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断重演,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经济泡沫(dot.com bubble)与2020年的共享经济泡沫实在是惊人的相似。2000年,任何公司只要加上“互联网”这个名字,立马股价暴涨,所有人都乐此不疲的加入这场资本狂欢,然后泡沫破裂,一地鸡毛……而如今,从最开始的OFO共享单车(还需排队100+年才能退押金),到王思聪宣称如果能成功就吃翔的共享充电宝,如今任何产业-- 即使像Wework这样重资产的传统房地产公司,只要加入【共享】的概念,立马受到无数资本热捧。
但当我仔细追寻Wework的发展之路,还是感到唏嘘……Wework的商业模式很简单, 将办公楼的空置房间,将其分隔成中小型办公室,租给中小型创业公司。听起来像是普通的房地产中介。不过,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 的初衷和愿景简单而美好:为那些还在创业起步阶段无法支付高额租金公司的员工打造一个时尚Cool的办公环境,吸引相似背景爱好的人打造一个全新的集体。他们热爱创新、改变、自由,追求全新的办公体验。 那些富有设计美感的办公室,具有科技元素的现代办公室设备,无限免费的啤酒,创新的文化,都帮助Wework打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Neumann本身其实也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charismatic的人,他非常善于在大众面前演讲,给大家描绘共享办公的美好。用心的打造We(我们)这个概念,举办各种活动,讲究包容、共同成长。从最开始的Wework办公,到之后的WeOS到WeLive到WeGrow,他们想要把共享经济带来的好处扩展到生活方方面面。但是这个概念,也许只是象牙塔和桃花源,这种生活,虽然美好,也只是短暂的。Wework打造的小资派生活和工作体验并不适用于普罗大众,因为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是柴米油盐。Wework强调的时尚潮流和集体概念背后,都是一笔笔高昂的费用,而这是这些创业公司无法长期承担的。
但是此时,资本下场,创始人开始放弃幻想。Growth! Growth! Growth! 一切都是关于成长:租更多的办公室,签给更多的租客,赚取更多的利润,滚雪球式的增长方式这才是资本想要的。随着孙正义带着Vision基金强势砸下百亿美元给Wework,无数资本纷至沓来。 于是Wework开始疯狂扩张、给予租客几个月的免费租金、给房东双倍租金拿下办公空间。并在全球扩张、收购竞争对手、买楼买地标收购公司,成为纽约、伦敦、以及更多城市中心最大的办公地产承租者。这样的增长自然是收到资本喜爱和追捧的,于是泡沫慢慢堆砌,Wework的股价一度高达470亿美元,比它所有的租的办公楼的估价都要高。
而面对这些热钱,创始人似乎也被冲昏了头脑,毫无限制的扩张,自己也过上奢靡的生活, 挥霍公司6000万美元资金购入私人飞机。他还花大量的钱去做跟WeWork丝毫不相干的投资,包括一所学校和制造人工波浪的创业公司。 此外,被身边鲜花和掌声包围的诺伊曼也开始越来越偏激,在“天才”和“疯子”之间反复横跳。他自己发明了独特的会计准则,营造公司正在盈利的假象。然而在公司准备IPO时,这种玩弄数字的游戏终于被揭穿,IPO被迫暂停。当软银停止向Wework无止境的输血之后,Wework资金链几乎崩盘,从一家科技独角兽,被打回了地产二房东的原形,坠落神坛。
也许Wework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小而美”,和那些信念共享办公理念的创业者们一起打造“我们”这个“信仰”。但是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却想把它推入“大而不倒”,殊不知却将它推入深渊。
孙正义的愿景基金在Wework认亏100亿美元,只得抛售其他业务。但是贝壳和 Doordash IPO 基本填上 WeWork 造成的巨大财务黑洞。由于市场对科技股的巨大热情,其他几家今年上市的公司各自也贡献了数亿美元利润。孙正义依然在疯狂的投资,因为资本永不眠……