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一点是,如果是三个男人围着一个女人转的情感纠葛,一定是因为她至少非常漂亮;而本片中三个形色各异的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转,竟是因为他非常善良。
这个男人中年离异,与“高富帅”都不沾边,相貌普通、爱穿老头衫、以教退休老人画画为业,也很不解女人风情。独立自主的广告白领女只想一夜情,他却执着追求,帮人家照顾女儿、买高跟鞋、甚至邀请对方来家里住;风流多情的阔太太只是想顺手收个蓝颜哄自己开心,他却积极主动地想为风流债买单;吃着碗里望着锅里的前妻精于婚姻之道,并且对出轨不以为意,他坚持离婚的原则,却也为她的颜面保密。
女人们保持高傲的同时,也被他感动,甚至不知不觉间滋生了一场爱情。如果性别转换,以我这么多年被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熏陶的价值观来看,这个结局应该不在男人们的选项里。这部电影,让我自觉到了这一点。
一人同时拥有善恶多面体,那么是不是同理可说,世界上的男女,成为渣男渣女或善男善女的几率都差不多,大家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薛定谔的摇摆状态。忠贞与自信不成正比,不处于一段关系,就无法修正一段关系。
由此,一个愿意冒着“白辛苦”的风险存在的人,是多么能够给人安慰啊。
这类观感,是那些重在描绘爱情如一簇花火般年轻浪漫理想的作品中品不着的味儿,本片把爱情落在了生活里,落在了真正的都市里,看着很舒服。
有些表达是放在明面上的,在跟你要掌声,比如饭桌上那段“女人不如何如何就不完整”的接力台词,比如美术馆光影下两个女性大剌剌地对中国男导演的批评。也有些表达是藏着的,意义在于打动有缘的观众,比如许多与爱情无关的细节:中年老友口不择言的闹掰和波澜不惊的和好,老爸不理解儿子的美妆爱好,离别是怎样静悄悄地路过,爱喝咖啡的鞋匠和利用过期啤酒的生活小妙招。这些都是表现生活之丰富的一部分,我并没有被百分百打动,但我乐见这个努力丰富它的过程。
包括老乌真假艳遇的煽情,被冲散的主线感情,结尾“不知谁是主角”的调侃,一切都在彰显着一个90后女导演讲述爱情故事的独特风格。不知道是不是囿于同一代际的先天角度,“新奇”“零碎”“非常规”都不妨碍我欣赏这份表达,反而是数个我愿意理解它的角度,也期盼能带来更多性别之间、代际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因为理解的前提是得先看见。
至少对我来说,作为电影荧幕的局外人,这是一次有所得的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