影片沿用了程耳一贯的倒叙插叙等非线性叙事手法,宛如给你一堆散落的拼图,待你快要完成碎片化信息整合的时候再给你样板画,帮你还原事件的全貌。但这是一个情节不算复杂的中共特工跟日军汪伪斗智斗勇的故事,所以重组信息的难度远远低于之前的罗曼史。
一定要说观影门槛,对影片涉及38~45年近代史知之甚少的人,完成上述拼图的难度无疑是更大的。
传统谍战片例如 《风声》,落脚点在一群人以命相博传递情报,围绕某个具体的“抗敌目标”紧凑展开。而无名的切入点是1945年战胜前夕,摧毁日方退路、破坏蒋日战后媾和,其视角投射于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战局。例如渡边、何先生、唐部长三人在苏德开战前的那段饭桌交谈(何试探:“总会有很多传闻,德国应该先解决英国的问题”)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可谓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向白热化的开端,而这份情报历史上也是以何先生为原型的中共谍报人员送到苏联手中的。再如广州轰炸,东条派vs 石原派,珍珠港事件,汪精卫逝世等,各派政治力量和几个主角的命运,都被搅在整幅二战的历史卷轴里。
无名不算传统谍战,真正的价值远不在于表现中共特工的英勇贡献或敌人的残暴,因为上面透到的很多片段仅仅起到了铺垫作用,于核心事件(破坏蒋日媾和、摧毀伪满政权) 没有太大关联,然而越回味越发觉,那些看似无用的片段实则用意深远,导演呈现历史的野心和格局,在我心里是比他的叙事风格摄像细节,更让我赞叹的东西。
史学家的责任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剧作家的责任是表达历史的精神。那么程耳“历史的精神”在哪呢。
1.骑墙派没有好下场
大鹏饰演的唐部长在国共日三方之间横跳,每走一步都在给自己留退路 〝我会在适当的时候让别人知道我知道”,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在那个年代看似符合人性,实际上很多人的结局就跟他一样,慘死街头连收拾你的人是谁都不知道。
看几个主角在不同立场间反复纠结,一群工于心计的老厚黑玩谍战版“权力的游戏”,就是部分影迷观影前预期的“高端局”、“文艺片调性”,我想你们误解程耳了。他用文艺片的手法拍“主旋律”,用历史
卷轴的形式铺陈战争的残酷,把对角色内心挣扎的刻画,复杂的人性,藏在不同立场的人物对白之问。故事里的热血小年轻(小叶小方) 和曾经年轻过的何先生陈小姐包括叛变前的张先生所代表的一代革命者群像,骨子里表现的其实是一种极致浪漫的理想主义,为真理献身,为信仰而有所取舍,换来“隧道尽头终有光”。正如他所言,《无名》是无名者的史诗,一个年代的挽歌。
2.罪恶伏诛,枉死有报
抗日题材的影片一般少不了展现日军残暴的镜头,无名也出现了三处(王队长吃排骨时对淞沪会战的口述,日本兵用水泥活埋井下矿工,渡边报复失败迁怒码头工人)这三个场景我认为都精准地撕破了日本人和汪伪的面具,不管你是东条英机的主战派,还是石原莞尔的保守派,主张跟重庆是战是和,你都是洗不清血污的“战争罪犯”
另一方面,蒋介石在1945年4月芷江会战后派人多次密会冈村宁次,重庆和日军关于满州国存续的谈判在苏联8月对日作战前从未停止。日本战败后,大部分战俘被送回本国,几个甲级战犯在远东军事法庭也使出了浑身解数逃脱罪责,这就导出一个问题,一群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罪人,凭什么全身而退呢。
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井下模糊地漂着四条日旗,还有国着水面乱飞的蛆。我以为这是故意的,让观众结合五个日本兵穿的背心,推测这是四具日本兵的尸体。这四具尸体是谁杀的不得而知,数量却呼应了开头王队长提到的,淞沪会战被杀害的金铺老板一家四口,这个设计充满了报应轮回的意味,让“罪伏诛、恶有报”成为贯穿全片的思想。后面小叶对渡边摊牌,说“你不能脱下这身军装”,是啊,沾满中国人鲜血的人,凭什么因为蒋的政治阴谋就能金盆洗手解甲归田?任何政治利益算计下的媾和跟妥协,都是对民族和人民的背叛。
3.纠缠和悲悯背后的反战思想
全片最打动我的就是小叶最后在佛前的那一滴泪,饱含沧桑,悲悯万千,不啻某种神性的升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本该您意享受爱情、友情和多彩世界的年华,被残酷的战争磨成了一把潜伏、绝情的刀。即使尘埃落定,身为功臣之一的他,爱人惨死,好友反目,目睹无数平民亡于刀下,孤身一人被残酷过往紧紧纠缠的痛苦,双手沾血、再也无法回到本来面貌的沧桑,将伴随一生,永远难以释怀。看完电影我一直心疼小叶,谁来救赎他啊。
PS:毛不易的那首《借》就是我对这部片结尾的感受
带着那摇晃烛火 漂往远方
借一段往日旋律 婉转悠扬
把这不能说的轻轻唱
被这风吹散的人说他爱得不深
被这雨淋湿的人说他不会冷
无边夜色到底还要蒙住多少人
它写进眼里 他不敢承认
可是啊 总有那风吹不散的认真
总有大兩也不能抹去的泪痕
有一天太阳会升起在某个清晨
一道彩虹 两个人
借一方乐士让他容身
借他平凡一生
(无名者们,愿世间再无战争,愿你终渡苦海,愿你平凡一生)
非专业影评人就不评价构图和台词了。总之这部电影还挺超出我预料的,是预料,不是预期。我对程耳导演不存在预期分值,只有预料他会拍的东西和他实际拍出来的东西。演技方面,梁朝伟每一根皱纹都会说话,跟黄磊的张先生对谈,劝降国民党站长,活脱脱一个办公室老油条。后面周迅抱着他哭的时候让我仿佛看到二十年前的杜心雨,姐怎么可以这么灵动!
王一博的一些个人特质丰富了叶先生这个角色的层次感,钝感和锐感无缝切换,乍看上去“没什么被团结的价值”,在日军高层面前如同一把工具刀,起码不会成为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加上他打人、盯人、敲门这些动作的暴戾疯批感,隐藏得太深把第一次看的我都骗过了。所以我更理解导演选择王一博的不可替代性,换个面部线条精彩气质聒噪的人,怎么能成就这把hidden blade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