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社会流变
三刷了part 1 因为第一遍觉得懵懵懂懂(挠头
大概是因为格式塔心理(可以这么说叭? 让我自动忽略了构造元素,直接感知到整体,所以自然没有在意到元素出现的序列问题(虽然后面有超多的元素分离,互相争斗的镜头来着..蠢哭了... 以至于不明确这几次吞噬与重构的具体象征
三刷后,我觉得这个part的“对话维度”是要表现一种流变。
首先,我将大战类型划为四类:
① 蔬菜VS工具(胜)
② 工具VS文具(胜)
③ 文具VS混合体(胜)
④ 混合体之间的大战
我以为各场大战的背后都象征一个社会基础(类型?)的嬗变:
蔬菜→工具→文具→混合体,对应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而不断吞吐的行为,暗示的就是社会演替过程中必然的斗争与重塑,感觉也有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调调在里面。
Part 2时间差异
虽然这个表现性爱的设计是真的牛,但是真的引起了本人的强烈不适…(这诡异的视觉冲击配上这一言难尽却恰到好处的BGM
可以看得出来,这对泥塑代表着一对互相有特别情愫的男女。至于这二位的情感,我认为大概可以算是infatuation吧,也就是没有亲密或忠诚的迷恋。所以激情过后,两看生厌(摊手
至于多出来的泥块,第一反应还以为是他俩的BB呢,吓我一跳。到后面,才回过味儿来,这个被他们所抛却的,不肯接纳的,应该就是初心吧。不知道用fatal attraction来形容这个初心准不准确,这个“致命的吸引”就是指伴侣最初吸引人的品质逐渐变得惹人厌烦、鄙弃(举个例子说,一开始你觉得对方开放主动、风趣幽默,你为此着迷,可是渐渐地,你却发现你所热爱的这一切只是它风流多情和尖酸刻薄的表征)
唔。激情过后,就是幻灭。还是忍不住想bb一句,即使感情无法再继续,就不能好好告别吗?!
以及:这个part的维度,我觉得表现的是时间——发现差异,需要时间。一开始的激情,让我们美化了对方,缩小了差异。
Part 3沟通原则
活脱脱就是语用学上“Grice合作原则”的牛逼表现嘛(小声bb 虽然一下子反应过来想要表现的是啥 但是抠了半天秃头 才想起术语...我检讨
细节真的太良心了——
1.伸舌头的顺序:
一开始是不同步的,其先后表示不同身份,即说话者和倾听者。有趣的是,这个时间错位,为“预设”(即倾听者根据说话者的言语,斟酌理解,进行判断,给出反应)提供了空间。
第一幕是不同步的且表现和谐——代表双方遵守了原则,合作达成一致;
第二幕前半段,仍然不同步,但明显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原则被打破,可能由于表达歧义等因素,使沟通出现障碍。
接下来,出现转折——二者伸舌头顺序出现同步。这里我觉得根据舌头带出的物件不同也要分两个层次:①物件错位:表示各执己见的分歧与不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理解,与先前不同,因为舌头的同步告诉我们,二者中没有一个人扮演倾听者的身份,此时二者都是说话者,表明这里的“对话”是虚假的,并没有互通性。因为二者的自我表达欲望,让他们不关注对方想要传达的意思——他们开始忘记“合作原则”。②物件相同:到这里,分歧斗争已经达至高潮,演化到算是唇枪舌剑的地步了。而且颇有吵架的反唇相讥的意味,也就是亲密关系中致命的反向抱怨(cross-complaining)嘛(你咋怼我,我咋怼你233 真的是好巧妙!
2.两个头像位置的变化:
其实我觉得有双关的意味。
第一重是关于双方合作的三种过程性假设——开始时完美合作、中间合作出现问题、最后合作崩溃;
第二重涉及到身份的变换,即说话者变成倾听者,倾听者变成说话者(当然这是个动态的,可能也暗示了话语权的交替(?)
最后,第一次在豆瓣写长影评,还写得这么不正经。望指正(认真求知脸

对话的维度Možnosti dialogu(1982)

又名:对话的面向 / 对话的尺度 / 对话的可能性 / Dimensions of Dialogue

上映日期:1982片长:1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杨·史云梅耶 编剧:杨·史云梅耶

对话的维度的影评

KoppeLili
KoppeLi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