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伍迪·艾伦来拍《爱情神话》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一年一月的评述链接
前段时间上映的《爱情神话》,因为全本上海话,海派演员及腔调,闲散又有点意思的情趣,收获了不少的赞誉,甚至一下子“后来居上”,夺取2021年度国产真人电影的豆瓣最高评分。与之类似的,当然就是去年国产动画电影的豆瓣最高评分《雄狮少年》,二者都有方言,都走现实主义道路,评分和票房之间都不太成正比。
在我印象中,国产电影之前是不允许讲方言的,最多是在重要革命历史献礼电影中,给领袖破个小例。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政策松动了,《爱情神话》更是除了寥寥几句用方言很难“表达”的专有词汇,才用普通话说,其它都是原汁原味,旁若无人的上海话。
但方言,或者说口音,真的只会给电影或演出加分,甚至成为不二法门吗?
在这边,很想举赵本山和陈佩斯的小品为例,前者有很浓的东北味,跟一些小表情和动作一起,成为本山大叔的标配。同样一句话,可能别人说来效果欠佳,但一到赵老师的嘴里,还没说出口,观众就想笑。
而陈佩斯表演小品时,只用比较“纯正”的普通话,基本没什么口音,除了个人形象之外,他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个人的标配,或者这么说,他的小品,别人也能照着演,效果就算是差不少,但这差距并不是语言本身的。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因为方言这个问题,一般人只看重它的本土风味,而不太去意识到,相较于其它方言来说,处于中心位置的那一口,很容易排外,甚至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特权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是喜剧,包括轻喜剧应该讽刺,抨击,和自省的。
除了纯方言之外,《爱情神话》最被人,特别是上海人称道的,是里面的“腔调”,而这种调调有别于王家卫,以及贾樟柯,这两位上影集团最喜欢合作的“外聘”导演,据说更接近于伍迪·艾伦。
不过具体哪里像伍迪,深入分析的很少,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对话多,小资情调,谈谈情,画画图,谈着画着,电影就完了……
这么说,不是不可以。但有点太表面,要是按这样的“标准”来说,那上海滑稽剧团的演员,演的那些戏,或者是十年前《失恋33天》那样曾经的“爆款”,都可以简单粗暴的被贴上伍迪的标签,营造出一种“人人都爱艾伦”的氛围。当然这在公在私,在电影或现实中,都是不太可能的。
不戴有色眼镜的说,中国电影很多时候跟中医是一类思维,那就是主观判断,不求证明,说你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是也不是……而话说回来,电影跟医学之间到底还是有差异的,电影更容易和国外交流,从而影响彼此之间的判断标准,尽管常常是以一种纯文艺片的方式。
不管怎么样,转变一下常规思路,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伍迪·艾伦拍《爱情神话》,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他老人家的很多种身份中,排在导演和演员之前的,应该是喜剧脱口秀表演者。就算后来成为非常有知名度的导演和演员,他身上最容易被识别的标签,不是通常认为的絮絮叨叨,更专业的说法,是喜剧脱口秀的职业病……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其实是后来《宋飞正传》等剧集表演方式的祖师爷,就是在生活剧的基础上,加上评论,还是直接现身说法的评论。
伍迪老师与其说是表达欲特别强,还不如说是评论欲望爆棚。早年完全是不加控制的,像在《安妮霍尔》等片中,他会直接在路上边走边说,然后拦住两个陌生的路人,甚至是骑马的警察,就开始对话,倾听与点评,相当于时刻把记者与专栏作者的身份合二为一。
就算是独自在家里,还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难不倒老伍迪,他会直接打破所谓的第四面墙,也不管镜头另一边的你,是不是想听,想辩论。他就这么毫无提示的盯着镜头,自顾自的“大放厥词”起来。而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甚至可被视为“死侍”那一类角色的祖师爷,不管他和死侍彼此会不会承认这一点……
后来不管是什么题材,什么背景,甚至是什么城市,就算长得跟《美丽人生》导演兼男主角般的老伍迪自己不演了,他也会找个代言人,各种年纪与长相的都有,不过整体而言都是口才惊人,而长相上,是“平平无奇”的。
那联系到《爱情神话》来,徐峥的角色显然表达欲很差火候,更别说评论欲了。他更像是一个大隐隐于市,但没能把自己的肚子给“隐”掉,明白这世上的事情,常常祸从口出,于是明哲保身,可以不响的时候,就不响,必须响的辰光,也要三思而后“响”。
伍迪·艾伦在自己的电影里,角色的职业虽然常常变换,但无外乎都是作家,导演,喜剧演员,电视台编导……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换汤不换药。还有一个特点是,虽然伍迪所扮演的角色,通常看上去很自负,瞧不起听不得别人在自己耳边脑后点评。但总体而言,他的角色不是那种愤世嫉俗,更不可能是“怀才不遇”型的,也就是说,他在电影里,不需要用尽一切办法,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让他烦恼的,常常只是情感,疾病,评论本身,而不是评论的对象,或者其余评论者。
而在《爱情神话》中,徐峥的角色可以称得上是个画家,在社会阶层上却是“活里活络”的,平时教“半老徐娘”画画,到最后还有机会办个看起来挺正式的画展,但整体来说,还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他之所以能过上这种悠闲的生活,靠的应该不是他的画,只是因为家里有多余的房子,当包租公就能过上“中产”生活……
至于他自己对艺术的评论,几乎没有,包括他身边的人,也是如此,周野芒扮演的老乌,看起来见过世面,但所说的话,更多是像在吹牛,实在听不出有什么真知灼见……而另外三位上海“阿姨”,除了对费里尼版的《爱情神话》表示看不懂,甚至某种不屑之外,还能对她们的评论本身,有更多的期待吗?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片为什么非得叫《爱情神话》呢?
为什么不取名叫《 萨蒂里孔 / Fellini Satyricon》呢?那不是更原汁原味,更有腔调吗?
至于台词本身,虽然伍迪·艾伦自己电影里的对话,跟他早年发表于《纽约客》《新共和》上的文字相比,没有那么酸涩,刻薄,或者说没那么哲学。但整体而言,也不可能是那么鸡汤与网络语言化。
《爱情神话》中特别被津津乐道的,当然就是二男三女一起开“座谈会”的戏。按一般的生活逻辑,这五个人,特别是这三个女人,是凑不到一桌子上的,除非有共同的亲戚朋友,然后不约而同的出席红白喜事……但如果按话剧的“逻辑”来说,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一晚,徐峥所演角色的前妻,本来都已经准备走了,但去而复返,为自己找了一两句理由,就既来之则安之的坐下了,更别说倪虹洁的角色,可以用“十三点”的人设来解释一切行为和语言。
尽管五人之间的话题,也有一些锋芒,但更多还是围绕在跟老白之间的感情纠葛上,接下来更是纷纷像喊口号一样,喊出了目标与生活感悟,比如什么女人一辈子赚不到一百万,是不完整的人生之类的……实在算不上是多么睿智与清醒的生活感悟,即使按酒后醉言的标准来衡量。
如果伍迪·艾伦来拍《爱情神话》,至少在台词上,会更“暗黑”一些。因为上海即使到现在,依然会很容易给人一种很排外,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印象,而不会是真正的海纳百川。伍迪应该不会回避这种固有印象,而以某种自嘲,甚至是自黑的方式,来回应,调侃……直到释怀。而不会像现如今这版的《爱情神话》,更像是一个小情小调的“世外桃源”,对很多再明显不过的矛盾视而不见,在精神状态上依然像是处于“孤岛”状态。
那么除了人设,台词之外,最大的关键词,应该就剩下“爱情”了。伍迪非常乐意且孜孜以求的解构爱情,与性,比如在《安妮霍尔》中间时段的一场戏,他和黛安基顿所饰演的角色准备前戏,还把整个屋子搞得跟暗房一般,但黛安的角色安全不在状态,甚至“灵魂出窍”,坐在床边一角,审视着缠绵的二人……
而在《爱情神话》中,床戏应该都是被主动回避掉的,比如开场那一“床”。但与此同时,我个人觉得那可能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可能压根不知该如何处理。开场李小姐与白先生过了夜,但一下子就天亮了,然后就是李小姐的逃之夭夭,跑断鞋跟。问题是,我难以想象,如果直接表现两人昨晚的温存或浪漫,不管是事前还是事后,会说些什么,挤出些什么表情来?至少我是做梦都想不出来的。
伍迪·艾伦在处理“爱情”时,常常是不走寻常路的,更是一种对于爱情电影的解构,比如1995年的那部《非强力春药Mighty Aphrodite》,会让我联想起1990年的《漂亮女人 Pretty Woman》,同样是一个男人与风尘女子间的感情,后者几乎完全是一场好莱坞式的春梦,而伍迪的版本是经过了设计与解构的,他和米拉·索维诺所扮演的风尘女子,不是凭空邂逅,一见钟情的,而是因为伍迪的角色领养了一个孩子,而孩子的生母竟然是干人类最原始的行当,于是伍迪看在养子的份上,必须为米拉的角色做点什么……虽然这样的“爱情”故事最后总是以发生关系收场,但伍迪的版本似乎更走现实主义路线一些。
而在《爱情神话》中,这样的解构是看不到的,说得略微刻薄一些,那更像是《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只是因为电影片长的关系,这边缩成了三个人,最多加上老乌……还有老白的老妈,那就是《白画家家的5个“保姆”》。
至于老乌那段“横生枝节”的“意大利往事”,与其说是对于《甜蜜蜜》中姑妈的“好莱坞巨星相思病”的致敬,还不如说是徐峥对于《泰囧》的自我致敬,只可惜索菲娅·罗兰很难请到……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的范冰冰,应该也不像当年那么“好请”了。
伍迪的电影里,不时会出现心理医生。这世间所有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爱情,自我,城市,人生……都像洋葱一样,可以被一层层剥开,而在这剥开与抽离的过程中,他的电影也一部部,有节奏和计划的被拍了出来。
而《爱情神话》中即使有哲学的影子,也是一种保守,甚至是消极的,就好比是上海人喜欢拿罩子,把家里所有的一切都套起来,也如同超市里的苹果,外面也都有那么一个套,而不会让你像洋葱一样,把它“喜极而泣”的剥开。相信这是此片跟伍迪·艾伦作品最大的区别,后者并不一定非得待在纽约,而前者如果一直以这样的生活与创作心态,那么,不管以后在哪拍,说什么方言,都只会把背景空间,想象成是一个精神上“孤岛”般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