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聚的时候有人想看《爱情神话》,于是也趁新春有比较整块的时间看了片子——而且看了两遍。看完第一遍觉得不太好,但是前有80后来自镇江的闺蜜在群里点赞,后有90后来自桂林的小妹说看过的人都说好,似乎朋友圈也是一片叫好,自己怎么好意思唱反调,于是把原因归结为除夕看片的时候同时在扫除,三心二意未得精髓,于是年初二晚上完整复习了一遍——还是未get到任何妙处。只觉得是一个外地人初到上海拍的他认识到的上海,而且是同样拍给在上海生活了不多年的外地人看的的片子。这样说没什么贬低的意思,只是外地人认识的也许只是上海的表象,为表象所倾倒,觉得有意思,就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和自己想表达的凑在一起拍了出来;这就像我如果去伦敦旅游,伦敦的什么对我都是新鲜的疏离的有意思的,但是我也只是看到了那个城市的表象。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本地人,片子确实通过老演员精湛的演技表达出了上海人和这座城市的一点外在腔调,但是完全没有触及精神和内心,就像是自带滤镜的小红书和微信朋友圈。而且我们去看电影不是为了去看生活的复现,是为了探究内心和猎奇,所以上海人和外地人看这部电影应该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批评的话我也不敢在朋友圈写,只能选在豆瓣。幸运的是在豆瓣评论的前几篇竟然看到署名导演自己的评论和介绍,看完果然是未经世事小女孩子,没有生活阅历的积累,说的也都是一些空洞的话,基本上没有实在的思考,反映到电影上,能以一个漂亮的壳子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和点赞,是有些小聪明的,可惜靠小聪明是拍不出中年人的“爱情神话”,靠满场的金句也撑不起电影的骨架。
影片的最大弊端,还不是没有情节推动,没有深入讨论任何实质性问题,没有任何明确的立场,连基本的人设都是完全不可信的:
1. 李小姐是职场女强人的人设,穿1、2万的Jimmy Choo,又是单身妈妈带了个女儿,这样的人能力强内心清高,怎么可能看得上艳俗而市井气的格洛丽亚?还和她联手为老白办画展?如果电影里面有友情,那绝对不是这两位,而是老白和老乌。
2. 看李小姐的着装、格洛丽亚的妆容,怎么可能需要向白鸽这样的小年轻讨教那么基本的护肤之道,那一段是在撩小鲜肉吧!这样逻辑都是对的,有钱的(有闲的)中年女性应该看不上老白,兴趣在白鸽这样的小鲜肉还情有可原。
3. 市区有独幢洋房的老白在现实中肯定也看不上李小姐和格洛丽亚这样的中年妇女,他们要的是傻白甜的年轻女孩!
足见导演完全不懂生活,也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可惜了几个老戏骨。
周野芒的老乌很精彩,他表现出来的那种别人不待见wo上去的热情很本土,但是年纪上不太合适,三四十年代的老克勒的派头70后是不太有的。宁理演的鞋匠镜头不多,几句金句几个镜头,形象跃然而出,这样的修鞋匠生活中我也见到过,开个修鞋铺纯粹没事的时候找人聊聊天排除寂寞,有事的时候背着琴演出娱乐去了,就是上海话发音有点那个洋泾浜,比如“暴力”的发音。吴冕和张芝华从《孽债》和《儿女情长》走出来,几十年后媳妇熬成婆,戏还是好戏,声音还是当年那么年轻。《真空爱情故事》后第一次看马伊琍的作品,她还是走出了自己的风格的。
片子里面那么多金句,我最感冒的还是老乌鸦随口给画展起的名字“白辛苦 不辛苦”,改成“白辛苦 勿辛苦”更好!
本片作为新年的背景音肥皂剧还算马马虎虎的,不用寄以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